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之视点位置关系
当视点 离建筑更远时已变为远视距构 图,主建筑离灭点更远,具有消失变化平缓 的特点,对远景不在有排挤感,形象平缓合 群,空间舒适。 建筑物间的遮掩关系减少,背后的楼 房已显出高于主建筑,侧远的建筑展现的更 全。对于远视距的建筑,即使加以放大,但 仍属于远距离建筑,具有视距大,视圈大, 变化平缓特点,没有急于涌入视觉现象,透 视性格温和。
对于小的物体,视点不能太近和过分强 调其前后透视差度,否则会出现小而觉得大 的失真现象。 对于同一画面中距离不同的景物要处理 得当,不要出现近景变化平缓,而远景变化 明显的毛病。
钟涵 延边河上 1963
王流秋 黎明 1957
一般视高构图 一般视高构图,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因而更能感受画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环境气 氛。 一般视高构图的地平线在人物的头部或胸 部,人物的头部或胸部都在地平线上,或都 在地平线上方不远处,与地平线之间不超过 两个头长的距离。
《带 卷 线 轴 的 圣 母 像 》
高视点高构图 高视点高构图的地平线都在人物头部的 上方,人物的头部离地平线愈下,表现的场 面也就愈大。 高视点高构图能使观众产生俯瞰的感觉, 表现宽阔的大场面,刻画较多的人物,或暴 露敌人的虚弱本质,往往采用这样的构图。
视点位置的选择与构图 代表视点主视方向的心点,理论上永远在 视圈内画面的中心,这是不变的因素。但对 于景物,视点可以从高,宽,深三个度上选 择与构图,这是可变的因素。
第一节 :画者视点高低的变化
视点高低的变动 视高是画者对景作画时眼睛离开被画 物体放置面(地面、台面……)的高度。
绘画创作中的视高高度,按构图需要任意 设定;人物画构图中的视高高度,宜以标准 人长度为单位相计。
绘画构图都处于一定透视状态下,视高 的选择对于构图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 应该掌握各种视高构图的要点和特点,在绘 画中熟练运用,使我们的构图能更深刻地表 达创作的思想内容,使形式和内容得到完美 统一。
E图,上斜面视高为1.5人高。
圣母升天 提香
视点高低的变动,即视平线高低的变动, 所见景物的透视形和场面的大小也有所不同。 视点低,前面的景物高大,挡住后面的 景物,地面窄,天空辽阔。 视点升高,前后景物拉开层次,所以场 面稍大。 视点再升高,近,中远景物拉开的距离 就更大,层次更多,地面扩大,天空缩小。
视位上下高度的变化 面对景物,视点上下移动,从高度上选位 观察,可引起视平线的高低位置变化。 视平线是上下分割静物及构图的基准线, 关系到构图中上下景物的比例及消失变化的 缓急 。
人眼上半部分的景物在视平线以上,向下 消失;处于人眼下半部分得景物在视平线以 下,向上消失。
视点接近人的正常高度,位置偏中时, 视平线位置适中,上下景物在画面上的比例 相当,消失缓急均匀,给人一种稳定舒适感, 构图时取景可偏中。
视位近,建筑物形体大,相对离灭点近, 有强烈的近大远小高度差异和强据视域的特 点,后面高于它的建筑被遮挡;侧远的建筑 被排挤,急剧后退并相对平缓,从透视变化 缓急关系中对立建筑有衬托作用。
视点离主建筑不远不近,形成中距离透视 效果 。由于视距加大,形体变小,灭点距离 相对扩远,透视变化已不悬殊,背后建筑露 出。远近建筑关系较前者协调,没有对画面 的强迫堵塞感。
视位前后距离的变化
在写生时,视点除了对景物采取横向,纵向 选位外,还要考虑到深度的选择变化。前面 已经阐明了视点与物体的视距最小限度,在 这个限度之外,视距仍然可以调节,这要视 所描绘的物体在构图中的主次地位,和周围 景物之间的对比,协调关系而定。
构图时,根据需要,有时心点需放在中 间,有时要偏向一侧。但是一般构图,不要 将心点切割到取景框以外,否则等于视域中 心被排到构图以外,会产生一种单向消失的 心理沉重感。
视位左右角度的变化
在画面上心点的一条垂直线叫原理一样,正 中线以左的立方体代表在视点的左方,要向 左消失; 正中线以右的立方体代表在视点的右 方,要向右消失;
正中线偏中,心点位置恰在中心,视点 左右立方体观察比例相当,消失变化平均有 对称稳定感,一是视点偏向一侧时,这一侧 立方体消失变化加剧,侧面缩窄,而画面另 一侧表现充分,立方体侧面展宽,消失变化 慢。
图 一
让 - 热 尔 曼 马 德 鲁 埃 法 国 斯 里 尤 · 的 禁 囚
被
1786年
《洗澡》这幅作品,画家将 孩子与母亲的身子和手臂拉 得很长,让其在画面上伸展 开来。并运用俯瞰的方法, 使背景色彩的分布划分为上 下两部分,花纹墙纸的赭色 与地面地毯图案的红棕色, 通过母亲的条纹服装衔接起 来,使色调在表现情绪中融 为一体。 图二 洗 澡 时 期:1892年 创作者:玛丽·卡萨特 美国
视点偏高时,视平线位置在景物上部,上 面景物比例变小,消失缩短,变化急剧。而 下半个视域充实,景物比例加大,消失拉长, 变化减慢,近低远高节奏明显,地面深度得 到伸展,表现充分,甚至最近部分景物脱出 视域。构图时取景框可下移,视平线偏上, 使天空变窄。
视点偏低时,视平线位置在景物下 部,上半个视域充实,景物比例加大,消失 拉长,变化减缓,远近关系得到伸展,近高 远低层次分明,表现充分。 而下面景物比例变小,消失缩短,变化加 快,地面深度变窄,构图时取景框可上移, 视平线偏下,把表现幅度留给上半部分。
在海上,视平线就是天和水的交界线,也 叫水平线,视平线愈高,看到的海面愈宽广。
在焦点透视中,一幅画只有一条视平线。
低视点高构图 低视点高构图中的地平线在人物的腹部 以下,人物的头部都远在地平线的上方。 低视点高构图能使观众产生敬仰的的感 觉,有时用来表现英雄或者突出主要人物, 由于高矮的对比,更突出了所要表现的人物 和主题。
该图说明画者眼睛对地面、台面、高台面和倾斜面的 视高的测定:A图,地面视高为1.5人高;B图,台面视高 为1/2人高;C图,高台面视高为1/2人高;D图,下斜面视 高为1/2人高;E图,上斜面视高为1.5人高。
B图,台面视高为1/2人高
拍卖奴隶 让-莱昂·热罗姆 法国
A图,地面视高为1.5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