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思考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思考

第1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其作用的发挥、内容的选择、方法的采用等,无不与它所处社会的发展水平相关联。

我国的幼儿教育作为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尤其是近几年,经济的发展和学术自由为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早期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不管是从幼儿园的入园率,还是从幼儿机构与组织的建立等,都呈现出一种较好的发展趋势,体现了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与教育民主化的逐步实现。

这种现象就表面看是可喜可贺的,但就本人所了解到的信息来看,情况却并不容乐观。

其中,越来越凸显的小学化趋向成为制约幼儿教育进一步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

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当遵循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将保育和教育相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育于生活及各项活动中[1]。

然而,在幼儿园实践教学中把幼儿当作小学生来教育的倾向日益突出。

最初一些私立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要求,让幼儿学到“知识”,开始让一群三至五岁的孩子学识字、学拼音、学算数、写字。

在这种教育下,一些幼儿确实学到了所谓的“知识”,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

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严重地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早期教育的基本规律,也势必影响到幼儿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健康发展。

基于这种情况,本人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表现、原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阐发,并试图从中寻求走出这一教育误区的对策和方法,为能够真正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健康而和谐的快乐成长,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幼儿园教育实践体系,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1.2 已有的相关研究幼儿教育小学化,在八十年代就被提及过,在近几年才引起关注。

随着这种现象在幼儿园中日益明显,一些期刊上陆续出现一些相关研究。

在CNKI中以“小学化”为检索词,检索1995年至2011年之间的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发现:表 1.1如《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辨析》(黄绍文,学前教育研究,2005.09)、《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研究与对策》(吴红娟,学前教育研究,2007)、《探讨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与对策》(周小青,当代教育研究,2011),这些研究指出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表现、成因、危害,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幼儿教育中的异化问题,对幼儿教育的不负责任的盲从敲响了警钟,指出了幼儿园教育中的偏差。

在幼儿园市场化的今天,再次强调幼儿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树立起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但每项研究只是从理论上进行表层的分析探讨,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对于这种教育背后的现象和本质的深层根源,没有进行深入探究。

也没有真正走进幼儿课堂,从实践中分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更没有对在幼儿园中已经接受小学化教育的幼儿进行跟踪调查,从幼儿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去分析这种教育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本人真正走进幼儿课堂、小学一年级课堂,从实际出发,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表现、原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阐发,并提出可操作性建议。

1.3 概念的界定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没有统一的概念,李建轩在《幼儿园教育小学倾向化的思考》中指出,所谓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为适应家长的错误需要,幼儿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幼儿当作小学生来要求,提前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的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行为规范方面,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少动少玩,勤奋好学,甚至要求幼儿无论课堂还是课间都要整齐划一;在学习知识方面,几乎按小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行上课、训练、作业,一味向幼儿灌输文化知识,甚至还布置家庭作业,教育活动过于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生动的教具要求,缺少图案色彩,缺少游戏化的教学过程。

幼儿园一日生活管理小学化,内容也是以教学活动为主[2]。

黄绍文在《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辨析》中指出,幼儿教育小学化,字面上很好理解,就是把幼儿当小学生来进行教育,但实践中有不同层面的表现。

有的小学化侧重于课程内容,如开设各种各样的技能特色班、兴趣班,要求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学习读写算。

人们对这种小学化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知识是可以提前学的,只要用幼儿可以理解的语言和喜欢接受的方式就可以了;有人则持反对态度,认为小学的知识还是超过了幼儿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幼儿也容易忘记,没有多少效果,即使有效果,也会导致幼儿进入小学后对知识没有新奇感,不认真听讲而导致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不利于幼小衔接;有的小学化侧重于幼儿的行为要求及幼儿教育形式。

把小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搬来,往幼儿身上套,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听话,不许插嘴,要坐得端端正正,手脚有一定的放法,不许离开座位,不经允许不能上厕所,不能随意喝水;教学的形式则完全是满堂灌,缺少教具,缺少图案色彩,没有幼儿喜欢的游戏,课后还有一堆作业等等。

这种小学化在农村学前教育较为常见[3]。

前两种定义是两种不同的定义标准。

前者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表现来定义,后者从教育小学化表现的侧重点来定义。

其实幼儿教育小学化经常被谈起,但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本研究中认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园教育违背了它自身的教育宗旨和教育任务,背离了它本身的教育活动,把小学的教育提前到幼儿园中来。

第2章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调查研究2.1 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平鲁区一家幼儿园的实地调查,从而了解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表现,并对研究所搜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对策。

2.2 研究对象本研究对平鲁区蓓蕾幼儿园幼儿家长和教师以及附近两所幼儿园的教师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

其中教师问卷50份,家长问卷200份,回收率100%。

家长问卷中4份条目回答不完整的问卷被剔除,有效问卷196份,有效率为98%;教师问卷中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100%。

2.3 研究方法本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实地调查法,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问卷调查法,该调查采用自编幼儿教育小学化家长及教师问卷,仅用于搜集资料信息,不涉及信效度。

