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企业所得税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和建议

新企业所得税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和建议

新企业所得税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阅读:[ 1628 ]次发布时间:2012-9-3自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正式实施以来,国家税务总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规定,对部分事项进行了明确、解释。

大多数政策、规定都得到普遍认可,但也存在着一些对新概念界定模糊、政策执行难以操作等问题。

为此笔者就企业所得税政策执行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仅供大家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
(一)国、地税理解、执行政策的偏差。

自2002年确立了由国、地税共管的企业所得税征管体系,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税收征管成本增加、矛盾不断、效率降低、税收流失等一系列问题。

现国、地税在所得税管理,特别是核定征收方式的企业所得税计算上方法不同、繁简各异,很容易出现同地区、同行业、同规模企业的税负差异。

这种政策衔接上的问题,给基层征管带来了不便,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关系企业利用政策的漏洞,有针对性的选择征管主体,转移利润的问题。

另一方面国、地税之间沟通不够,造成同地区、同行业、同规模的纳税人由于征管单位不同在核定企业所得税应税所得率时也有差别,形成人为的税负不公平,出现纳税人随税负波动而不断“跳槽”的现象,
影响了税收秩序。

虽然国税发[2008]120号文件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应缴增值税的新增企业,企业所得税由国税征管,应缴营业税的新增企业,企业所得税由地税征管,但对各自管辖权问题的争议一直持续着,直至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二)企业“大包干”销售费用扣除规定的空白。

自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实施以来,总局陆续出台了很多税收政策规定,以解决执行中暴露的问题。

现行民营企业销售产品大多实行销售费用“大包干”,但对企业发生的“大包干”费用如何扣除,总局没有明确规定,因此有的税务机关对企业的“大包干”销售费用扣除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29号)中的第一条第二款的规定执行,笔者认为这样不妥,如企业销售人员是企业员工,就不能按照财税[2009]29号中的第一条第二款的规定执行,由于没有明确规定,各地执行不一,给基层税务机关造成一定的征管难度。

(三)核定征收企业发生的重大事故损失的不能扣除。

对核定征收所得税的企业发生重大事故损失如:火灾损失、人员死亡损失等税前扣除问题,各地执行不一。

根据现行的企业所得税政策,对核定征收企业原则上不能扣除财产
损失。

对因地震灾害造成财产损失的核定征收企业,在年终或汇算时,主管税务机关可根据纳税人申请及实际情况重新核定。

笔者认为对企业发生的重大事故损失给予扣除,没有法律依据;不给予扣除,又不符合我国的立法目的和企业实情。

笔者想:企业确实发生重大事故损失,是否可以比照地震灾害造成财产损失的处理方法给予处理?
(四)工资薪金合理性原则的困惑。

新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

而文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则进一步明确:《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所称的“合理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或相关管理机构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规定实际发放给员工的工资薪金。

税务机关在对工资薪金进行合理性确认时,可按以下原则掌握:(1)企业制订了较为规范的员工工资薪金制度;(2)企业所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符合行业及地区水平;(3)企业在一定时期所发放的工资薪金是相对固定的,工资薪金的调整是有序进行的;(4)企业对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已依法履行了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

(5)有关工资薪金的安排,不以减少或逃避税款为目的。

这其中的“企业制订了较为规范的员工工资薪金制度”,“规范”怎么把握?
“企业所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符合行业及地区水平”,“行业及地区工资薪金标准”怎么取得?“不符合行业及地区水平”怎么认定?这些在实际工作中都很难判断。

“企业对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已依法履行了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只适用于真实发放的工资水平较高的企业,就我县而言,经济不发达,工资薪金所得都在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以下。

而且纳税人很容易以“符合生产经营活动常规就是合理”的理由虚造一些不存在的职工姓名发放工资及津补贴,将虚假的工资计入成本,而过程只需要制作一份工资表,不需要其它有效票据。

这对税务机关的检查、取证都要面临较大的难度。

(五)出台的配套管理文件表述的不明确。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9〕88号)中,对于“单项或批量金额较大的,需提供外部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的鉴定报告”,这里所说的“外部专业技术鉴定部门”具体是指什么部门,基层主管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在实际操作中感觉很难把握。

(六)企业改变征收方式亏损弥补问题的疑虑。

新企业所得税法第十八条规定:“企业纳税年度发生的亏损,准予向以后年度结转,用以后年度的所得弥补,但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这条规定仅适用查帐征收企业。

因此,对从查帐征收改为核定征收的企业,以前年度未弥补完的五年内的亏损,应如何弥补?目前国家税务总局还没有这方面的规定,基层主管税务机关也无法给纳税人一个合理的解释,造成纳税人对税收政策的疑虑,给基层征管带来一定的阻力。

(七)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鉴定的延期。

新《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试行)》第十一条规定,税务机关应在每年六月底前对上年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进行重新鉴定,重新鉴定前可按上年的征收方式预缴企业所得税,这条规定时间太长,对重新鉴定改变征收方式的企业,会因半年来多缴退税或抵税、少缴补税影响生产流动资金,从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同时给基层税务机关增加工作量,与给基层减负相违背。

二、建议
(一)完善一税共管,构建和谐税务。

为避免国、地税对所得税企业管辖权的争议,总局出台了新的管理办法,即自2009年1月1日起,新增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按应缴流转税确定征管税务机关。

对缓解国地税之间关于所得税管辖权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新的政策下,要进一步完善一税共管的有关措施,同时国、地税各级机关要统一认识,加强沟通,做到信息共享;加强协作配合,避免
征管盲点的存在和扯皮现象的发生。

(二)建议国家税务总局尽快明确企业“大包干”销售费用扣除的规定,如:按销售人员销售产品收入的一定比例扣除,以解决基层所得税征管的实际困难,做到依法征税,公平税负。

(三)建议国家税务总局明确核定征收所得税的企业发生重大事故损失如:火灾损失、人员死亡损失等,可根据实情比照地震灾害造成财产损失的核定征收企业,在年终或汇算时,主管税务机关可根据纳税人申请及实际情况重新核定。

(四)明确工资薪金“合理性”量化指标。

明确企业工薪扣除标准。

制订与新税法相配套的《工资扣除管理办法》,以便操作规范并准确把握政策,对工薪“合理性”制订更具执行性的量化指标。

在实际操作中,对企业股东以工资名义分配利润或经营者不适当地为自己开支高工资,以达到在计税时多扣除目的的,可按照“推定股息”理念对其不合理工薪推定为股息分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对“职工”构成的要件进行限定,以增加纳税人造假的成本和风险责任。

对于依照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不签订书面用工合同或协议,或者虽签订了合同、协议,但未经国家有关部门鉴定的,规定其所支付的工资、薪金不得在
税前扣除;对未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为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等基本保险的,所支付的工资、薪金不得在税前扣除等。

(五)建议国家税务总局明确规定具体的外部专业技术鉴定部门,以利于基层主管税务机关和纳税人操作。

(六)建议国家税务总局从各种纳税人的角度考虑,明确改变征收方式企业的亏损弥补问题。

对核定征收改为查帐征收的企业就不存在亏损弥补;对查帐征收改为核定征收的企业,根据目前的税收政策,核定征收企业是不能弥补亏损,但对于该企业以前查帐征收时的亏损额,按照新税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对企业不超过五年期限内的亏损应给予弥补。

因此,应尽快明确上述情况亏损是否可弥补?弥补的方法和程序。

(七)建议调整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重新鉴定时间,应在每年三月底前对上年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进行重新鉴定为妥,以减轻基层税务机关负担。

来源:宜春市地税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