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民族音乐语言中蕴含的美学意义

浅谈民族音乐语言中蕴含的美学意义

黄河之声 YELLOW RIVER OF THE SONG 2011年5期
124
浅谈民族音乐语言中蕴含的美学意义
文\王鑫
序言
音乐语言是在音乐美学的研究范畴之中,包括声音、标题、内容在内的一个抽象名称。

音乐语言不同于我们通常所指的“语言”,它是一种更抽象的听觉效果,是表达音乐的感性材料。

中国历史久远、文化底蕴丰厚,民族音乐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沉淀,逐步从一种作为自娱自乐的工具中成长为具有教化、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高品位文化。

它们中所蕴含的不仅仅是具有中华民族气息的旋律,还有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仁道智慧以及博大精深的美学意义。

中国的传统民乐中所蕴含的这些美,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验:
一、标题美
中国的传统乐器以琴筝笛箫、琵琶、二胡为主,传统乐曲也是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带有中国特色的一部分,民族音乐艺术最直观的美是通过标题来表现的,它们往往是抒发某种内心情感,或者描绘自然景色,从其精神内涵主要是继承了中国文学的优秀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学讲究意境,唐诗宋词都是简短而精致,寥寥数言表达出深刻的内涵和悠远的意境。

在题目方面,传统乐曲完全继承了这一优秀的特点,以精炼而著称,概括能力超乎任何一种语言,一字一景,一词一境,充分达到了入境、化境的境界。

对于乐曲本身来说,标题的作用是描绘音乐的内容形象和效果,这就对标题有了较高水平的要求,诗话般的语言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受古典诗词文化的影响,民乐的标题如诗一般优美,有的从诗中而来,如《渔舟唱晚》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高水流水》出自《吕氏春秋》那个关于知音的动人传说。

《阳关三叠》出自王维的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摘 要:音乐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民族音乐中含有丰富的美学意义,本文主
要从标题美、内容美、旋律美、思想美四个方面对民族音乐语言的美进行剖析,从而鉴赏民族音乐语言中所蕴含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民族音乐 音乐语言 美学意义
可以体现中国民族音乐标题美的作品还有民乐曲《春江花月夜》,它来自于张若虚的同名诗,乐曲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遵循中国标题音乐的传统,每段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小标题:1江楼钟鼓;2月上东山;3凤回曲水;4花影层台;5水深云际;6渔歌唱晚;7回澜拍岸;8桡鸣远濑;9欸乃归舟;10尾声。

带有小标题的还有《高山流水》,共四段,小标题分别为“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

一题一景,各成一曲。

它们具有一定的描绘性,涵盖着标题音乐精神内涵的美,这种描绘性总是结合着抒发人的心理感受与思想情感,作为一种衬托来突出音乐作品着力抒发的心理感受。

二、情态美(内容美)
民族音乐除了伴奏时用的固定的板式和套曲之外,大部分的乐曲都是因为作曲家的有感而发创作的,就像文学作品一样,每一首乐曲都蕴含着不同的思想感情,咏物,或者言志,将自己的感情缀成旋律,通过乐器演奏的形式抒发出来,这样的音乐才有了灵魂,所以音乐也是与人交流的一种形式,自然也就有了深浅之分。

古典诗词的美叫“意境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美便是“诗意美”。

如果说标题是音乐作品形式上的灵魂,那么内容便是形式上的躯体,只有灵魂美,而没有躯体来表现的音乐是不充实的,也是不完美的。

中国的民乐内容重在神,标题是为内容服务的,甚至许多标题都是从内容中孕育出来。

标题的意义在于向听众提示作曲家的总的构思,表明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内容则是进一步的解释、描述、抒情,甚至是升华标题的意义。

此类的作品有古筝曲《寒鸦戏水》,它着意刻画鱼鹰徘徊追逐、嬉戏于水天一色,碧波荡漾之间的情境。

《出水莲》音调古朴,风格淡雅,表现了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

《梅花三弄》则是通过对梅花的气味芳香,傲霜丰雪,品性高洁的特征的描绘来歌赞
中国最具魅力的音乐艺术杂志
黄河之声 YELLOW RIVER OF THE SONG 2011年5期
125
大自然,并借此抒发一种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这与“梅兰竹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象征有极大关系。

