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玄学的兴起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发展
玄学的兴起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发展
四、玄学对文学的影响
玄学家关于言、象、意的讨论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很大。王弼 周易略例·明象》 夫象者, 很大。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 王弼《 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 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 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 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 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 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 得鱼而忘筌也。 鱼,得鱼而忘筌也。” 这些论述为我国后来的意象理论,意境理论奠定 了理论基础。
五、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 了五字标准——应、和、悲、雅、艳 了五字标准——应、和、悲、雅、艳
“应”相对于“孤”“独”而言,亦即相对 相对于“ ”“独 单调而言。 “和”相对于不调谐而言,和,即和谐。 “悲”相对矫饰而言,要求文章有真情实 感。 “雅”相对“俗”而言,要求文章格调要 相对“ 高。 “艳”相对质木无文而言,要求文章必须 有文采。
2、声律论的具体内容
《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 宋书·谢灵运传论》 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 节,若前有浮声,后有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 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 文。” 宋书》 文。”《宋书》乃沈约所撰,这是他关于声律问 题的一段很重要的论述 。是说应使高低轻重不同 的字音互相间隔运用,使语音具有错综变化,和 谐悦耳之美。沈约等人还提出诗歌创作中的“ 谐悦耳之美。沈约等人还提出诗歌创作中的“八 病”问题,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 小韵、旁纽、正纽。《文镜秘府论》 小韵、旁纽、正纽。《文镜秘府论》有较详细的 解说。
二、艺术构思问题
1、“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坟典”强调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坟典” 艺术构思前的准备,一是虚静的精神状态, 二是知识积累。 2、构思时的情状:“精骛八极,心游万 、构思时的情状:“ 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3、构思时的灵感问题:“方天机之骏利, 、构思时的灵感问题:“ 夫何纷而不理?”“若夫感应之会,通塞 夫何纷而不理?”“若夫感应之会,通塞 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第四节 永明声律论和文笔之争
南朝文学思想发展中有两个十分中重大的 问题,即是文笔之争和永明声律论。永明, 是南朝齐武帝萧赜的年号。
一、声律论 1、声律论的产生
沈约著范晔《狱中与诸甥书》 沈约著范晔《狱中与诸甥书》“性别宫商,识清浊, 特能适轻重,济艰难,斯自然也。观古今文人, 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中来。 言之皆有实证,非为空谈。”钟嵘《诗品序》 言之皆有实证,非为空谈。”钟嵘《诗品序》也 说“唯见范晔、谢庄颇识之耳。尝欲进知音论, 未就。” 未就。”由此可见,范晔、谢庄是声律论的前驱, 皆刘宋时人。到齐永明时,王融、谢眺、沈约等 人探讨和提倡,声律论才正式形成。《南史· 人探讨和提倡,声律论才正式形成。《南史·陆厥 传》有详细记载。(见教材77页)当时周顒著有 有详细记载。(见教材77页)当时周顒著有 《四声切韵》有《四声谱》两书今皆不传。 四声切韵》 四声谱》
一、作家论和批评论
以“建安七子”为批评对象,“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为批评对象,“建安七子” 的名目因之成立。 对当时批评风气的批评:“ 对当时批评风气的批评:“贵远贱 近”“向声背实”“暗于自见,谓己为 ”“向声背实”“暗于自见,谓己为 贤”“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等。 ”“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二、文体论
第二节 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意义 曹丕《典论·论文》
曹丕的《典论·论文》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由经学时代转向玄学时代, 在文艺思想发展和文学理论批评方面,具有重大 转折意义的一篇纲领性文献。鲁迅说中国文学的 自觉时代从曹丕开始。曹丕在中国文学价值思想 史上的地位,一如意大利诗人但丁。恩格斯把但 丁称为:“ 丁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 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我们则认为曹丕第一个 冲破儒家传统价值观的束缚,勇敢地呼唤文学自 身的价值。把文学由政治、伦理的附庸地位解放 出来,使其有了独立品格,有了自身独特的价值。 卢佑诚《曹丕文学价值观新论》《西北师大学报》 卢佑诚《曹丕文学价值观新论》《西北师大学报》 1994、 1994、1
第五章 玄学的兴起与魏晋南北朝文学 理论批评的繁荣发展