家长问卷有15道选择题,其中5道为多选,1道开放型题;教师问卷共11道选择题,调查内容包括家长及教师的基本信息和教育观念、行为。

(2)访谈调查法,访谈幼儿园的小朋友、幼儿园的行政人员、家长、教师,深度挖掘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以及影响,弥补问卷调查的局限;(3)参与观察法,深入幼儿园,观察儿童在幼儿园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教师的上课、家长的态度等方面的情况都会深度的观察、了解。

2.4 数据的处理Excel软件2.5 调查结果及分析2.5.1 课程表2.1表2.2 家长希望孩子学什么学会学习,为小学打基础96.5%学做人37%学自信21%学能力38%养成良好习惯64%游戏15%外语和特色教育68%开发智力54%学自理32%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所教科目中,侧重的是语文、数学、英语,调查的50名教师的班级都开设了这三门课,音乐、美术等所谓的“副课”在有的教师班级没有开设。

音乐有22个班级开设,美术有31个班级开设,科学有27个班级开设,常识仅有13个班级开设。

在问及家长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学什么时,96.5%的家长回答学会学习,为小学打基础,而且有68%的家长回答学外语和特色教育,有37%的家长回答学做人,21%的家长回答学自信,38%的家长回答学能力,64%的家长回答养成良好的习惯,54%的家长回答开发智力,32%的家长回答学自理,仅有15%的家长回答游戏。

以上数据表明:家长过于注重知识学习,从而使幼儿园的课程安排也侧重知识,进而使幼儿园的教学变成一种束缚儿童思维空间的活动。

本人参观了家乡的一所民办幼儿园,并对这所幼儿园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和非正式的访谈。

该园园长坚定且骄傲地说:“我家(幼儿园)生源特别好,因为我们对他们(指儿童)认真负责,尽可能多教给他们一些文化知识、识字和算术,不像有的幼儿园,天天就是看着他们玩,唱两首歌,说几个歌谣……”。

这种现象在他们的周计划安排中突出地表现出来,下面为幼儿园中班的周计划安排:表 2.3幼儿园中班的周计划安排从课程安排上看,幼儿园把识字、拼音、计算看作教学的重点,课程间也看不出其相联性,几乎是相对独立的学科教学。

陈鹤琴先生反对分科教学,提倡“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

[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

而现实中幼儿园的教学与所要求的严重不符。

2.5.2 评价表2.4 表2.5调查结果显示:再被调查的50名教师中,99%的班级有评优的做法,只有1%的班级无此做法;在问及怎样评价时,70%的教师回答考试,按成绩,28%的教师回答按平时表现,仅有2%的教师回答综合评价。

以上数据表明:幼儿园在评价幼儿时重视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

在与教师的交谈中本人了解到,幼儿园中经常会考试,考核幼儿学会了什么,学会了多少,把幼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多少作为评价幼儿教育质量的惟一标准,实质即是重视结果、轻视过程。

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幼儿教师不关心幼儿如何学习,不了解幼儿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不清楚幼儿发现探索时的乐趣、遇到困难时的迷茫、尝试活动中的期待,也就不能根据幼儿的实际进行评价,完全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差异。

这种评价标准势必会制约幼儿创造的热情,泯灭他们活泼的天性。

2.5.3 课堂表2.6 表2.7表2.8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50名教师中,当问及您所教班级的座位排列方式时,90%的教师的回答是小学的秧田式,2%的教师回答马蹄式,6%的教师回答圆形,2%的教师回答组块式;当问及所采用的授课方式时,86%的教师回答小学最普遍的讲授式,12%的教师回答活动式,2%的教师回答启发式;当问及是否给幼儿布置作业时,98%的教师回答是,每天布置一次作业的占68%,不给幼儿布置作业的仅为2%。

以上数据表明:幼儿的座位排列、授课方式、作业布置都接近小学,小学化倾向明显。

本人在幼儿园观察到,不少幼儿园将小学的行为规范要求搬到幼儿园来,往幼儿身上生搬硬套。

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遵守纪律,做事规规矩矩,专心学习少玩耍,认为幼儿游戏是浪费时间。

幼儿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驯顺听话,不许顶嘴,不许辩解,不得没礼貌,如果幼儿稍出差错就大声训斥。

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开小差,精神要集中,老师时常以提问的形式检测幼儿是否认真听课。

上课不许做小动作,不许说话,坐姿要端正,回答问题要举手。

课间活动时间非常紧张,要快速喝水、上厕所。

不许追逐打闹,不许跳跃奔跑,不许高声喊叫,要安静地休息或做游戏,偶尔有幼儿禁不住玩具诱惑去摆弄一番,马上会受到老师的批评……。

如此这般,不是过早地把军营中的纪律移植进入到幼儿园吗?试想,一个从小就面对一堆清规玉律,被管制严格的幼儿,长大后又如何获得社会发展所需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2.5.4 活动在幼儿园里幼儿的活动日程被排得满满当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