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 张继娅
现代广电传媒业的发展与竞争,必然对高素质创新人才提出需求。
对于如何突破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播音主持教学改革,如何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和探索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这一问题,本文试对播音主持“课程整合”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思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从事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的人数大约有五万多人,设有播音主持专业的院校已达300所以上,一些专业院校还常年开设短期培训班。
播音主持专业年度毕业的学生总量就有上万人,但全国知名的主持人毕业于播音主持专业的并不多。
而且,大部分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师生比例欠合理,学生实践能力不足。
由于没有人才自我培养的技术条件和优质环境,对于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播音主持专业来说,学生不能及时进行实践巩固,或者不知道如何正确练习,不仅影响教学效果,更无法使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脱颖而出。
这就为专业院校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实际要求。
要求高校依据新的技术条件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开发播音主持专业的新领域。
“课程整合”概念是在欧洲工业化大发展的背景下,为克服社会分工精细导致教育发展片面化而提出的。
国外已有W ebquest和B ig6模式,探讨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之间的整合也引发了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变革。
就调查情况来看,高校播音主持课程的教学形式,多数还停留在利用简单电教媒体的传统教学模式上,取得的效果与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课程整合所应达到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差距。
尤其是在学生自主学习上,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利用的空间极大,播音主持艺术教育亦需相关理论指导下的学科教学模式整合。
我国播音主持专业培养路径大致分为两种: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所谓“北有北广、南有浙广”)的从语音、发声入手,打好播音主持创作表达的基础,再开始进行节目播音主持创作训练的培养方式;上海戏剧学院的从演入门,研究节目到主持(综艺到访谈)技艺训练的培养方式。
经过多年探索,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形式、模式,但缺乏整合研究。
面对现实,我们的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则显得单一,缺乏产学的有机结合,尤其是缺乏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有效平台,致使人才培养从某种程度上出现滞后,使高校培养的人才难以全面适应传媒行业发展的要求。
播音主持专业软件资源开发和利用率不高,还只是片面应用或简单的CA I应用。
在信息技术环境建设方面还存在着重视硬件环境建设而忽视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缺乏全面规划和理论指导等问题。
因此,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迫切需要在巩固规模与量的基础上,凭借设备与技术条件的支持,结合课程特点,构建易于实现整合的教学模式,探讨各种教学方式的合理选择和综合运用,以培养一线需要和欢迎的优秀复合型人才。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
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
也就是强调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新型的教学环境,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
播音主持“课程整合”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整合教学资源:把课程结构、传授内容、教学资源及实施过程有机融为一体,结合课程特点构建易于提高学生学识及能力的课程整合教学模式。
利用微格教学资源,用精品课程、网络课程辐射全部课程,系统地传授主持人节目创作系统工程中的知识点与能力点(包括策划意识、记者意识、编导意识以及主持、采访意识)和应掌握的技巧、技术(包括创意构思和结构编排以及编辑技术)。
21注重教学设计: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从教学媒体、教学手段、教学结构、师生互动等多个方面设计教学内容,把适合主持人能力提升的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让学生既能得到现场控制能力的锻炼又能提高节目的创新能力。
31拓展教学方法:组建由不同年龄及学历层次,不同职称结构,不同专业类型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以实现教学的优势互补,资源效益最大化。
教学中广泛使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教学及行动导向教学法。
研发导学机制,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训练、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小组讨论、调查报告等活动。
来稿摘登 张继娅:播音主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142
现代传播双月刊2009年第3期(总第158期)
41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根据教学阶段格式化内容与训练,分成模拟阶段、创作阶段,使实训与课堂教学紧密配合。
“课程整合”,要求教师不仅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而且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结合课程特点构建易于实现整合的教学模式,凭借设备与技术条件的支持,创建课程模块及单元训练模块,以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将笔者参与的教学模式实践加以总结。
11创设人才培养模式
在进行播音与主持艺术教学模式课堂环节改革中,应遵循专业教学规律,坚持专业培养规格,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以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小课实验教学模式,激励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使其在各自的基础上不断超越。
播音主持教学可以充分利用专业小课人数相对少、具有更多一对一教学的有利条件,创设智商与情商并举、教书与育人结合的话题讨论课模式。
针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困惑,进行主题讨论,利用各种教学环节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幸福观、事业观教育。
还可以利用开展“学生课外读书行动计划”,开展微型读书报告等活动,既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督促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汲取营养。
在课堂教学研究中,设计出贴近实际的新课型,如情境模拟、教学环节栏目化等,丰富小课形式,以体现播音主持专业应用性、实践性的特色,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精神。
立足于综合素质培养,将传统教学中单纯的模拟跟读、教师点评转变为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即兴发挥等思维开发训练教学模式。
在播音与主持艺术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具体、真实的创作环境,使他们真切体会话筒前与镜头前的状态,提高有声语言和形态的综合表现力、心理自控能力。
通过对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作品创作过程的全程仿真模拟,使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逐渐掌握不同节目样态、语体及风格特点的播音、主持创作方法和手段。
延伸第二课堂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为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在教学手段方面,开发现代技术支持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积极利用互联网等媒体丰富课本、参考书所提供的信息,从常规的文献检索到捕捉创作素材线索,信源渠道的开放使学生检索能力、资讯遴选能力迅速提高。
创意、策划、制作上极具广电传媒专业特点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其直观、生动、鲜活而深受学生欢迎。
创设讲求时效的(声像+文本)系列活页教材模式,使教学与实践接轨。
积极鼓励并倡导专业教师用一线媒体播出的节目为资料,在第一时间编制完成并运用于教学的活页教材,使教学生动、鲜活,极具实效性。
21教学模块化
(1)课程模块化:改革课堂教学,利用现代技术将基础理论课、专业方向课模块化。
尝试以栏目化方式开展教学,从基础部分的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分析性课程到应用部分的实务性课程、创作性课程,利用现代技术组合、综合,变平面化为立体化,变书面化为视听化。
打破课堂的壁垒,把教室、演播室、实验室和资料室融为一体。
创意策划、采写编评、摄录制作、播音主持乃至制片管理,从虚拟仿真到“真枪实弹”,使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下创作,在真实的语境中感受。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2)专业基础训练模块化: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播音主持课程进行模块分解。
根据不同的专业教学内容按照不同阶段的技能训练要求提出“硬技能”指标:学生需根据计划要求,分阶段完成规定练习篇目,实行课余实训、计时计费。
(3)节目主持技能模块化:调整优化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中专业应用环节的课程教学,“软技能”指标任务化,注重综合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完善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综合专业知识结构。
在节目主持技能的综合创作教学实践中,师生共同研究探索,根据信息源搜索选材,按照既定主题共同确定创作内容、选择创作方案、完成创作过程。
从内容到形式:选题探讨———主题提炼———策划设计———采编播录制等。
各门专业课程的相关性、逻辑性在这个创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得到综合显现。
(作者系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 立】
电视外宣纪录片创作浅论■ 周东元
所谓对外宣传纪录片,即采用国际化的内容和形式来进行的社会、人文以及自然领域的宣传。
它涵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价值取向和民族生活方式的直观物质形象。
中国电视对外宣传纪录片在创作中紧紧围绕文化这个主题,一周东元:电视外宣纪录片创作浅论 来稿摘登
现代传播双月刊2009年第3期(总第158期)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