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网络技术发展趋势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
16
互联网产业发展迅速
互联网服务业
2005年全球宽带接入业务收入达到540亿美元;
2002年美国互联网出版业、广播、搜索等服务市场收入接近1000亿美元, 达到传统文化信息产业的30%;
我国2006年互联网服务业规模达到750亿(含接入),经营者2万多家。
互联网制造业
2005年路由器和交换机市场销售达190亿美元;
中国移动用户4.61 亿,普及率35.3%; 固定电话3.67亿,普及率28%; 互联网用户1.37亿,普及率10.5%;
国内移动、固定、互联网用户数及增长率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移动用户 固定用户 互联网用户
网站
网上论坛和新闻跟帖; 即时通信和聊天室; 博客播客:个人在网站发布和管理信息
博客(网络日志):文字图片为主要内容 播客(个人网络电台或电视台):音视频为主要内容
维客:网民集体参与写作 社会化网络社区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
23
我国网络文化的主要功能
传媒功能
66%网民经常上网,传统媒体都有网上平台,很多网站极力强化媒 体功能
2006年计算机销售2.3亿,手机销售 7.8亿部;
互联网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
2005年我国网络音乐下载业务全年收入近2亿元,《老鼠爱大米》单曲网络 下载500万次,手机下载超过1500万次。 2004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88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额的18%左右; 200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1.3亿,相当于GDP的7.5%; 中国企业网上银行用户74万户,交易额70万亿元;个人网上银行用户3460 万户,交易额2.4万亿元。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 8
电信业结构深刻变化-移动替代效应日显
移动引领电信发展的同时,强烈冲击传统固话,我国表现尤为明显
新增用户中移动用户比例(我国数据中含无线市话用户)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0%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 10
互联网引发新的产业革命
技术革命,带动产业革命,进而改动社会变革
正在颠覆传统,“打破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 新世界”
目前自身产业规模很小,仅是电信业的1/10左右, 但增长很快; 不断地在探索运营模式,短期内难以形成电信业这 样的产业规模;
对现有的传统电信业务和广播电视业务产生很大冲 击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
11
互联网发展的“阶段论”
阿帕网
商用化
互联网泡沫
现在
1969
第一阶段 实验阶段
1994
第二阶段
2001
第三阶段 社会化应用发展阶段
社会化应用初始阶段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
12
互联网的三个应用发展阶段(1/2)
第一阶段(1969-1994)实验阶段
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分组交换网-阿帕网;
最近10年(94~04),全球年均增长率8.9%,OECD国家8.1%,我国24.7%; 最近4年 (00~04),全球年均增长率7.2%,OECD国家5.5%,我国14.5%
我国发展速度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全球同期水平,但发展规律基本一致 在移动与宽带发展及电信转型带动下,未来5年全球电信业务收入预计保 持6%左右增长,我国预计年均增长9.5%左右
2005年,我国政府网站近1.2万个,县级以上政府 覆盖率81%以上; 我国网络高等教育累计注册420万人,在读学生近 300万人。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 18
我国互联网收入最高的六大业务
移动增值业务(2005年收入在130亿左右) ;
网络游戏业务(2005年收入在70亿左右)
网上购物业务(2005年收入在69亿左右)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
6
我国宽带用户增长迅速
2006年全球宽带用户达5190万,其中 DSL约占71%; 仍在快速增长;
我国宽带用户发展情况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宽带接入用户总数 DSL FTTx+LAN 其他
由传统的话音业务向发生数据业务转变;
多种网络、技术和业务的融合趋势明显; 互联网向电信网的延伸加速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 3
全球移动和互联网用户发展迅速
2006年底
移动用户超过27.88亿,普及率约43%; 互联网用户达到10.9亿,普及率17% 固定电话用户为 13亿,普及率20%
全球移动、固定、互联网用户数及增长率 300000 250000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0
网络技术发展趋势
1
主要内容
信息通信业发展总体发展情况
互联网的发展及对网络文化的影响
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
2
信息通信业(ICT)的发展趋势
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是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领域 宽带化、移动化、IP化和融合化 整个行业处在重大转型期
技术更新换代;
下一代网络(NGN)
下一代互联网(NGI) 第三代移动通信(3G)、宽带无线接入(WiMAX) 等宽带无线技术
网络广告(2005年收入在23亿左右)
即时通信(2005年收入在16亿左右) 搜索引擎(2005年收入在15亿左右)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
19
互联网还处在发展初期
普及程度还比较低; 产业规模还比较小; 应用领域还在迅速延伸; 技术在不断地变革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
20
互联网的几个特性
信息的海量性:
2005年仅我国网页就达到24亿,比上年增长269%,2006年网站123多万个。
互联网提供着高效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手段,促进了 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提高了社会生产率; 有力提升了传统产业,促进了现代金融、电子商务、数 字内容、信息通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估计,过去10年,整个信息通信技 术(ICT)带动了GDP 0.3-0.8%的增长。 20年以来ICT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6年信息产业增加值1.52万亿元,占GDP 7.5%;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
17
互联网提高了社会公共服务能力
互联网有效提升了政府监管能力和行政效率,改善 了政府服务,成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平台, 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获得广泛应用; 欧盟公共服务的90%已经上网,澳大利亚政府网站 可提供2900多种面向企业的在线服务。
电子政务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发挥重要作用,“十 二金”工程获得积极进展;
1983年采用了TCP/IP协议,开始成为“互联网”;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了教育科研互联网 特点:政府出资、免费使用、网络规模小、速率低、操作复杂; 主要应用:文件传输、电子邮件
第二阶段(1994-2001)社会化应用的初始阶段
1994年美国允许商业资本介入; 万维网(WWW)技术应用
2000-2001年互联网泡沫
沟通交往功能
腾讯即时通信账户5.7亿,短信拜年,聊天室(2000多万人)等
应用技术
搜索技术:从文本搜索,向音视频和跨媒体搜索发展
对等传输技术(P2P):
音视频技术
寻址和路由技术
从IPv4到IPv6
安全技术
攻防、信息监控、认证、安全隐患检测和信息加解密技术等
融合技术
网络电话(VoIP)、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 15
互联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扩展性和延伸性
向传统的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延伸和扩展;IP化成为明显的发展趋势
隐匿性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 21
网络文化的内涵
技术对文化传播和传承的影响
龟甲、青铜器(毛公鼎497个字)
造纸术、印刷术:
文字记载量成千上万倍增加 产生小说、报纸、图书等
电磁技术
电影、广播电视、唱片、CD等
网络技术产生网络文化
比例:全球84%, OECD超过100 %;我国接近全 球平均水平(含 无线市话) 移动通信占电信 业务收入比例: 全球与OECD均 在36.5%左右; 我国为45%(不 含无线市话) 从收入现象看, 移动替代效应在 我国更为明显
中国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
9
关于互联网
互联网是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基础性科技发明之一。作为 信息传播的新载体、科技创新的新手段,互联网的普及和 发展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和产业革命,也将进一步 引发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于互联网,人们的已知远不如未 知,更大的发展和影响在未来。 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 观念,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如果 蒸汽机的发明解决了人的体能拓展问题,那么互联网的出 现进一步解决了人的职能拓展问题。作为生产生活的先进 技术和生产工具,互联网正在推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革命、 文化创新和社会变革,把人类从工业社会带向信息社会, 成为保持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作为全球信息基础设施,互联网带动着各个领域的技术创 新。
新增用户中移动
业务收入中移动通信比例(我国数据不含无线市话收入 ) 全球 OECD 中国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全球 1998 1999 OECD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