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周测试题(五)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遇见胡玲秋意浓,空气弥漫着桂子的芬芳。
下班回来,米朵在手提袋里摸索半天,发现门禁卡落在办公室了,进不了小区大门。
她呆立在小区门口,等着后面有人来开门。
凉风习习,她的百褶裙随风飞扬,像一朵美丽的花在她身下盛开,夕阳浅浅映照在她身上,给她全身洒上了一层淡淡的金粉。
没带门禁卡?一个轻柔好听的男声从米朵耳畔响起,她转头,看到一个陌生男人朝她微笑,他高瘦清秀,着白衬衫和浅蓝色牛仔,宛若碧空中的一抹白云,干净清爽。
落单位了。
她淡淡一笑。
男人掏出卡一刷,门开了,他把门推开,绅士地说,请进!米朵说了声谢谢,走进去,经过他身边时,她闻到他身上有种淡淡的香味,那味道很好闻,不是香水味,也不是洗衣粉和洗发水的香味,而是一种自然的体香,她感觉一阵眩晕。
男人跟上来,说,不客气,我经常看你晚上一个人在滨江公园散步。
米朵的心里微波荡漾,脸上却云淡风轻。
是啊,每天晚饭后在公园里走走,消消食。
几年前,我就在公园注意到你了,没想到咱们竟然住同一个小区。
男人神采飞扬。
米朵没说什么,不知不觉,他们已走到小区的岔路口,朝左便是她住的那幢楼。
我到了,再见!她说。
再见!男人朝他挥挥手,眸如深潭,深邃闪亮,米朵看一眼,心里便炙热发烫。
米朵走进大楼,转身,静静站在门后,偷偷望着男人渐渐走远,消失在她的视线里。
回到家,米朵的脑海里全是那个男人的影子,他的笑,他迷人的气息,他温软的话语,她像回到了十七八岁,成为一个怀春少女。
吃完晚饭,她洗了澡,化了淡妆,喷了香水,放下青丝散在脑后,穿上刚买的湖绿色亚麻连衣裙。
在落地镜前,她来来回回看了好多遍,才出门。
米朵来到滨江公园,像往常一样,绕着湖散步。
她脚步轻快,脸上荡漾着明媚的红润。
她的心里有点激动,有点紧张,也有点期待,这种感觉前所未有。
她一边走,一边默默打量来往的行人,她渴望那个身影出现在眼前。
平时她一般走五圈就回家,她走了八圈,依然不见那个男人出现,深深的失落袭上心头。
她看看手机,九点半了,她在心里叹了口气,准备回家。
嗨,又看到你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她身后响起。
她触电似的停下脚步,男人从后面追上来。
你也来了?米朵心里开起了一朵又一朵的花。
两人肩并肩往前走。
其实,以前我经常见你一个人在这里走,想上前打招呼,又不敢,男人说。
有什么不敢的?米朵佯装不解。
怕你以为我是居心不良的登徒子啊!男人浅笑,一口洁白的牙齿在昏黄的灯光下微微闪光。
米朵抿嘴一笑。
怎么可能?我又不是无知少女,这点分辨能力还是有的,再说,你看起来也不像坏人啊。
你像江南姑娘。
是吗?他悠悠念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
戴望舒的《雨巷》,我很喜欢的一首诗。
每次遇见你,每次走在你身后,我会情不自禁想起这首诗。
米朵脑中突然冒出“谦谦公子,温润如玉”八个字,她觉得用这八个字来形容男人最贴切了,但出于矜持,她并没有说出口。
这时,米朵的手机响了,是老妈打来的。
丫头,这么晚还不回来?快十点了。
挂掉电话,米朵说,我该回去了。
我跟你一起回。
两人往小区走,一路上,两人相顾无言,男人几次欲言又止,米朵也没说话,她的心里溢满柔情。
走到小区岔路口,米朵说,再见!男人说,晚安,明天见!深夜,米朵躺在床上,心中全是她和男人散步的画面,他说的每一句话,她回忆了一遍又一遍。
她的脸上浮着笑,心里充盈着甜蜜,一晚上没睡着。
第二天,米朵早早起床,草草吃了早餐就下楼了,她坐在小区中央的小花园里,注视着来往的人,她准备等男人出现了她就走出来,假装偶遇。
她想,今天一定要问他的名字,还要互留电话号码。
等了很久,终于看到男人俊朗的身影出现了。
她起身欲走过去,突然听到男人厉声呵斥旁边的女保洁员,扫个地,这么不长眼,你看看,把我的皮鞋弄脏了。