玄学思想是以老庄的面貌出现的,但 又不等于先秦老庄思想,是它的变种, 是在不完全“ 是在不完全“背弃儒家封建伦理的基 本观念的条件下,吸收了汉以来名家、 法家的学说,以老庄思想为标志的哲 学思潮。”(汤用彤、任继愈《 学思潮。”(汤用彤、任继愈《魏晋 玄学中的社会政治思想略论》 玄学中的社会政治思想略论》)
第一节玄学的兴起与文学观念的变迁 一、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
由前此政治教化,美刺讽谏逐 渐转变为以写个人悲欢遭际为主, 着重抒发个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描 写个人的曲折经历,以及对动乱现 实的深沉感慨。如《古诗十九首》 实的深沉感慨。如《古诗十九首》, 三曹七子的诗篇“ 三曹七子的诗篇“怜风月,狎池苑, 述恩荣,叙酣宴。” 述恩荣,叙酣宴。”(《文心雕 龙·明诗》) 明诗》
二、特别重视作家的创作个性
建安时代的“文学自觉” 建安时代的“文学自觉”,实即是人的自 觉。这一时期作家的创作个性从作品中明 显地表现出来。如曹操的古直悲凉;曹丕 的缠绵悱恻;曹植的慷慨多气等。在理论 上,曹丕提出了“文气” 上,曹丕提出了“文气”说;刘勰提出了 “体性”说。在文学实践中,魏晋名士风 体性” 度正体现个性自由发展的特征。
三、重视文学创作本身特点与规律的 研究
在建安之前,文学比较重视内容,而且限 于儒家道德规范的内容,很少艺术形式方 面的研究,但建安之后,形势发生了变化, 鲁迅说这一时代是“为艺术而艺术” 鲁迅说这一时代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时 代,正说明了这种变化。如陆机《文赋》 代,正说明了这种变化。如陆机《文赋》 对文学创作规律的研究等。
“四科八目”:“诗赋欲丽”曹丕清晰地将诗赋这 四科八目” 诗赋欲丽” 样的文学样式的作品和奏议等实用文体区别开来, 这是对文学本质的深刻认识。意即文学作品以 “丽”为目的,丽即美。这是对文学作品审美本 质的第一次概括。鲁迅先生说:“ 质的第一次概括。鲁迅先生说:“但华丽好看, 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 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魏晋风度及文章与 药及酒之关系》 药及酒之关系》)鲁迅说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从 曹丕开始,就是从这一点上说的。是曹丕第一次 将文学和非文学区别开来。或者说中国文学的自 觉是从文体的自觉开始的。
附录
朱自清先生在《诗言志辨》中说:“‘诗言志’ 朱自清先生在《诗言志辨》中说:“‘诗言志’ 一句虽经引申到士大夫的穷通出处,还不能包括 所有的诗。《诗大序》变言‘吟咏情性’ 所有的诗。《诗大序》变言‘吟咏情性’,却又 附带‘国史……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 附带‘国史……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的条 件,不便断章取义用来指‘缘情’之作。《韩诗》 件,不便断章取义用来指‘缘情’之作。《韩诗》 列举‘歌食’‘歌事’,班固浑称‘哀乐之心’ 列举‘歌食’‘歌事’,班固浑称‘哀乐之心’, 又特称‘各言其伤’,都以别于‘言志’ 又特称‘各言其伤’,都以别于‘言志’,但这 些词句还是不能用来独标新目。可是‘缘情’ 些词句还是不能用来独标新目。可是‘缘情’的 五言诗发达了,‘言志’ 五言诗发达了,‘言志’以外迫切的需要一个新 目标。于是陆机《文赋》第一次铸成‘ 目标。于是陆机《文赋》第一次铸成‘诗缘情而 绮靡’这个新语。‘缘情’这词组将‘吟咏情性’ 绮靡’这个新语。‘缘情’这词组将‘吟咏情性’ 一语简单化,普遍化,并隐括了《韩诗》和《班 一语简单化,普遍化,并隐括了《韩诗》 志》的话,扼要地指明了当时五言诗的趋向。” 的话,扼要地指明了当时五言诗的趋向。”
三、十类文体问题——“ 三、十类文体问题——“诗缘情而绮靡, 赋体物而浏亮” 赋体物而浏亮”
每类文体都涉及本质和风格两个问题。特 别是他提出“诗缘情而绮靡” 别是他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具有开一 代风气的重大意义。这是对先秦两汉以来 正统文艺观“诗言志” 正统文艺观“诗言志”的反拨。是对曹丕 “诗赋欲丽”思想的发展。说明他已深刻 诗赋欲丽” 认识到文学的“情感” 认识到文学的“情感”特征。
四、艺术风格问题
1、外物多样带来风格多样:“其为物也多 、外物多样带来风格多样:“ 姿,其为体也屡迁” 姿,其为体也屡迁” 2、作家的个性多样,带来风格的多样: “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 论达者唯旷。” 论达者唯旷。” 3、不同的文体带来风格的多样:《文赋》 、不同的文体带来风格的多样:《文赋》 中提出十种文体,其风格是各各不同的。
产生原因
四声说的产生一是当时诗赋骈文创作日益追求形 式美有关。二是与当时声韵学的发展有关,如魏 李登著有《声类》 李登著有《声类》,是我国第一部韵书,孙炎著 《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晋吕静《韵集》等。 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晋吕静《韵集》 三是受到当时佛经转读的影响,陈寅恪《 三是受到当时佛经转读的影响,陈寅恪《四声三 问》“南齐武帝永明七年二月二十日,竟陵王子良 大集善声沙门于京邸,造经呗新声。实为当时考 文审音之一大事。在此略前之时,建康之审音文 士及善声沙门讨论研究,必已甚众而且精。永明 七年竟陵京邸之结集,不过此新学说研求成绩之 发表耳。此四声说之成立,所以适值南齐永明之 世,而周顒、沈约之徒又适为此新说代表人之故 也。” 也。”
一、《文赋》 一、《文赋》的写作目的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 心。……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 心。……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 称物,文不逮意。” 称物,文不逮意。” “意不称物”指构思内容不能正确反映思 意不称物” 维活动对象。“文不逮意” 维活动对象。“文不逮意”指文章不能充 分表现思维过程中所构成的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