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析题: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实践自发的产物。
(错误)(1)毛泽东思想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决不是偶然的。
它的产生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发展的产物。
(2)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有:首先,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历史背景;其次,近代中国社会和民族民主革命的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源泉;再次,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最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引进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由此可见,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并不是中国革命自发的产物,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中国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本命题错误。
(1)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历史任务,即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
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证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能担当起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领导责任。
这样,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就历史地落到了无产阶级的肩上。
(2)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两方面。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敌人仍然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因此,它仍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新民主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它不是一般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不是以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为目标,而是要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并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2.建国初期,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本命题错误。
(1)建国初期,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2)1953年起,我国才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错误)(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但不是主要矛盾,这种说法把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混为一谈,因而是错误的。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他各种矛盾都受它的决定和制约。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正确)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1)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
只有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这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3.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P48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根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2)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3)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有五种经济成分,但主要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2)与三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成分相联系的中国社会阶级结构有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3)以上两种矛盾集中表现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上,而解决这个矛盾就必然要使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4)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社会主义因素已在经济、政治上都已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的比重还很大,所以,它还不完全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必须在适当的时候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因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6、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理论意义?答:A: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B理论意义:1)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对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是党制定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在实践中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的有力思想武器。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1,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3,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随着实践的推进逐步深入。
我们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在根本任务与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之中,全面准确的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更好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答: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2,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要重要的指导意义。
19.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答案要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1,极大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3,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为推动世界和平产程了积极的影响4,再次证明了马克西列宁主义的真理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变成节约型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要求有三个转变:(1)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在生产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二、三产业协调拉动转变;(3)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消费,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0. 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和自身建设科学化问题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造长期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
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人心涣散,不可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更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为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一,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二,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三,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四,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五,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六,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17、为什么说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
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的改变生存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进程概括为九个方面,这就是:(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2)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3)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4)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5)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6)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7)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8)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9)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