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__读书笔记

(完整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__读书笔记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瓦·亚·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当代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通过日常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实验和教育研究。

在帕夫雷什中学,他全面探讨了普通教育的各个领域,提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理论,而他深植于实践的经验与著作正是这一理论的完美阐释。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是苏维埃教育学上的一种非凡的、卓越的现象。

因此,了解他的生活道路、深入研究和实际运用他的教育遗产,乃是每位老师、每位教育者、每位国民教育工作者在道德上和职业上的义务。

”①我们小组觉得这本书很适合我们这些还处在以学习为主的本科生,以及对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了解得都不是很透彻的新教师,因此选择阅读这本书,把论述本书的理论思想作为期末的读书笔记作业的主题。

作者生平简介瓦·亚·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和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于1918年9月28日出生在乌克兰的瓦西里耶夫卡村的一个贫苦家庭里。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境逐渐变好,过上了和睦甜美的幸福生活。

父母给瓦西里创造了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1933年,苏霍姆林斯基从七年制学校毕业。

由于苏联学校急剧增加,迫切需要大量师资,他毅然投入了克列明楚格师范学院的师资培训班学习,1934年毕业。

正是在这里,他立下誓言,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

1936年,苏霍姆林斯基去波尔塔瓦师范学院深造学业,于1938年毕业。

1939年他加入了苏联共产党,在卫国战争期间负伤。

伤愈后,他被任命为乌瓦镇工人村一所中学的校长。

在乌瓦镇中学工作了一年半之后,1948年,他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在这所中学工作长达32年之久,直至去世。

苏霍姆林斯基是教师的典范、做人的楷模。

他的许多著作历来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视为精品,加以学习、研究和借鉴。

他不仅是一个优秀而朴实的教师,同时是一个教育理论家,他继承了先辈的教育思想,并对它们加以创新和发展,形成了以教育经验、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三者汇聚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思想。

书籍简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晚年之作,该书记述了作者晚年期间与一个班的三十一名学生朝夕相处的平凡岁月,内容是一年级小学预备班和四年级小学班的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

本书于1969年出版后,曾获得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教育协会一等奖(1973年),以及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家奖(1974年)。

乌克兰科学院院长B·E·帕通指出:“这本著作,是教育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出类拔萃的现象。

”②而作者在本书前言中也说道:“这部著作是多年学校工作的总结,是沉思、焦虑、担忧和不安情绪的总结!”本书第一部分讲述“快乐学校”,是出自这位教育家的爱心的一项成功创举。

作者以满腔热情发出了“要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的呼声。

本书第二部分《儿童时代》写的是小学四年的学校教育。

这部分总结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小学教育思想,强调健康和掌握知识的范围,反对过重的课业压力。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中,德智体美劳五育是紧密相联的。

他一方面把小学生的健康提到了首位,同时又指出合理的学习生活、劳动、丰富的精神生活对于儿童身心健康的重大影响。

而作者本身也正是为了培养这样一种和谐的人呕心沥血。

可以看到,帕夫雷什中学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活动都是从属于这一目标的。

教育思想简介I、基本教育信念苏霍姆林斯基先后提出过许多条教育信念,但这些信念都是围绕着实现教育总目标而进行论证和阐述的。

这些信念可以总结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坚信教育的力量,相信孩子的可教育性。

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自我教育在学生接受教育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

II、体育和健康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把关心学生健康,特别是关心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体的正常健康发展,作为他领导和管理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这是由于在他看来,“孩子们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认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勃。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第126页)都要以他们身体的健康状况为转移。

体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中是其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体育操练和运动可使身体得到正常的发展,而运动本身还会变成有机体的需求,使身体和精神得到充分的享受。

健康教育——重视有利于健康的生活环境的创造,重视作息制度的制定和遵守,重视食品营养的调节,重视日常体育锻炼的坚持和开展,才能真正实现体育的培养人物。

他说;“良好的营养,加上阳光、空气、水以及适当的劳动和休息,所有这一切配合起来便是无以取代的、有益的健康之源。

”(同上第113页)III、道德教育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道德教育,认为它在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中应居核心地位。

道德教育内容问题是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的中心问题,是其论述的重点。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培养和形成学生的道德习惯、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这些内容都与公民基本道德素养和最高道德准则密切相连,而习惯、情感、信念和理想四者之间又是互为促进,相辅相成的。

