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论述题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论述题

楚辞
是战国时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形成并流行的一种歌曲体裁,实
际上也是我国古代南方音乐文化的代表。 它以楚国的历史、风俗、 音乐、方言等为其背景,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其音乐文化的特 点在于它的“巫风”,实质上是楚地原是祭神歌舞的延续。现存 于《楚辞》中的很多篇章就是在民间祭祀乐歌的基础上创作的, 如《九歌》、《离骚》、《天问》、《招魂》等。
最为着名,曲调浑厚质朴,咬字有力,富于乡土气息。
雅乐
以礼乐制度为基础,西周实际上也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比较完善的宫廷雅乐体系, 对后代影响非常深远。雅乐是我国古 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锁演奏的音乐。 主要用于郊社、 宗庙、宫廷礼仪、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音乐,它是周代 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雅乐首先强调的是它的教育意义, 用 来配合道德方面的宣导。音乐风格中正平和、庄重肃穆,曲调一 般较简单、节奏缓慢,演奏以齐奏为主,充分体现了它的“乐教” 功能。因而,雅乐素来为历代统治者推崇, 并被奉为音乐的正宗。
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493-590年),是我国唯一用文字谱保存
下来的古曲,现存谱式原件是唐人手写的卷子谱,存于日本京都
西贺茂的神光院,是我国迄今所见最古老的琴谱。据统计,全谱 分为四拍(即四段),224行,共有4954个汉字。从谱中可见纯律 在古琴演奏实践中的应用。“碣石调”,是指乐曲的曲调形式,源 于相和歌瑟调曲中的《陇西行》;“幽兰”,即指乐曲所表现的内 容,抒发了抑郁沉思的情怀,音调古色古香,富有文人气质。
(2)中序:人拍歌唱,多为抒情慢板,由器乐伴奏。(3)破:
以舞蹈为主,节奏逐渐加快,由器乐演奏,在热烈气氛中结束。
2、《牡丹亭》
“四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牡丹亭》,是继王实甫
《西厢记》之后戏曲史上的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该剧以杜丽
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为线索, 塑造了女主人公鲜明的形象, 表 达了在封建制度重压下,青年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的呼 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腐朽。 它文辞造句纤巧,用意深远, 音乐上不受格律的束缚,大胆革新,作曲时强调文采,注重曲意。
太常寺
是我国圭寸建社会掌管礼乐的最咼行政机关。 隋代太常寺是监管雅 乐和俗乐的机构。唐代太常寺规模更是空前, 其月工竟占到全国 人口的千分之几,其下隶属了“大乐署”、“鼓吹署”两个机构。
梨园
唐玄宗于开元二年(714)在内庭设立的音乐机构,因设于禁苑 附近的梨园而得名,以演习法曲为主。一个设于长安宫廷中,主 要表演法曲并试奏唐玄宗新作;一个是西京太常寺所管的“太常 梨园别教院”,一个是东京洛阳太常寺所管的“梨园新院”。另外 宫中的梨园还附设有一个“小部音声”,由30多个未满15岁的儿
司乐主调其音,以音乐之事教育贵族子弟。
板腔体
戏曲、曲艺音乐中的一种结构体式。又称“板式变化体”。即以
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作各种节奏、
速度的板式变化,如散板、流水板、一板三眼、一板一眼等。梆 子、皮黄系统的剧种是板腔体的代表。
曲牌体
亦称“联曲体”或“曲牌联缀体”。属于套曲结构。即以曲牌为 基本单位,将若干只不同的曲牌联缀成套, 构成一出戏或一折戏 的音乐。在以梆子、皮黄为代表板腔体音乐出现以前,曲牌体音 乐史戏曲音乐的主要结构体式, 也是说唱音乐和器乐曲的主要形 式。
大司乐
既是音乐机构,又是最高乐官。在严密的礼乐制度的职官体系中, 大司乐所属乐职人员有1463人,主要施行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 音乐表演三种职能。又大司乐、乐师、大师、小师、磬师、钟师 等乐官、乐工。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作为乐官的大司乐有 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被赋予了崇高的社会职能与社会意义。大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论述题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
歌舞大曲
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在隋 唐宫廷燕乐中具有重要地位。 歌舞大曲这种艺术形式,在隋唐时 期的雅乐、清乐、胡乐或是坐、立部伎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有很强的艺术性。唐代歌舞大曲又称燕乐大曲, 其结构基本上可 分为三大部分:(1)散序:无拍无歌,节奏自由,由器乐演奏。
存与琴艺的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参军戏
产生于东晋石勒时期的一种有故事情节和角色表演的戏剧形 式。“参军”是官职,创设与曹操统治时期。它以诙谐笑谑为主, 其中扮演被戏弄对象的角色叫“参军”,执行戏弄任务的角色叫
减字谱
由文字谱发展为减字谱,是古琴记谱法的一个划时代的变革, 这一变革是唐代曹柔完成的。他用减字笔画拼成某种符号作为 左、右手在古琴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 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它的出现,是古琴发展史上的质的飞跃。 晚唐琴家陈康士、陈拙即用减字谱整理了大量琴谱,是指流传于
后世。这种记谱法一直沿用至今而未被取代,它为我国琴曲的保
梨花大鼓
产生于清代末叶,主要流行于山东境内。早期音乐以农村民歌 小调为素材,以两片破裂的犁铧互击作为伴奏。发展后,伴奏乐 器新增三弦、四胡、小鼓等,并利用谐音改名为梨花大鼓,约于19世纪下半叶进入城市。其内容多为民间大套故事, 音乐朴素淳 厚。有南口、北口之分,南口着名艺人有王小玉姐妹,曲调刚健
明快,唱腔婉转华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于抒情;北口以郝老凤(又称何老凤)
童组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梨园解散。
俗讲
佛教徒在宣讲教义时为了使更多的百姓乐于接受,便利用讲故事
的方法佛教哲理通俗化,这种方式称为“俗讲”。
诸宫调
宋元时期一种大型的说唱形式,由北宋民间艺人孔三传所创。 它因运用多种宫调而得名,是一种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表演情 节复杂的长篇故事的说唱音乐形式。其结构庞大,曲调丰富,适 合表达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 由很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是用 一个宫调,不同套的曲牌则使用不同的宫调。 音乐来源主要是唐 宋以来的大曲、去自己北方流行的民间乐曲。伴奏乐器主要用鼓、 拍板、笛等。
海青拿天鹅
简称《海青》,在元代已流行,是目前能确定创作年代最古老的 一首琵琶独奏曲。该曲运用了多种琵琶弹奏技巧, 描写海青捕捉 天鹅时的激烈场面。全区共十八段,分引子、主题及尾声三大部 分。每段基本上采用合尾的形式, 旋律张弛结合,节奏松紧相间, 生动地描写了蒙古人民紧张有趣的捕猎生活。
7、《碣石调?幽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