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抽样调查概述第一节抽样调查的意义和特点抽样调查是现代统计调查中最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
一、抽样调查的概念关于抽样调查的定义大体上可以区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抽样调查包括非概率抽样与概率抽样,狭义概念仅指概率抽样。
狭义的抽样调查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从所要研究现象的总体中根据随机原则抽取一部分单位组成样本,通过对样本的调查,获得样本资料,计算出有关的样本指标(统计量),依一整套专门的方法据以对相应的总体指标(参数)作出估计和推算,并有效控制抽样误差的一种统计方法。
随机原则。
①随机并非“随意”;②随机原则不等于等概率原则;③随机原则一般要求总体中每个单元均有一个非零的概率被抽中;④ 抽样概率对总体参数的估计有影响。
随机原则是抽样调查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按随机原则抽样可以保证被抽中的单元在总体中均匀分布,不致出现系统性、倾向性偏差;在随机原则下,当抽样数目达到足够多时,样本就会遵从大数定律而呈正态分布,样本单位的标志值才具有代表性,其平均值才会接近总体平均值;按随机原则抽样,才可能实现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的目的。
二、抽样调查的阶段划分与职业规范由上述抽样调查的概念出发,我们可以将抽样调查工作的全过程划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为抽样设计阶段。
第二阶段为调查阶段。
第三阶段为数据处理和估计推断阶段。
在抽样调查中,首先,要注意尊重并保护被调查者的隐私权,调查结果只能用于综合分析,而不应给被调查者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伤害。
其次,要诚实地分析调查资料,不能为得出某个事先期望的结论而随意地改动资料。
第三,要做一个具有职业水平的工作者,做出来的东西既要有能让普通人看懂的主要信息,也要有能让专家看出其内涵的内容。
第四,当从有些调查结果得不出好的结论时,应诚实地加以说明,而不应含糊其词。
最后,抽样调查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不做违反社会公众利益的调查。
三、抽样调查的特点首先,按随机原则抽选调查单位是抽样调查的一大特色。
其次,可以用样本资料推断总体资料是抽样调查的又一基本特征。
其三,抽样调查的速度快、周期短、精度高。
其四,在抽样推断之前可以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
其五,抽样技术灵活多样。
其六,抽样调查的应用十分广泛。
最后,同其他调查方式相比,抽样调查的技术性更强。
四、抽样调查的作用抽样调查所依据的概率原理属于数理统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现代统计学的基础。
抽样的方法不仅对统计推断、统计检验以及统计决策等理论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且还构成了其他应用性学科如计量经济学、管理会计学等的方法论基础。
其一,抽样调查能够解决全面调查所无法解决的现象的调查问题。
(1) 产品质量的破坏性检验。
(2) 无限总体的调查。
(3) 包括未来时序的总体。
其二,抽样调查适用于对理论上可以作全面调查,而实际上又难以组织全面调查的现象进行调查。
其三,抽样调查对于时效性要求较高、同时又可以不作全面调查的现象的调查有着特殊的作用。
其四,抽样调查的结果可被用来检验和修正全面调查结果。
其五,抽样调查可对工业生产过程的稳定性进行监测,从而实现质量控制。
其六,利用抽样调查方法还可以对总体的某些假设进行检验,以判断这些假设的真伪,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第二节抽样调查的历史发展及应用一、抽样调查的历史发展关于抽样调查的历史发展,可分三个不同的时间段进行考察。
1、1895年以前。
抽样调查处在实践探索过程和萌芽阶段。
原始的抽样法,在人类活动中早就使用过,如古代中国人、古希腊人就知道从整体中取出一小部分予以审味和检验,以确定物体的性质。
其后,政治算术学派的学者们在研究中广泛采用样本资料进行总体推算。
格朗特(John Graunt) 以伦敦市的人口为基础,研究人口现象运动的规律。
法国经济学家麦桑斯、摩休,英国经济学家伊顿,法国的数学家、统计学家拉普拉斯(丹麦统计学家韦斯特加德( H.L.Westergaard ) 认为:“现代代表统计学就是以选择出的部分资料(样本)为基础,而推导出全部资料的计算结果(抽样法) ,实际上是以拉普拉斯为嚆失的。
”)著名统计学家、比利时的凯特勒研究了写作与年龄的关系,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实际上就是抽样方法。
俄国数学家奥斯特罗格拉茨基院士主张在产品质量检验中用抽样法。
英国农场主莱威斯(John Lawes) 与青年农业技师吉尔贝特(Heny Gilbert) ,俄国的拉扎列夫斯基。
在抽样调查的实践方面,美国的赖特(Ccrrdl Davidson Wright) 的贡献是值得一提的。
在抽样调查发展史上,挪威的凯尔(Anders Niscolai Kiaer) 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
他对抽样调查的贡献,无论是在实践还是在理论方面,就当时的条件而言,都是十分卓越的。
因此,马来西亚统计学家尤葆生(You Poh Seng)在《抽样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的考察》一文中评价到:“凯尔的工作,可以视为统计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他是离开人口普查而用抽样方法搜集社会资料的第一人,并为抽样理论奠定了基础。
”大量事实表明,在1895 年以前,抽样调查的实践应用已经在许多领域展开,这些都为抽样调查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积累了宝贵经验。
