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招标和投标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的过程。
所以在这当中,各方主体都会为自己争取一份利益。
当然,合法地获取利益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实际当中,有许多单位和个人不惜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他人的合法权益来为自身谋福利。
这种行为是为公众所不齿的。
政府为了有效制止这种行为,便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以下简称《招投标法》)。
现行的《招投标法》对于维护招投标活动的公平、公正、公开有一定的督促作用。
但是,始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依然有许多组织和个人实行暗箱操作,企图逃避法律的监管。
比如,《招投标法》规定了,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范围和规模标准。
但是,有些企业妄图通过各种各样的操作来使自己的项目规避招标。
具体的措施有,先将一小部分工程办理免标手续,再变更规划避免招投标,或者采用分期申报立项,肢解工程的办法规避招投标。
规避招投标,意味着项目的发包人和承包人之间,没有了所谓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机制。
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出现权钱交易和幕后腐败。
对于这种试图“化整为零,瞒天过海”的行为,我觉得,相关部门必须严查国有项目和公共项目的大小规模,对于达到招标要求的项目,坚决不给予办理免标手续。
而且,要防范某些国有单位对于某个项目进行有意地分期申报立项,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应该要求该国有单位提供项目的总体规划方案,一切按照项目的整体规模和整体属性来决定是否进行招标。
除此之外,在实际的招投标活动中,更多地会出现,“竞标”已经沦为一种形式,所谓的招投标流程都只是“走过场”。
前几年,有一部反映国企改制的电视作品《浮沉》,里面就针对国企领导在巨额软件采购项目上的所作所为,有过一番深刻的描绘。
其中,在项目招标开始之前,各方软件公司就利用各自的政府关系探知项目内幕。
随后,派遣销售人员直接接触国企的领导层展开私人公关,试图在正式招标开始之前就和相关领导达成幕后的合作协议。
在整部作品当中,导演并未特别提及“招标”这个词,而剧中的各方人物在面对价值七亿的国企采购大单时,似乎完全不用考虑正式的招投标流程,最终的“评标、定标”也只是领导的一句话而已。
虽然“艺术高于生活”,但是导演这种夸大性的讽刺足以让身处体制内的有关官员们感到一丝汗颜。
今年被撤销的铁道部之前就被曝出在铁路系统招投标过程中出现过不少问题。
2012年中铁电气化局总经理刘志远因涉嫌受贿被刑事拘留。
有着近五十年历史的老牌铁路企业中铁电气化局垄断中国绝大多数的铁路项目电气化项目,而铁道部运输局正是负责铁路工程项目电气化招标的主管单位。
对于中铁电气化局这样“半政半企”的企业在铁路行业比较多见。
由于铁路系统的封闭性和特殊性,外部企业想要进入其中难如登天。
于是,依附这些拥有得天独厚条件的大企业获得分羹便成为其生存之道。
而在经济利益和企业发展的大背景下,这些大企业也乐于分羹。
至于分给谁,自然是他们说了算。
而铁路系统的腐败,集中就表现在
相关工程的违规招投标和转包上。
由于铁路投资规模大,资质审查严格,大型国有企业和地方铁路局在招投标和工程转包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公开数据显示,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是具有国家一级资质的大型企业,其前身是铁道部电气化铁道工程局。
现今已累计建成电气化铁路近三万公里,约占全国已建成开通电气化铁路总里程的80%,参与完成的高铁线路亦占全国已建成开通高铁和客专总里程的80%。
像这样由铁路部门改制为公司的企业天然与铁道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除本身雄厚的实力和经验外,铁道部也更乐于将工程交给自己人,所以他们更容易获得项目。
由于铁路系统较为封闭且铁路产品的认证过程非常繁复,民企如走正常流程,往往花去数年还不一定有结果。
因此,民企往往跟中铁电气化局这种老牌铁路企业合作投标来保证其产品顺利中标。
而对中铁电气化局等老牌企业来说,通过这种方式以快速、低成本地进入其原先所不熟悉或不擅长的领域也是他们乐于看到的。
铁路企业相关工程招投标条件苛刻,能够进入高铁行业的民营企业皆有其“出众”之处。
如何提前打通关节,成为左右招标结果至关重要的因素。
在招投标之外,强势企业也会将手中部分项目转包。
例如,中铁电气化局垄断了中国绝大多数的铁路项目电气化改造后,会将部分项目再分包下去。
而在这过程中,每一层都会得到其满意的利益回报。
面对这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为儿戏的行径,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加大国家机关人员对于整个项目的监管力度。
对于每一个招投标环节,相关政府监管机构都要做好记录,并且要重视来自社会群众的适时反馈。
一旦招投标出现问题,积极向相关的政府检察机关反映,通过对当事人进行严肃处理,来加大违法者的成本付出。
在完成社会对“招投标流程”的观念转变之后,我们下一步要提防的是招投标活动中的“串标”行为。
“串标”即“串通投标”,是指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报价,排挤其他投标人的公平竞争,损害招标人或者其他投标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而在《招投标法》当中,明确规定了投标人的法定义务之一,便是“不得串标”。
串标的根本目的就是骗取中标,而实际当中,由于建筑工程利润空间大,隐蔽利润多,在工程发包领域串通投标极为盛行。
串标作为一种投机行为,根源还是工程建设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的诚信缺失。
2010年宣判的浙江省十大经济犯罪案件之一,就是一件工程总价达3.5亿元的串通投标案。
该案的主犯郑定忠也是工程串标方面的惯犯。
而本次案件也是近年来影响最为恶劣的串标案件。
整个案件的发展经过是这样的,2007年2月26日,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和国信招标有限公司在浙江重大工程交易网上发布了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迁建工程土建
1标段的招标公告。
郑定忠看到后,想自己挂靠的公司稳中标,就先后与该工程的其他5名投标人商量串通投标,并承诺给予“好处费”。
同是专做招投标代理生意的庄权民率先与郑定忠一拍即合,其他几名投标人也积极响应。
随后,各投标人利用各自公司以及到有建筑资质以及市政建设资质的公司开来的介绍信,参与这一标段工程的招投标。
最后,郑定忠分别对入围该工程的由庄权民挂靠的湖南省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湖南省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湖南省第六工程有限公司、江苏省建设集团,苏某等人挂靠的浙江横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