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麋鹿的故事

麋鹿的故事

国宝”麋鹿的传奇故事
麋鹿和熊猫都是中国特产的“国宝”,同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但是熊猫
的野生种群却从没有因为自然的变迁、灾害和人类战争而发生种群灭绝的现象,麋鹿野生种群在秦汉时代以后,因为湿地生境的破坏和过度捕杀而消失,园林
种群也在1900年前后因各种原因在其原生地绝迹了。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新中国成立后,麋鹿失而复得,悄然在中国大地上缤纷亮相,可谓雄姿英发,生
机勃勃,真正演绎了一部国运荣辱兴衰史。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麋鹿的传奇故事从此成为当今社人们惊叹不已的谈资。

A:曲折身世大卫鹿
麋鹿,俗称“四不像”,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鹿科动物。

从春秋战国至元明清,古人对麋鹿的记述很多,屈原、班固、许慎、杜甫、沈括、苏轼、陆游、
李时珍、乾隆……曾提及麋鹿的古代名人不胜枚举,甚至传说姜子牙的座骑、
指鹿为马、逐鹿中原的典故都与麋鹿有关。

鹿这种动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深
令人难以想象,它不仅是先人狩猎的对象,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祭物,还作为
生命力旺盛的标志和升官发财的象征。

全世界约有40多种鹿,惟麋鹿是一种集自然演化、地理分布、人文记载和曲折传奇于一身的动物。

麋鹿之奇尤其表现
在于它身世的非凡,而这传奇般的身世竟与一位法国传教士有着不解之缘,要
不是当年阿芒.大卫隔墙一瞥,恐怕麋鹿的故事就不会如此曲折足失宕、悲欢离合充满戏剧性了。

那是1865年秋季的一天,法国博物学家兼传教士阿芒.大卫一脸风尘地在
北京南郊进行动植物考察,经过南海子皇家猎苑时,大卫从苑外土岗上向内窥视,他双眼一亮,那是一群陌生的、可能是动物分类学上尚无记录的鹿。

作为
一个博物学家当然以发现新种为荣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使他盘桓数月不
肯离去,他的惊骇是有道理的,因为这是金世界惟一幸存的一群麋鹿。

无奈皇
家禁地不允许外人进入,大卫更无法弄到一只活的麋鹿,直到次年初,大卫才
设法买通了守苑的军士,在一个“月黑风高夜”,猎苑的守卒秘密地以20两纹银为代价将一对鹿骨皮换给了大卫。

不久,法国驻大清代办亨利.狄白龙4聂又设法弄到了一对,其中雄性死掉后也送给了大卫。

大卫神父便于1866年4月将这三只麋鹿标本寄到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经过动物学家米勒.爱德华馆长的鉴定,这不仅为从未发现的新种,而且是鹿科动物中的一个独立的属,当首次把
麋鹿从科学角度公布于众,便轰动了西方各国。

按照动物学界的惯例,应以发
现者的名字来命名这种鹿,从此麋鹿这种自古就声名卓著的动物便被称为大卫
神父鹿。

至今在国外,还沿用此名,而实际上我们的祖先早就根据它的外形和
生活习性,为了区别于其它的鹿,将它取名为“麋”,因为它是鹿科动物的一种,后人称之为麋鹿。

大卫对麋鹿的发现引起了欧洲各国的极大兴趣,从1866
年到1876年的十年间,英、法、德、比等国的驻清公使及教会人士通过明索暗购等各种手段,共从北京南苑弄走几十头麇鹿,饲养在动物园里。

后来日本大
臣对清朝出使的官员还提出:“南苑有四不像,日本向无此兽,本国君主极为
倾慕,欲得之以开阔眼界,恳请见赐一对”,清廷便通知内务府奉宸苑办理赠
鹿事宜。

可见清朝末期麋鹿因大卫的发现之缘故红极一时,从“养在深苑人未识”忽然“一举成名天下知”了。

1894年,京南永定河泛滥,洪水冲垮了南苑的围墙,方圆210平公里的皇
游猎苑沦为一片泽国,许多麋鹿逃散出去并成了饥民的果腹之物。

1900年秋,
八国联军趁清政府腐败、防务空虚一举攻入北京,北烧圆明园,南掠皇家猎苑,南海子麋鹿被西方列强劫杀一空,使中国特有的这种珍奇之物从此在中国绝迹。

据说,在某王爷府中尚存一对,后转至“万牲园”,不久也死掉。

举世公认,1900年,麋鹿在中国本土灭绝。

无巧不成书的是麋鹿的发现者阿芒.大卫也于1900年11月10日在巴黎溘然长逝。

B:异地寄养乌邦寺
那些流落于异国他乡,被欧洲一些动物园收养的麋鹿,由于环境的不适应,种群规模逐渐缩小而纷纷死去,越养越少。

这时出现了一位使麋鹿绝处逢生的人:英国十一世贝福特公爵、一个酷爱动物特别喜爱鹿科动物的人士。

1898年起,他出重金将原饲养在巴黎、柏林、科林、安特卫普等动物园的麋鹿,共计
18头悉数买下,这成为地球上奄奄一息,香火仅存的惟一一群。

从各处收集来
的18头麋鹿都被放养在英国伦敦以北72公里,占地约1214平方公里的乌邦寺庄园内。

这座庄园水草丰美,林木葱郁,芳野幽旷,曲经绕湖,是英王爱德华
六世于1547年封给大臣约翰.罗素即后来的贝福特公爵的采邑,为英格兰地区
七座对外开放的著名古典园林之一。