但这时的抽样调查仍处于探索过程之中,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也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
2、1895〜1925年。
抽样调查逐步得以确认的过程。
凯尔在坚持抽样调查实践的同时,还十分注意对抽样调查的方法和理论进行研究。
总结实践经验,他认为,一次成功的抽样调查应具备两个条件,即正确的代表性和单位的合理选择。
因为“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不取决于观察数量的多寡,而取决于取得正确代表性的方法。
”1895 年,国际统计学会(ISI )在瑞士首都伯尔尼召开第五次大会。
会上,凯尔提出关于代表性调查的报告——《对代表性调查的研究和经验》,1897年,在俄国圣•彼得堡召开的第六届国际统计学会大会上,凯尔又作了长篇发言,全面阐述了代表性调查的思想,为代表性调查进行辩解。
国际统计学会仍未能采纳凯尔的主张。
但同意组成一个小组委员会专门讨论这一问题。
在1899年的国际统计学大会上,凯尔发表了《论代表性和类型方法》的报告,同时又在《统计文汇》发表《论代表性调查》的论文,并重申了他在国际统计学会的主张。
1901 年,国际统计学会第八届大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在会上凯尔发表《再论代表性和类型方法》的论文,继续宣讲代表性调查的意义。
同时,由于德国的博尔基威茨“论检查的方法”的发表,指出对代表性可以进行检验,从而为抽样误差的计算奠定了基础,也为凯尔的论据增加了说服力。
1903 年,在柏林召开的第九届国际统计学会上,凯尔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研究代表性方法的小组委员会“建议采用代表性方法。
1910 年,英国的鲍利在其所著《统计学基础教程》一书中,首次增加“抽样法”一章,介绍了抽样方法在商业、矿业和工业中的应用。
1923年,英国的R- A •费暄首次提出“方差分析”,并认为用这种方法可以估计抽样误差。
为保证误差估计值的有效性,还引入了“随机化”原则。
从此,使抽样调查理论向前跨进了重要的一步。
1924 年,国际统计学会常设理事会指定由英国的鲍利等六人组成研究委员会,进一步研究代表性方法在统计中的应用问题。
1925 年在罗马的第十六届大会上,该委员会提出报告,肯定了随机抽样的科学性,同时还发表了两篇研究论文:詹森的《代表性方法的实践》;鲍利的《抽样精确度的测定》,阐述了抽样法的原理。
从1895年到1925年,经过30年的反复讨论,代表性方法,即抽样方法,才得到人们的最终承认。
在这一过程中,凯尔以其坚持不懈的努力,被称为抽样调查的先驱者是当之无愧的。
而鲍利则从抽样理论上有力地支持了代表性调查的主张,从而对抽样调查的初步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抽样调查的理论得以逐步公认的同时,抽样的实践活动继续得以深入发展。
3、1925年以后。
抽样调查进入全面发展阶段、逐步走向成熟。
在实践方面继续大量采用抽样调查的同时,在理论方面,1925 年费暄发表《研究人员用统计方法》,标志着由戈塞特开始的“小样本理论”(又叫“学生分布” )最后得以完成。
从而使统计学由“描述” 向“推断”发展。
小样本的思想是:应该从小处着手,只要精心设计小样本,用实验与推断的方法便可得到精确的结论。
同时,由于费暄的努力,使1900 年英国的皮尔逊提出的“卡方检验法”也能适用于小样本。
1938 年,费暄又同耶茨( F.Yates )合编“ F 分布显著性水平表”,为t 分布和F 分布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便利。
1927 年,蒂皮特按费暄的随机化原则制作发表了《随机数字表》,使随机抽样便于进行。
1927〜1929年英国生物统计学家克拉汉与威沙特发表《利用抽样方法估计各类产量》和《抽样技术的研究》等论文,运用方差分析方法计算各种类型的抽样单位所具有的抽样误差。
接着,卡弗(Carver) 于1930 年把组合分析理论应用到抽样误差的估计上来,促进了抽样理论的发展。
他认为,借助于这一新理论可将任何抽样方式或设计的误差估计值计算出来。
1934 年,内曼发表“论代表性方法的两个不同方面”的论文,从理论上分析批判了目的抽样法,并为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奠定了基1935 年,费暄的《实验设计》一书出版,提出了著名的实验设计原理,以及他的方差分析技术与卡弗提出的组合分析技术的结合,使抽样理论的总的轮廓基本确定。
1940〜1950年间,内曼又提出“区间估计理论”亦称“置信区间估计理论”,为抽样推断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抽样调查的实践和理论两方面都有建树的人物之中,印度统计学家马哈拉诺比斯的贡献是值得重视的。
他认识到:在统计调查中同时考虑到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是必要的;应用了许多现在已普遍使用的方法,如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集体抽样、两阶抽样、多阶抽样等;提出了关于区域或网格抽样方法的理论,并进一步介绍“费用函数”、“方差函数”的概念,用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抽样观察时作最合理、最经济的设计;还提出探测式的抽样方法;用“交叉子样本的抽样方法”计算抽样方差。
联合国统计局在设计抽样方法和推广抽样调查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
1947 年,联合国专门设立“统计委员会统计抽样分会”,由马哈拉诺比斯任主席,推动各国开展抽样调查。
1960年出版《统计抽样方法简要手册》第一卷《抽样调查理论基础》,向世界各国政府推荐了行之有效的22种社会经济的抽样方法。
1972年,在总结各国经验的基础上,修订了《抽样调查理论基础》一书,推荐的抽样方法由22种增加到32 种,并出版《统计抽样方法简要手册》第二卷《抽样设计的计算机程序》。
进入20 世纪80 年代,联合国统计局又开始在世界各地成立统计研修所,培养大批统计人才,促进联合国抽样方法的实施,协助发展中国家采用多主题抽样方法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