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趣人生第二讲:缘起性空
• 重申其旨如下:
• (1)如实空者,真实如如之本体虽能外
现假象,而却一法不立。
• (2)如实不空者,真实如如本体虽一法
不立,而有发生假象之真实种性。
• (附说) 真实如如本体,佛学上通名“真如”。
【见性】
• 见性,即以智证性。其境界有三: • (一)似见性 虽觉诸相如梦如幻,当体即
空,而所见法体,尚为阿赖耶识所蔽,未 与真如相应(神秀四句偈同此境)。
《心经广义》:缘有四种
• (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
缘缘,(四)增上缘。
• 论自动转变之有为法,须四缘具足。心中
先植其因,待诸缘具集而转为现行,此属 因缘。心中之因,等流相续,不被他法压 伏,此属等无间缘。动机一起,牵引意力 缘虑其境,此属所缘动 转变之通例。中有之得生,即循此道。若 论被动转变,只须因缘、增上缘便得。
之起,一一迳由真如本性显现为相,不被 诸识缠缚(六祖大悟后同此境)。
六祖五个【何其】
•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何其自性本不生灭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不动摇 •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空】 【性空】
【空】
• 空义大别二类:一曰相对之空,二曰绝对
之空。在八识中对象,以能感觉之部分为 有(如六尘等),不能感觉之部分为空 (即识所不详者)。此从相对上假定之空 也。在法界中对象,以随缘现起种种假法 为幻有,而以假法所依之体性为真空。此 从绝对上体认之空也。
无间缘,可以忏悔法除之。
【十二因缘】
•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
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 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 生缘老死。
• 无明,即不明烦恼本空也。有色相可
感觉者曰色。无色相而但可示意者曰 名。六入,即眼、耳、鼻、舌、身、 意六根。积习能致此身入六道者曰 “有”。生当有佛之世,闻佛说十二 因缘而觉悟者,即入缘觉乘;无佛之 世,若能悟此,则名独觉。证果时, 名辟支佛。(冯达庵大阿阇黎《佛学起源》)
《心经广义》
• 即色之空,固属真空,然境界却有深浅。略分四
级:
• (1)通教见地。会得生空,其空体尚未深
造;而空中不妨诸相影现。
• (2)别教见地。会得法空,其空体既达源
底;能于空中次第显现诸相。
• (3)圆教见地。会得法空,其空体一切平
等;能于空中一时顿现诸相。
• (4)密教见地。会得不空,其空体不离六
• 从见地言之,空又分四类:
•(一)大乘真空, •(二)小乘偏空, •(三)外道顽空, •(四)魔道恶取空
• (恶取空即拨无因果者,见《唯识论·七》
及《地持论·二》。)
《大般若经·不可动品》
• 色不异本性空,本性空不异色。
色即是本性空,本性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不异本性空,本性空 不异受想行识…… • “空”字之上,必加“本性”二字,
什么叫【随缘】?
• 随缘者,依觉性分位,缘起真如总体
中局部法性使昭著也;不变者,总体 虽随觉者别感而显现局部法性,但仍 然一法不立。(冯达庵大阿阇黎《佛教源流》)
《佛教真面目》:四种缘起
• 佛教要领,不外彻究体、相、用三大妙理。
体不可辨,辨之在相;法相无量,皆依体 起。体本无为,何以能起有为之相?则以 活用为缘也。大小乘教均说“法从缘生”, 无缘则无法,而于“缘”之解释,详略不 一,深浅复殊。至根本说明缘之所由来, 惟密教有之。是故缘起之义可分四种:
神秀(606-706)四句偈
【见性】
• 见性,即以智证性。其境界有三:
• (二)略见性 虽觉真如总相为真,余相皆
妄,而诸相之起,隐由异熟识主持,非迳 由真如流出(六祖四句偈同此境)。
六祖(638-713)四句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见性】
• 见性,即以智证性。其境界有三: • (三)真见性 不惟会得真如总相,而诸法
• 性宗此义,虽揭众生起源之理,然乃真如
随缘兴起众生、国土,非自作“缘”之原
动力。其原动力如何?尚未见切实发明。
其四 六大缘起
• 此密乘学者见地也。真如如何能兴起
万法?得此分析,然后详明。“六大”者, 地、水、火、风、空、识也(义详第四章第二节)。 无边性种,融成法界总体,本来无质无量, 亦无据点可得,强名真如,连带“六大” 妙义。任一性种,因地大支持而坚固,因 水大滋润而开发,因火大照灼而光辉,因 风大活动而流播,因空大无碍而互容,因 识大了辨而有相。真如内含如此,则任一 性种之能随缘兴起,义乃丰足。
• 相宗此义,在轮回途次中,以论无明众生
之现象,自符正理。若追求众生始自何世, 则不可究诘。只谓今世之果,乃酬前世之 因,世世相推,穷劫不尽,名曰“无始” 云。
其三 真如缘起
• 此大乘性宗学者见地也。“赖耶缘起”之说,
