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相反应动力学
动力学模型建立的方法一般为平衡浓度法和定态法,最常用的是 平衡法,此法处理的一般过程为:
(1)假定反应机理,确定反应经历的基元步骤; (2)确定过程的控制步骤,该步骤的速率即为总过程的速率
,根据控制步骤的类型,写出该步骤的速率方程; (3)非控制步骤均达到平衡,如为吸附或脱附,则使用吸附
等温式;若为化学反应,则为化学反应平衡式; (4)将(2)中所写的速率方程式中各项表面浓度利用(3)
式中的各平衡关系式转换成气相分压或浓度的函数; (5)若为均匀吸附模型,则由(4)可得到最终能够实际使用
的动力学方程;若为非均匀吸附模型,尚需实验测定, 以均匀表面吸附理论为基础的动力学方程常为双曲函数型; 以非均匀表面吸附理论为基础的动力学方程常为幂函数型。
Return
§5.2 气-固催化宏观反应动力学
A
R S K rV
KRKS KBKr
PS PR PB
V
V
1 K RS
PS PR PB
1 K B PB
K R PR
K S PS
式中: K RS
KRKS KBKr
r k1PAV k2 A
r
k1
PA
PS PR PB K
1 K RS
PS PR PB
K B PB
K R PR
K S PS
宏观动力学:包含传递过程和化学反应的气-固催化反应动力学。 本征动力学:不考虑内外扩散传递过程影响的动力学特性(只涉及到上 述过程的第Ⅲ、Ⅳ、V三步)。
催化反应动力学:表面吸附-表面反应-表面脱附。由此建立的动力 学方程即为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方程。
建立方法
控 制 步 骤 法
r总 r控制
定 态 法
K k1K B K r k2 K R K S
Return
表面反应控制
A B R S 控制步骤
分两种情况
当A、B、R、S的吸附极弱时,r kPA PB
当A+BR+S为可逆,且存在惰性组分分子I时,
r
k PA PB
PR PS Kr
1 K A PA K B PB K R PR K S PS K I PI 2
dx 0
dt
Return
2、吸附等温方程式
吸附温度恒定后,则吸附量取决于吸附压力。 等温吸附模型包括:
Langmuir模型 Temkin模型 Freundlich模型 BET模型
(1)Langmuir型: 四个基本假定: I)表面均匀; II)单分子层吸附; III)被吸附分子互不影响,也不影响别的分子的吸附; IV)具有相同的吸附机理。
1、 关于固体催化剂 催化剂的性能:活性、选择性、稳定性。 催化剂的类型:金属催化剂、半导体催化剂、酸碱催化剂; 催化剂的物理结构:比表面和孔结构(后者包含孔径大小及分布)
有关固体催化剂的其它基本概念还有:
比表面Sg:每克催化剂的全部表面积总和m2/g。BET法测定。
孔容Vg:单位质量催化剂的孔隙体积,Vg
无控制步骤的情况:
三者速率相等,其任一速率均可代表过程的总速度。 采用定态法求。即:
d1 d 2 d S 0
dt dt
dt
非均匀表面吸附动力学方程
非均匀表面吸附与脱附以及幂函数型的反应速率式的推导一般采 用Temkin和Freundlich方程。请自学。
Return
气-固催化非均相反应动力学方程小结:
覆盖率
脱附速率 rd
空白表面 1
吸附速率 ra P1i
ka
A A kd
ra ka PA 1 A 达到平衡
rd kd A
ra rd
吸附等温式
A
K A PA 1 K A PA
其中:
K
为
A
吸附
质A的吸附平衡
常数
KA
ka kd
设V、Vm分别为吸附质实际吸附量和饱和吸附量,则:
§5.1 气-固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
非均相包括: 气-固相 气-液相
气-固相催化反应动力学: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和宏观动力学。
Return
1、气-固催化反应历程
反应物(气相):气体 催化剂(固相):多孔固体物质
反应物
气 流 主 体
催化剂
反应分七步: ◆ 反应物从气流主体扩散到固体催化剂的外表面(外扩散过程) ◆ 反应物进一步向催化剂的微孔内扩散(内扩散过程) ◆ 反应物在催化剂的表面上被吸附(吸附过程) ◆ 吸附的反应物转化为反应的生成物(表面反应过程) ◆ 反应物从催化剂的内表面上脱附下来(脱附过程) ◆ 脱附下来的生成物分子从微孔内向外扩散到催化剂外表面处(内 扩散过程) ◆ 生成物分子从催化剂外表面扩散到主体气流中被带出(外扩散过 程)
A
V Vm
PA 1 PA V K AVm Vm
Temkin模型
ra ka PAeg A rd kd eh
A
1 f
lnaPA
g
1
h
ln
ka kd
PA
Freundlich模型
ra ka PAe A rd kd e
BET模型
A bPA1 n
P
V P0
P
1 VmC
C 1P
VmCP0
Return
3、气-固催化非均相反应动力学
气-固催化 非均相
反应动力学
均匀表面吸附 动力学方程
存在控制步骤 无控制步骤
吸附控制 表面反应控制 脱附控制步骤 定态法
非均匀表面吸附动力学方程
Forward
吸附控制
特点:只有一个组分没有达到吸附平衡,其余吸附质均达吸附平衡状态
A+BR+S为例,如A的吸附为控制步骤,设机理为:
V pore m
堆密度:单位堆体积的催化剂的质量,
堆
V空
m V孔
V骨
假密度:单位颗粒体积所含质量,
假
V孔
m V骨
真密度:单位骨架体积所含质量。
真
m V骨
空隙率:堆密度倒数与假密度倒数之差。V空 1 1
k1
A A
控制步骤
k2
B B
A B R S
R R
S S
反应速率 = A的净吸附速率 = r ra rd k1PAV k2 A
其余均达到平衡
B PB V
KB
R S A B
Kr
R PR V
KR
S PS V
KS
V A B R S 1
求中间变量 A ,V
Kr
k1 k2
k k1K A K B
K k1K A K B k2 K R K S
Return
脱附控制步骤
以AR的反应为例:
A A
A R
R
k1
R
控制步骤
k2
r
k1 R
k2 RV
k
PA
PA K
1 K A PA
k
k1
K
r
K
' A
K
k1
K
r
K
' A
k2
KAK' A来自KrK
' A
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