《长相思》出自乐府诗中《上邪》“我欲与君长相知,长命无绝衰。

”曲中既有描绘两人青梅竹马的年轻神韵,又有思君断肠的幽幽哀怨,全曲像一首文学作品一样完整深刻。

中国民族乐曲的艺术美感还表现于深沉中含质朴,感伤中见苍劲,淡雅中求委婉,含蓄中听凄凉,刚柔并济,动人心魄。

三、形态美(旋律美)
中国的传统调式是由宫、商、角、徵、羽为调式主音的五声调式,从音阶的构成来说,民族五声调式具有典型的东方色彩和本土文化特征,音程结构中没有半音,只有纯一度、大二度、大三度、小三度、纯四度及转位音程,我国的五声调式是最为和谐的,所构成的旋律也极富民族特色。

这种调式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主流的两种美学品格,即“空灵”和“充实”。

作为一个审美范畴的“空灵”,是一种文化心理的写照,与“虚实”、“言意”、“形神”等审美范畴相联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文人艺术的审美特征。

与之相对的是“充实”。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这种“精力弥漫”的“充实”显而易见,它在生动、活泼、率直的传统音乐中得以发扬,进而也成为民族音乐的美学品格。

无论是“空灵”还是“充实”,体现在民乐中就是那种从音响到情绪的饱满感。

这些来自听觉的感受,在民乐中处处存在。

民乐的旋律美调式上有一定的原因,乐音的组合也占有重大的分量,仅仅五个音的不同组合,即能构成千变万化、风格迥异的作品。

如:
《春江花月夜》描写远古的钟声,古朴典雅;江畔潮水,微波荡漾;月起东山,温馨恬静;春江秀丽,春花淡雅,春月皎洁,春夜静谧;含有佛家音乐的影子,旋律线条在迂回级进中下滑,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的情绪,类似人声哼鸣的曲调。

《彩云追月》诙谐,轻巧,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月亮在云中忽隐忽现,在
波浪般的旋律中,大量的运用切分音的节奏描绘出彩云左右摇摆,有缓有急的追逐场面,一问一答,好像月儿羞答答,云儿欲追又止的对话。

《采茶扑蝶》表现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在追扑五颜六色的彩蝶,一片丰收的景象,愉快的劳动,旋律轻松、活泼。

四、意态美(思想美)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思想,包含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儒家和道家的两种基本观念:儒家以“和”为主,道家以“淡”为本的态度。

中国传统音乐审美中将的“和”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音乐和谐,人乐和谐,另一方面是伦理学上主张的“礼之用,和为贵”、“中和且平”。

《四合如意》可谓代表作,题中四合即天和、地和、人和、琴和,正是契合人琴合一,天地合一的道理。

《百鸟朝凤》描述的是林中鸟儿欣欣向荣,大自然万物和谐交融,互相依靠互相联系的情境,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乐记》云:“乐由中出,故静。

礼由外作,故文。

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简易之至,以至于无声之乐。

”淡,或冲淡、淡远,是中国文人音乐审美创作中,从形似中求神似、由有限通向无限的连结点。

“淡”的具象表现,是对含蓄、空灵、朴素、神韵、意味境界的一种追求,是凝聚在作品深层结构中的美学意蕴,在表象淡化中蕴涵深刻与隽永。

琴曲《梅花三弄》可以
说深刻了领略了这一精髓,有首诗中写道“梅花本笛曲,淡淡入我弦”此曲对主题的宣叙旋律优美,音色清亮,节奏活泼,富有动感,用琴曲中的泛音弹出,清新淡雅,形象描绘了朵朵梅花不畏严寒,生机盎然,迎风开放的美妙意趣,在泛音的清雅中,弹出了空灵、淡雅的韵味。

中国的民族乐器被称为“仁智之器”。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具有道德约束律的音乐观。

结语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

浩瀚宇宙,芸芸众生,个体间相互独立而又相互依存,音乐语言也是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

音乐是最能够传情达意的艺术,最擅长表达人的情绪和情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音乐丰富而深刻,音乐语言会告诉我们如何认识真理,教我们在艺术的美感中透过艺术看世界、观宇宙,与天地并生,化万物为一。

参考文献:
[1] 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5.
[2] 高为杰.音乐美学的多元化[J].中国音乐学,1987.(02)
[3] 叶继红.音乐美学导论 [J].文艺研究.1989.(03)
[4] 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5.
(徐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