女保洁员一个劲地道歉,先生,对不起,我不是有意的,我帮你擦干净。
算了,别碰我的鞋,好贵的,你一个月工资都赔不起……米朵呆呆站着,心隐隐地痛,似有一个什么东西突然坍塌了,一地残垣。
那晚,米朵没有去滨江公园,她改去了另一个公园散步。
从那以后,米朵再也没去过滨江公园。
(选自2019年9月3日《羊城晚报》)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刷卡请进、公园散步、呵斥女工,三个场景,三次“遇见”,不枝不蔓,有简洁美。
B.开头一段景语,独句成段,为米朵与男子巧遇营造诗意氛围,增添故事的浪漫色彩。
C.引用《雨巷》里的诗句,能用来表现男子热爱文学、富有诗人气质,增添感染力。
D.作品用抑扬法,用大篇幅文字极写男子的种种魅力,场景具画意感,语言有诗意美。
2.作品通过米朵的视角来写那位男主人公,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简要分析。
(6分)3.对于小说结尾的安排,有读者说米朵过于理想化,因事废人;也有读者说米朵理性拒绝,慧眼识人,对于这样的说法,你倾向于哪一种?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冯鲂字孝孙,南阳湖阳人也。
其先魏之支别,食菜冯城,因以氏焉。
王莽末,四方溃畔,乃聚宾客,招豪桀,作营堑,以待所归。
是时湖阳大姓虞都尉反城称兵,先与同县申屠季有仇,而杀其兄,谋灭季族。
季亡归鲂,鲂将季欲还其营,道逢都尉从弟长卿来,欲执季。
鲂叱长卿曰:“我与季虽无素故,士穷想归,要当以死任之,卿为何言?”遂与俱归。
季谢曰:“蒙恩得全,死无以为报,有牛马财物,愿悉献之。
”鲂作色曰:“吾老亲弱弟皆在贼城中,今日相与,尚无所顾,何云财物乎?”季惭不敢复言。
鲂自是为县邑所敬信,故能据营自固。
时天下未定,而四方之士拥兵矫称者甚众,唯鲂自守,兼有方略。
光武闻而嘉之,建武三年,征诣行在所,见于云台,拜虞令。
为政敢杀伐,以威信称。
迁郏令。
后车驾..西征隗嚣,颍川盗贼群起,郏贼延褒等众三千余人,攻围县舍,鲂率吏士七十许人,力战连日,弩矢尽,城陷,鲂乃遁去。
帝闻郡国反,即驰赴颍川,鲂诣行在所。
帝案行斗处,知鲂力战,乃嘉之曰:“此健令也。
所当讨击,勿拘州郡。
”褒等闻帝至,皆自髡剔,负鈇锧,将其众请罪。
帝且赦之,使鲂转降诸聚落,县中平定,诏乃悉以褒等还鲂诛之。
鲂责让以行军法,皆叩头曰:“今日受诛,死无所恨。
鲂曰:“汝知悔过伏罪,今一切相赦,听各反农桑,为令作耳目。
”皆称万岁。
是时每有盗贼,并为褒等所发,无敢动者,县界清静。
中元二年,帝崩,使鲂持节起原陵。
永平四年坐考陇西太守邓融听任奸吏策免削爵土鲂性矜严公正在位数进忠言多见纳用建初三年,以老病乞身,肃宗许之。
元和二年,卒,时年八十六。
(选自《后汉书·冯鲂列传》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永平四年/坐考/陇西太守邓融听任奸吏/策免/削爵土/鲂性矜严公正/在位数进忠言/多见纳用B.永平四年/坐考/陇西太守邓融听任奸吏策免/削爵土/鲂性矜严公正/在位数进/忠言多见纳用C.永平四年/坐考陇西太守邓融/听任奸吏/策免/削爵土/鲂性矜严公正/在位数进忠言/多见纳用D.永平四年/坐考陇西太守邓融/听任奸吏/策免/削爵土/鲂性矜严公正/在位数进/忠言多见纳用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氏是表明家族系统的称号,姓则是从氏中衍生出来的分支。
B.车驾,指帝王出行的工具,即所乘的马车。
文中为帝王的代称。
C.帝崩,对古代帝王之死的委婉说法,这种说法从周代开始。
D.乞身,旧时视任官为委身于国君,因此将官员自请离职称为“乞身”。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冯鲂为人仗义,营救受难之人。