“为人们做好事这是陶冶孩子情操的巨大道德力量。

”(第286页)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道德教育是其全部教育理论的灵魂,与此同时,在这一理论上的认识,也充分反映在他的教育实践工作中。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实现道德教育的途径,在所阅读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论述较少,倒是在《帕夫雷什中学》和《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多有涉及,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1、通过学习各种科学基础知识进行道德教育2、编辑和利用《道德价值文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3、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4、通过各种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进行道德教育5、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在学生道德品格培养中起巨大作用IV、智育智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他明确地肯定,不论过去和将来,智育“都永远是教学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③。

苏霍姆林斯基所谓的智力的培养和智能的培养主要指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智能,形成概念。

这些都是智育最主要、最基本的任务。

智育的任务和作用,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体系中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这些内容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着墨较多,并且在他的《帕夫雷什中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中也有很多介绍。

1、获取和积累科学知识智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智育的其他重要任务也正是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去实现和完成的。

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智育是在获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

”④他明确表示,学生掌握、获取和积累知识,意味着对那些重点科学知识的基本真理必须进行专门熟记,并要长期保持在记忆之中。

但是他反对死记硬背。

死记硬背“只会使孩子变呆、变傻,并对孩子的健康和智力发展都有害。

”(第124页)要想牢固掌握和记住所学知识,必须真正理解,首先有赖于阅读,其次是积极的思维,细致的分析。

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带孩子到大自然去旅行的一项重要教育任务是让他们注意事物和现象的因果关系,学习看出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来。

”(第150页)。

2、发展智力苏霍姆林斯基把发展智力作为智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发展智力的任务是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的。

他主要从其长期的学校教育实践工作经验中,总结出对智育和教学任务的见解。

由于它主要来自于实践,并经过长期实践的检验,所以比那些纯理论性的探讨和结论更符合客观实际,更趋于正确合理。

3、培养智能苏霍姆林斯基赋予智能以多方面的广泛内涵。

它可以指学习和脑力劳动的工具、手段和武器,也可以指推进学习和脑力劳动的某种思想和心理状态及个人的探求志趣。

因此,苏霍姆林斯基一面强调“掌握智力劳动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另一方面又强调“智能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

他说:“我把逐步培养儿童进行紧张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习惯当作重要的教育任务。

”(第137页)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还要培养脑力劳动的技能和自我纪律,需要在脑力劳动中集中智力、克服困难,这样逻辑认识对学生的情感触动越深入,记忆也就越牢固。

V、劳动和劳动教育从教育的角度看,劳动教育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劳动的教育,至少是片面的教育。

“教育,这首先是一种劳动,一种十分艰难却又十分高尚的劳动。

”⑤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劳动,既指体力劳动,也指脑力劳动,还包括日常工作和活动。

但更多的是指体力劳动,指以创造物质财富为主要内容的体力劳动。

苏霍姆林斯基确认,实施劳动教育,必须完成两个方面的最基本的目的,这就是劳动的社会目的和劳动的思想目的。

在谈到劳动或劳动教育问题时,苏霍姆林斯基常常使用“创造性劳动”这一词语。

这说明他要求的劳动已不完全是普通意义上的体力劳动,而且必须包含“创造性”的内涵,具有广泛的、深刻的创造性质。

VI、教师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在论述学校教育工作时,总是把教师工作放在应有的高度,对教师各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育者主要的神圣的职能,就是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所以,首先,教师必不可缺的就是对孩子的爱,其次是相信孩子,了解儿童,关心孩子,特别是孩子的精神世界。

一个合格的老师,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素养:1、不断充实知识,用以丰富学生的智力生活。

2、善于思考问题并善于教会儿童思考3、以个性影响个性总评I、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地位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已完全确立,在此之前,苏联的普通教育理论曾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

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标志着苏联教育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时期。

II、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苏霍姆林斯基终生潜心研究的主题是人的全面发展,他的全部理论正是围绕着这一主题而展开的。

所以,把学生培养成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斯基全部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相信,要实现这以核心内容,必须提供和创造某些必备的外在条件和客观因素,注重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并联合智育、德育、劳动教育在实现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III、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特点任何一种教育理论体系都具有与之相应的特征,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辩证求全用全面的思想、辩证的观点看待教育问题,分析和处理教育问题,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

苏霍姆林斯基不但在理论上始终是这样理解的,而且在实践上也一直是这样坚持贯彻实施的,即对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提出同样的要求。

从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教育理论体系中不难看出,他在实现其全面和谐发展教育这一主体性原则中,尤其注意避免片面性、形而上学思想的局限,力求做到主次分明,有主有从,轻重有别,有先有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