除了麋鹿之外,还有中国河麂、黄麂、印
度花鹿、欧洲鹿等,所有动物均自由散养。

据说那些寄人篱下的麋鹿整日的闷
闷不乐,无精打采的呆立水畔,拉着长脸,表情呆扳,顾影自怜,像害了相思
病一样,但后期毕竟能正常地繁殖了。

1914年,一战爆发时,已达88头,二
战时达到255头。

二战以前,乌邦寺的主人始终以“保有世界惟一麋鹿群”为
荣而一头也不肯出让,但二战德军战火染指英伦,当日子承父业的小贝福特终
于改变了主意,提出“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危险的。

”他惟恐这惟
一的仅剩的一群麋鹿再次毁于战火而遭后人的唾骂,便将乌邦寺内的麋鹿向国
内外各大动物园转让了许多。

到1983年底,全世界的麋鹿已达1320头,均为
当初18头麋鹿的后代。

遍及亚、欧、非、美、澳各洲,但惟独没有回到它们世
代生息的故里---中国。

虽然在1956年和1973年各有一对和两对麋鹿运至北京动物园,但因繁殖障碍生境不适,与从前许多欧洲动物园一样,一直未能复壮
种群。

C:回家重归南海子
中国是麇鹿的的老家,随着祖国的强大、稳定,从1979年开始,我国的动物学家谭邦杰就在报刊上呼吁,要把流落海外的麋鹿引回中国,为麋鹿重建家园,恢复我国的麋鹿种群。

他的倡议得到到英国乌邦寺庄园的主人塔维斯托克
侯爵的热烈响应。

1984年11月,塔维斯托克候爵决定将22头麋鹿无偿赠送给
中国。

生物学家和生态专家对此作了可行性研究,经论证后认为,北京南郊明
清皇家苑囿南海子旧址是麋鹿重引回中国的理想地点。

1985年5月,北京大兴北部的南海子麋鹿园开始兴建。

这一带是明清皇家
园囿南海子里的三海子,900余亩的湖沼荒原还保留了原来的自然地理景观。

湖岸四周垂柳成荫,碧野铺芳;湖滨芦苇摇曵,野鸭、灰鹤等10多种水禽在湖面嬉戏。

风光秀丽,景色优美,是麇鹿繁衍和栖息的理想场所。

当年8月24日,22头麋鹿从英国乌邦寺安全抵运北京,当晚便转运到南海子麋鹿园。

麋鹿踏上
了故园的土地,欢快地奔驰着,逐渐消失在草场深处。

1987年9月30日,英
国乌邦寺公园又赠送给南海子麋鹿苑18头雌麋鹿。

如今南海子麋鹿苑内己经繁衍至800余头,种群数量得到了很好地恢复。

D:野生放养天鹅洲
1985年,中英两国签定了“麋鹿重引进中国项目协议”,该项目第一阶段
的工作是在麋鹿最后灭绝地北京南海皇家猎苑旧址建立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恢复麋鹿园林种群;第二阶段的工作是在麋鹿原生地建立保护区恢复自然种群。

为了实现该项目的第二阶段目标,1989年国家环保总局组织中外专家联合考察
选址,认为地处江汉平原的石首天鹅洲水草丰茂,湿地广阔,是麋鹿的理想栖
息环境,也是历史上麋鹿原分布区域,春秋时期《墨子.公输》就有“荆有云梦,麋鹿犀兕满之”的记载。

天鹅洲位于万里长江中游“九曲回肠”的荆江段北岸湖北石首市境内,是
长江一年一度洪泛形成的芦苇洲滩湿地,总面积约7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约
20平方公里,为中国重要湿地。

它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
生命的摇篮,是长江流域不可多得的湿地生态系统,其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
共有植物238种,动物174种。

1991年11月,经湖北省政府批准成立省级自
然保护区。

从1993年10月起,保护区先后从北京麋鹿苑引进94头麋鹿自然放养在长江天鹅洲湿地。

1998年,保护区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正值麋鹿发情繁殖季节,放眼天鹅洲,生活在这里
的麋鹿的野生种群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区
以后,得到了国家环保部、湖北省政府、湖北省环保局、石首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麋鹿保护经历了1998年的特大洪灾,2008年的特大雪灾等自然灾害,也
经受了许多人为的侵扰和管护设施缺乏的影响,步覆维艰,匆匆走来,给社会
造就了一种神奇和奇迹,麋鹿种群数量截止2008年穾破1000头大关,且实现
了不依赖人类,完全自然野生的保护目的,天鹅洲麋鹿成为世界上野生程度最
高的种群。

2005年,麋鹿重引进项目先后荣获了北京科技进步奖和中华环保基
金会、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颁发的首届“中国野生资源保护金奖”。

石首也
由此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为“中国麋鹿之乡”的称号。

麋鹿的传奇身世和经历就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

我们祝愿麋鹿不再
有坎坷,祝福我们的祖国永远富强兴旺。

景哥加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