虞都尉造反,想趁机灭了仇家申屠季家族,申屠季只好逃亡去归附冯鲂,冯鲂怒斥欲捉拿申屠季的虞长卿,带着申屠季回到营垒。
B.冯鲂很有谋略,受到光武帝赞赏。
当时拥兵称帝的特别多,冯鲂极具谋略,拥护光武帝,光武帝听说后很赞赏,征召他来自己的临时住地,任命他为虞县县令。
C.冯鲂遭受围困,英勇奋战而出。
冯鲂任郏县县令时,郟县强盗延褒等带领三千人围攻县府,冯鲂带领官吏随从们七十多人力战多日,直至城池丢失才跑了出来。
D.冯鲂宽宏大量,赦免造反之人。
光武帝派冯鲂转巡各地收降各聚落,并下诏把延褒等人都交给冯鲂处置,冯鲂严厉斥责他们,最后全部赦免,让他们去种田务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吾老亲弱弟皆在贼城中,今日相与,尚无所顾,何云财物乎?(5分)(2)是时每有盗贼,并为褒等所发,无敢动者,县界清静。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和通判弟随亨《书感》韵①柴望风沙万里梦堪惊,地老天荒只此情。
世上但知王蠋②义,人间惟有伯夷③清。
堂前旧燕归何处?花外啼鹃月几更?莫话凄凉当日事,剑歌泪尽血沾缨。
[注]①诗人的弟弟随亨写了《书感》一诗,诗人以此诗和之,作于南宋亡后。
②王蠋:齐国贤者。
燕破齐,王蠋义不事燕,自缢而亡。
③伯夷:商末孤竹国君主亚微的长子。
父死,伯夷和三弟叔齐在继承君位一事上互相谦让并逃离。
后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风沙万里”“地老天荒”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抒写沉痛之情,意境深沉。
B.颔联写王蠋、伯夷的事迹,来表达对两位先贤坚守气节的高尚品德的赞美之情。
C.更深月明,花外暗鹃,诗句渲染了凄凉的氛围,暗含亡国之痛,突出情感之悲切。
D.舞剑歌吟,泪尽沾缨,把往事不堪的悲痛寄寓于动作、神态描写中,感人至深。
9.颈联出句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请比较两者的表达效果。
(6分)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奥林匹克宪章》明确规定,奥林匹克运动的主旨在于鼓励所有人都能“享受”竞技和非竞技运动。
“体育为大众”“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等口号对人们耳熟能详,都反映了奥林匹克运动广泛的参与性和群众性。
但在我国,尽管《全国健身计划纲要》已经了十几年,群众体育活动也蒸蒸日上,但大众传媒对于群众体育的报道频率、报道力度、报道水平都无法与竞技体育运动相比。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群众体育在激烈程度、精彩程度,以及明星运动员的等方面都远逊于竞技体育运动;同时,大多数竞技体育赛事通常都有商业资本赞助,媒体可通过报道、转播等途径获得可观的收入,()。
因此,大众传媒通常都会在满足“受众期待”的堂皇旗号下,倾力传播竞技体育,而甚至轻视群众体育运动。
这种做法无论是从视体育为重要教育手段的奥林匹克运动来看,还是从大众传媒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来看,都属于。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体育为大众”“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等口号对人们而言耳熟能详,都反映了奥林匹克运动广泛的参与性和群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