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练习题一 填空:1、 孔子名____, 字_____ ,_____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 ____ 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 。
2、《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容是记录 的一部书。
二、原文填空1.学而时习之, ?有朋自远方来, ?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 ,3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4.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5.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6.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8.《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9.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10.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11.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 ”,并阐述为: , 。
12.论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是: , 。
13.比喻君子始终能坚守志节的句子是: , 。
四、解释加点的词:时.习 不亦说.乎 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不信. 传.不习 温故. 罔.殆. 诲女. 是知. 弘毅.五、翻译句子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⑵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⑹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4 从本文找出八个成语,并解释其中三个。
5 你对本文的哪一则感受最深,谈谈你的理解。
6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
”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7宋开国丞相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9、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那么作为“君子”应具有那些风呢?10、“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么做的好处。
11、我们从“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12、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文中孔子的话加以分析。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4、青少年正处于求学阶段,正需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试选取课文中与学习有关的一则,谈谈它对你学习的指导。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题一.晋中……怡然自乐。
(03,04)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①穷②舍③悉④属⑤俨然⑥缘2.翻译下面句子。
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下面诉不尽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通风换气 B。
政通人和 C。
通霄达旦 D。
博古通今4.依据文中的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桃源的山洞口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人们进行了描写?答:6.用文中的原句填空: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中“豁然开朗”一语在现代汉语中用来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请你按这一语意造句:8.课文从桃源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9.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文段节选自《》,作者是_______,名____,字_____,_____(朝代)人。
11.第四段中“渔人甚或异之”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作答:12.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04)13.《桃花源记》中描写草和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04)二.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①交通②绝境③无论④妻子2.翻译下列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晋。
③此人一一为俱言所闻。
3.下列句中带点的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一句是()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
咸来问讯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用简要的话概括整个故事中“渔人”的行踪,并填入方框:5.找出写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6.文中“惊者”“问者”“叹者”“不知者”指______;而“答者”“辞者”指_____。
7.下列句子都省略了主语,请选出省略同一个主语的一组()①便舍船,从口入②见渔人,乃大惊③具答之④皆叹惋⑤停数日,辞去A。
①②③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⑤8.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9.下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豁然开朗”这一词语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B.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C.桃源人见了渔人“乃大惊”,说明桃源人一向以耕作为业,从未见过捕鱼的人。
D.“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10.渔人临走时,桃源人为什么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答:11.在现代生活中有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茫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乃不知有汉,无论晋’,竟成了桃源中人了。
”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要的话来回答。
答:12.村中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
”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便舍船/屋舍俨然 B。
乃大惊/乃不知有汉C。
寻向所志/寻病终 D。
寻向所志/处处志之14.文段主要写两方面的容:一面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面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答:16.“自云先世避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在联系?答:(2005年)17.每个人都曾构想过自己的理想,请用恰当、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你的理想王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年级语文上《陋室铭》复习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诸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文中加粗的字。
(1)有仙则名名:(2)斯是陋室斯:(3)惟吾德馨馨:(4)何陋之有何:(5)谈笑有鸿儒鸿:儒:。
(6)往来无白丁白丁:(7)可以调素琴调:(8)无案牍之劳形劳:形:2、解释下列各句中相同的字。
(1)①无丝竹之乱耳之:②何陋之有之:。
③辍耕之垄上之:④操蛇之神闻之之:。
(2)①无丝竹之乱耳乱:②自云先世避时乱乱:。
3、身居陋室,却不感到简陋,你对此有何看法?4、(1)本文选自《》,作者是代的家、家(填人名),他的字是。
文题中的“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的文字。
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2)用原文回答:①本文的主旨句是:,。
②本文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③表现纵情畅怀、谈笑风生情状的句子是。
(3)指出“龙”、“仙”比喻什么?。
(4)《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自己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生活情趣。
5、下边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6、从全文容看,作者具有怎样的生活情趣?7、本文题为《陋室铭》,而作者却没有直接去写陋室,为什么?既然是陋室,作者就应该倾其笔写尽其陋,然而作者又没有去写其陋,相反却极写其不陋,这又是为什么?8、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9、有人认为本文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10、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是陋还是不陋?11、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12、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13、文中谈到“诸庐”“子云亭”其目的是什么?14、请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15、文中陋室的主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品德给我们以启迪。
在我们学习的古诗文中,还有类似的精神的名句,请你写出两句来。
论语》答案:一丘仲尼春秋思想教育儒二儒孔子言行《孟子》《大学》《中庸》三 1 不亦说乎不亦乐乎2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5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 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7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理解填空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7 三人行必有我师8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9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0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1、论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比喻君子始终能坚守志节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五 1 按一定时间“悦”的古字愉快生气发怒每天反省真诚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旧的知识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有害通“汝”你通“智”聪明刚毅2 ⑴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⑵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真诚了呢?⑶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⑷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