虽属精深,而于众生起源问题,未获解决。性宗 于此,则略标正义:以真如为法界总体,具足无 边种性,任一性种,各能自为中心,随缘现身于 外境,而与他身互相赅摄。若借时间格式观之, 原具种子可称无始;现身之初,本性未迷,一切 清净不染,因经验幼稚,遇事注意认识,流为住 着,灵明真心遽变无明妄心,凭“意”五步作用, 开出尘境(详第一章第四节),于是众生、国土兴 焉。此以一念妄动时,为众生之始也。
二、【性空】
• 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
得而闻也。”
•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者,则故而已
矣。”
• 苏子瞻曰:“所谓‘天下之言性者’,
不知性者也。不知性而言性,是以言 其‘故’而已。‘故’非‘性’也。 无所待之谓‘性’,有所因之谓 ‘故’。”
《八识规矩颂释》【性】
• 自具特质,不待因缘,谓之【性】;
其一 业感缘起
• 此小乘学者见地也。凡夫于形骸之所
由生,天地之所由起,皆惘惘不解。其有 研究之者,则推哲学家。惟凭意识讨论, 真理未易实现,故家派虽多,总归悬想。 小乘既得“无我”之旨,能于静虑之中, 不被意识障碍,窥见肉身之生死,由于业 果之成坏;环境之优劣,由于业因之善恶。 是以“业感”为缘之原动力,说明众生依、 正二报之由来者。
而却实有其物。然不能尽同,以众生心体 虽有质素,而眼不可见,耳不可闻,鼻不 可嗅,舌不可尝,身不可触,直与虚空相 若,故曰“如实空”。虽能发生无边现象, 只如镜花水月,绝无其物。然与虚空又不 尽同,盖心体虽不可感触,以具无量种性, 各能随缘表现幻影,因缘成熟者,能将性 种扩为气息,与同类众生心众息相和,凝 成假象,不能视同毫无作用之顽空,故又 曰“如实不空”。
• 四缘之事,可以浅喻明之:甲乙两友之初
结识,为因缘。其后交谊未尝被恶感冲破,
为等无间缘。有时甲忆念乙而谋晤面,为
所缘缘。甲出门访乙,中途无阻碍,乙亦
在家接见,皆为增上缘。若甲乙交谊中断,
亦无忆念之事,是等无间、所缘二缘均缺
矣。然窄路相逢,彼此仍识面,则惟因、
增二缘所演矣。
•
念佛法门即培植所缘缘。恶业等
大;能于空中自在变现诸相。
所谓空者,只空其执著,不空其性 理。
• 若误认遮遣之空,蔑视色法自性之
理,则堕恶取空,与魔为侣矣。学 者不可不知!(恶取空者,取恶见之空
也。)
• 此误执空见、不知有法体之魔属也,错处
易见。有知法体不空而不明法用者,亦流 入魔属,错处难知。昔有甲乙二僧,皆对 佛像大小解。或叱之。甲曰:“一切皆空, 何处是佛?何用择地大小解乎?”乙曰: “佛遍一切,何处非佛?将于何地大小解 乎?”甲僧被挞而觉痛,显非一切皆空, 故曰错处易见。乙僧昧于法从缘生。佛像 为缘,佛性特著于其间。无缘之处,其相 不起,不妨目为无佛处。叱者未明此理, 便不能出乙之过矣。学者修行,误入偏空 既属非是,况堕魔见耶!
• 密乘此义尽美矣。然“六大”虽皆“缘力”
之一分子,却非主力所在。无主力为缘, 则无边性种恒自如如,一法不立,何能兴 起众生、国土耶?主力何在?则《楞严》 “七大”中之“见大”也。加入见大,义 乃圆成,应名七大缘起。
• 世有恒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学者研究真理,何独不然?上举缘起四义, 即讨论两大问题之工具,最要之利器则 “七大缘起”妙理也。于此未达,则以下 二节所云尚难一一领会耳。
有总有别。总性唯指法界本体,别 性分门无限。
《佛教源流》第三讲
• 体者,现象之本。譬如制饼,款式
万千,总以粉为体质。众生心差别无 量,亦必有体质为所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此体之特性如何?则如实中具空、不空 二义。如也者,无量种性融成一片也; 实也者,实有质素,非幻影比也。
• 如混和众米之粉,不辨何点属于何谷,
禅趣人生第二讲
缘起性空
一、【缘起】
什么叫【缘】?
• 一物之生,亲与强力者为【因】,疏
添弱力者为【缘】。例如种子为因, 雨露、农夫等为缘。此因缘和合而生 米。
• 《大乘入楞伽经》二曰:“一切法因
缘生。”《楞严经》二曰:“彼外道 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长水之 《楞严经疏》一之上曰:“佛教因缘 为宗,以佛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 不出因缘二字。”《维摩经•佛国品》 注:“什曰:‘力强为因,力弱为 缘。’肇曰:‘前后相生因也,现相 助成缘也。诸法要因缘相假,然后成 立。’”
• 小乘只见六尘境界,或但知人空,或
兼知法空,其尘境之缘起,总不离业感。
权大乘之空宗,所见无逾于此。虽见地不 高,却符正理。
其二 赖耶缘起
• 此大乘相宗学者见地也。小乘虽知众生依、
正二报由业感所致,而未深究业力藏于何所。相 宗以阿赖耶为万法根本,众生内心咸具此识。有 情之身、无情之器与夫一切法相之种子,皆藏于 识中。随事发起其种,名曰“因缘”;念念相引 不失,名曰“等无间缘”;对境相当势力来融自 根,名曰“所缘缘”;补助“现行”成熟复无障 碍,名曰“增上缘”。阿赖耶识之能发生万法, 即藉此四种缘力而实现也。以较“业感缘起说”, 精深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