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成绩__________ 《中西文化比较概论》课程论文题目中西方文化差异之比较与融合姓名黄有发学号 **********专业年级 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4年 05月 10 日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前言 (2)二、文化概念的界定 (2)三、中西方文化之差异 (5)(一)在思维方式上差异 (5)(二)在本体论上差异 (7)(三)在宇宙观上差异 (8)四、和谐文化——中西方文化之融合 (9)(一)将“用心”与“动脑”相结合 (10)(二)将“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相融合 (11)(三)将“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相融合 (12)五、结语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附录 (16)中西方文化差异之比较与融合摘要在当今社会,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与研究已经成为文人们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于中西方文化各自特点与相互之间的联系的正确把握,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前进道路是非常重要的。
文章从中西方文化的三个典型差异,即思维方式、本体论、宇宙观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各自特色,寻求中西方文化的相通融合路径,从而加强对两种文化更深层次的认识。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融合一、前言自“西学东渐”以来,学者们关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和研究就一直进行着,思考的角度不断翻新,相关的著作也日益丰富。
改革开放之后,中西方的交流日益频繁密切,文化比较更成为思想界的热点。
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的各自特点入手,透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寻求中西方文化的融合点。
二、文化概念的界定在研究之前,我们需要界定一个最基础、最重要的概念:何谓文化,以及人为什么需要文化?“文化”是一个外延和内涵都非常丰富的概念。
在我国,文化一词最初来源于《易经》中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成”,它的意思是按照人文进行教化。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本身是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以对付会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
”即文化是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以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
无论任何定义,文化的内涵必须体现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分;二是人的主体性。
“文化”是人的自我确立、自我提升、自我实现的方式、过程与状态,是人的自我肯定。
“文化”具有动词的性质:“文”者,纹也,其本质在于改变事物本身的自然;“化”者,变化之谓也。
因此“文化”就是人化,它是人摆脱质朴的本然状态或野蛮状态,不断开化,走向文明的方式与过程,也是人不断地摆脱动物世界,使人成为人的方式与过程。
其生长的元点与发展的特殊方向的最深刻的根源便存在于人类由野蛮社会向文明社会转化的方式与过程中,他就像遗传基因一样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起制约作用。
文化的目的是服务人的生命、生活,它创造了意义世界,用来解释、超越人类生存困境;意义世界与生活世界互补互动,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摆脱了野蛮状态的、具有高品位高素质的群体!所以,文化与我们息息相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需要靠文化来提高自身素质、为走出生存困境指明道路方向。
由于文化与人类上生活息息相关,关呼人的开化的方式与开化的程度,由此产生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方式与各个体不同的文化程度。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化既包括了现有文明的一切成果,又包含了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还体现了不同民族对自己文化的选择,它是客观状态、历史过程、主观选择的统一。
正是文化的此种特征,才形成了中西方各具特色的文化体系与内涵。
只有确定掌握了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我们才能更加清晰透彻地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各自特征与差异。
三、中西方文化之差异中西方文化之差异,本文主要从思维方式、本体论和宇宙观上进行比较分析。
(一)在思维方式上差异中国文化之“用心”与西方文化“动脑”。
人类的思维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作用下人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机能,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某个民族将长时间以来对现实的认识凝聚成某种经验和习惯,就形成了这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它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用心”文化,即强调直观体悟。
从历史上,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相信人们用心来思维,正如孟子所说的:“心之官则思”、《墨经》所讲的:“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
这种“用心”看待事物的方式使其与讲究分析、注重普遍、偏于抽象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式思维更着重于特殊、具体的直观领悟中去把握真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直观的。
直观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有限的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做出洞察、识别、理解和整体判断的思维过程,它带有非同一般的逻辑性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以一种充溢伦理精神的道德体验来达到对客观外物的认同,道家以一种超凡脱俗的心灵驰骛去寻求与“道”的契合,都是“用心”思考事物的智慧结晶。
西方文化主要是“动脑”文化,即注重思辨理性。
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辨理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
因此,从古希腊时代起,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们都把抽象的逻辑思维方式作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的手段,并把“分析学”或“逻辑学”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
