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足太阳膀胱经
在骶部,当中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31
上髎
月经不调,遗精等
次髎 中髎 下髎
小便不利;腰骶痛
直刺1~1.5寸。
32
35、会阳(BL35)
【定位】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主治】①痔疾,腹泻; ②阳萎,带下。 【操作】直刺0.8~1.2寸。
33
36、承扶(BL36)
【定位】在大腿后面, 臀下横纹的中点。 【主治】①腰骶臀股部疼痛; ②痔疾。 【操作】直刺1~2寸。
腰脊强痛 小便不利
①腹痛,痞块,便秘;②乳疾
斜刺0.5~0.8寸。
遗精,阳萎,月经不调 肠鸣,腹胀,便秘 下肢痿痹,痔疾 直刺1.5~3寸。 直刺 0.5~1.2 寸。
胞肓
秩边
47
55、合阳(BL55)
【定位】 在小腿后面, 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下2寸。
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 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 现尖角凹陷处。 昆仑: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 间的凹陷处。
风门 肺俞 厥阴俞
项强 肩背痛
咳嗽 肺疾 心痛 心悸
本经背部诸穴,不宜深刺, 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
24
15、心俞(BL15)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6、督俞(BL16)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7、膈俞(BL17)血会
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48
【主治】①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②疝气,崩漏。 【操作】 直刺 l~2寸。
49
56、承筋(BL56)
【定位】在小腿后面,
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
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50
【主治】 ①痔疾; ②腰腿拘急、疼痛。
【操作】 直刺 l~1.5寸。
51
57、承山(BL57)
【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
11、大杼(BL11)骨会
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 旁开1.5寸。
12、风门(BL12) 13、肺俞(BL13)
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 旁开1.5寸。 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 旁开1.5寸。
14、厥阴俞(BL14)
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 旁开1.5寸。 23
大杼
斜刺0.5~0.8寸
胃仓
【操作】 斜刺 0.5~0.8寸。 45
51、肓门(BL51)
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52、志室(BL52)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53、胞肓(BL53)
在臀部,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54、秩边(BL54)
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46
肓门 志室
3、眉冲(BL3 )
【定位】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 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主治】 头痛,眩晕,鼻塞,癫痫。
【操作】向后平刺0.3~0.5寸。
18
4、曲差(BL4 )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
5、五处(BL5 ) 6、承光(BL6 ) 7、通天(BL7 )
8、络却(BL8 )
13
【主治】 ①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 近视, 夜盲,色盲; ②急性腰痛。 现多用于散光,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 膜炎,视网膜出血,翼状胬肉,早期轻度白内障 等。
14
【操作】 (1)嘱患者闭目,医者押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 刺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1寸,不宜提插 捻转,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2)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29
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环俞
腰骶痛;腹泻,疝气;遗尿,遗精
直刺0.8~1.2寸。
30
31、上髎(BL31)
在骶部,当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1骶后孔处。
32、次髎(BL32)
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
33、中髎(BL33)
在骶部,当次髎下内方,适对第3骶后孔处。
34、下髎(BL34)
10
经络小结
足太阳膀胱经在内眼角与手太阳小肠经 相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目、鼻、脑,属膀 胱,络肾,在足小趾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络脉别走足少阴。
经别别入于肛,到心,入于项。
经筋结于臀,挟脊上项,结于舌本。
11
第二节 足太阳腧穴(67穴)
12
1、睛明(BL1 )
【定位】在面部,
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23、肾俞(BL23)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4、气海俞(BL24)
在腰部,当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5、大肠俞(BL25)
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6、关元俞(BL26)
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7
三焦俞
肾俞
气海俞
生殖泌尿系疾患;耳疾 腰痛,腹胀,腹泻,小便不利
3
注释
交巅: “交”者,交会之意;“巅”者,乃指头顶正中高点, 当百会穴处。
肩膊:指肩胛部。 挟脊:指挟行脊柱两旁。 膂:挟脊两旁的肌肉。 髀枢:当股骨大转子部,环跳穴所在。
4
复习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直者: 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 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 (1)从巅至耳上角。 (2)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3)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 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 骨至小指外侧。
大肠俞
关元俞
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
直刺0.5~1.2寸。
28
27、小肠俞(BL27)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1骶后孔。
28、膀胱俞(BL28)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后孔。
29、中膂俞(BL29)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3骶后孔。
30、白环俞(BL30)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4骶后孔。
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
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52
【主治】①痔疾,便秘; ②腰腿拘急、疼痛。
现多用于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 痪等。
【操作】直刺1~2寸。 不宜作过强的刺激,以免引起腓肠肌痉挛。
53
58、飞扬(BL58)络穴
【定位】 在小腿后面,当外踝 后,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穴外 下方1寸处。
7
二、足太阳络脉 《灵枢·经脉》: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 别走少阴。 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 所别也。
鼽窒:鼻流清涕,窒塞不通气。 8
三、足太阳经别 《灵枢·经别》:
足太阳之正,别于腘中,其一道 下 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 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入于项, 复属于太阳。
18、肝俞(BL18)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9、胆俞(BL19)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0、脾俞(BL20)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1、胃俞(BL21)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5
心俞:
督俞:
心疾
咳喘,盗汗 胃痛,腹胀
40
[现代研究] (1)点刺治疗急性腰扭伤; (2)刺络拔罐治疗腰腿痛; (3)针刺细菌性腹膜炎家兔,可使白细胞呑噬能力明显增强,腹 膜粘连减轻。
41
41、附分(BL41)
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42、魄户(BL42)
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43、膏肓(BL43)
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操作】直刺1~1.5寸。
委阳: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36
39、委阳(BL39)三焦下合穴
【定位】在腘横纹外侧端, 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主治】①腹满,小便不利; ②腰脊强痛,腿足挛痛。 【操作】直刺1~1.5寸。
37
40、委中(BL40)合穴,膀胱下合穴
【定位】在腘横纹中点, 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5
(二)经脉病候
《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 腰似折,脾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是为踝 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 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 腨、脚皆痛,小指不用。
6
注释
踝厥:指本经经脉循行小腿部气血厥逆的见症。
主筋所生病:《素问· 生气通天论》:“阳气者, 精则养神,柔则养精”,说明阳气化生精微,内 可以养神,外可以柔筋。太阳为巨,所以主筋所 发生的病证。 尻:音考,平声。骶尾骨部的通称。
9
四、足太阳经筋 《灵枢·经筋》: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斜)上结 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 结于腨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 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 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九 。其支者,从腋后 页 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 页 骨。其支者,出缺盆,邪(斜)上出于九 。 其病:小指(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 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 脊反折:脊柱强直,角弓反张。
38
【主治】①腰背痛,下肢痿痹; 《四总穴歌》:“腰背委中求。” ②腹痛,急性吐泻; ③小便不利,遗尿; ④丹毒等。 现多用于坐骨神经痛,中风后遗症,肠炎,痔疮, 湿疹等。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39
【操作】 直刺 l~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 脉出血。 针刺不宜过快、过强、过深,以免损伤血管 和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