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作为灵魂的三部分:“专思感性的欲望在胃里,沉湎于愤怒和好斗的情欲在心中,而最高贵的理性在头脑中。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这种实证和分析的思想方法更加发展,逻辑思维和实证分析便成为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二)在本体论上差异中国文化之“家族本位”与西方文化之“个人本位”。
中国伦理精神的根基是“家族本位”,“家”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具有绝对的地,正如陈独秀所说:“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
”“家”是中国人心中生活的宇宙,是一个人生活的港湾,具有超长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说它是中国文化的堡垒。
孔子以孝为一切德行的根本,而孝是以家庭中的长辈为对象的。
他的学生曾子以“修身、齐家”为“内圣外王”的枢纽,孔子的孙子子思也把明诚之教归本于孝悌之行,从而拓展了中国以孝治天下的特殊文化。
这种文化正像一个十字架,以自己为中心,上孝父母及于天,下爱子女以垂万世;两旁以兄弟、姐妹、夫妇而及于朋友。
这个伦理的十字架组成一个以我为中心的家,个人的思维与行为要以这个家为对象,以它为首要目的。
“这种家族本位的最深刻表现就是家与国直接同一,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体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伦理政治的社会结构原理与人情主义的伦理精神形态,成为传统伦理最为重要的基础与根源”。
家族本位对东方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家族本位出发,中国文化强调群体和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该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人才能得到最大利益,在集体中一人取得成就被视为集体成就,集体感到光荣。
可见,“中国文化中家的意识对于中华民族是至关重要的,由此,中国的民族就有一种同根意识,形成很强的凝聚力”。
在西方,个人本位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化的首要原则,这种原则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注重人的人格和尊严,并倡导人的自由与平等,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父母与子女也不例外。
相对中国而言,西方的家庭组织相对较小,家庭结构松散得多,家的意识相对淡泊,个体意识极强。
西方人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
这种个人本位主义的价值观正如美国的《独立宣言》所说:人生而平等,上帝赋予他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以及对幸福的追求。
可见,西方这种个人本位主义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并对个人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他们相信:不受家庭束缚,免遭其他群体、派别羁绊的个人,才拥有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机会。
(三)在宇宙观上差异中国文化之“天人合一”与西方文化之“征服自然”。
中国文化主要是从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自然产物、人是自然界一部分的立场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与自然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不可分离,即“天人合一”。
这里的“天”,不是简单意义所说的人们头顶上蔚蓝色的大气层和夜晚繁星闪烁的天幕背景,而是指“中国文化的一个-黑洞.,既是人们精神的最后归依,又可以使人间的一切现象从中得到疏解,人们可以从中找到精神的寄托与灵魂的安顿”。
人们生活在“天下”,时时感受到“天”与“地”的对应,内求己性,外接诸天,努力实现个体利益对整体利益、个体德行对人伦规范的认同,努力达于天人合一。
“可以说,‘天人合一’的模式是中国伦理精神的内在原理与性格特征”,这种观念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根深蒂固,它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融入了许多社会活动和文化成果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思想特征,在医学、农业、工程技术、文学、古典音乐、书法绘画等方面。
由此可见,重天、尊天、畏天、顺天的“天人合一”思想早已深入到中华文化的灵魂当中。
相对于中国文化,西方人则强调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以求得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非中国的“天人合一”。
西方文化也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看到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但西方文化认为自人类出现以后,就与自然分为两极,因此他们把人看成是主体,把自然世界看成是客体,提倡认识自然世界的本来面貌、客观本质与发展规律,并改造、征服自然,从而发展出其理性精神。
当然,西方征服自然思想也具有发展的轨迹:在基督教文化兴起之前,西方人对自然界基本上还是持敬畏态度;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结束,其间已经有了一些局部的征服自然的活动。
明确提出“征服自然”主张是在文艺复兴之后,那时地理大发现带动了经济活动的空前繁荣。
西方人从自然界中索取了很多,他们的经济迅猛发展,但由于人类的无止尽掠夺,一些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引起了人们的反思。
恩格斯是最早提出“征服自然”的负面影响的学者之一,他在列举了许多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的恶果之后,指出统治自然界绝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绝对不能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
“征服自然”的口号只是在西方的生态环境问题边得极为明显后才逐渐沉寂下去,但人类已经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三、和谐文化——中西方文化之融合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影响越来越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我们也面临着如何对待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碰撞问题。
当前,西方文化风俗的浪潮汹涌充斥着中国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崇洋媚外,将西方文化放在比中国传统文化还重要的位置,面对这样一个局面,我们应该如何做呢?纵览古今,无论中外,人们一直都在追求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追求美好和谐的历史。
尽管中199西方文化中的和谐理念的内涵不尽相同,但就其本质而言,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哲人都非常注重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间建立和谐理想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