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近现代史的视角看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前言
自1840年以来,中国遭受着资本—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中国经济在这一曲折的道路中摸索和发展。
在这一曲折道路中中国经济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840年到1919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到1949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经济在这一时期曲折前进。
二、鸦片战争至中日战争的经济趋势
世界经济初步形成期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前后的英国产业革命,相继的西方列强也进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迫切需要打开新的世界市场和寻找廉价原材料场地,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之年1840年起后的几次战争。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利用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存在极度不平等的国际经济贸易关系。
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顶点时,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初步形成了以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为纽带的世界各国生产、交换、分配、融为一体的世界经济或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延续到中日甲午战争结束之年,对中国输入大量的商品和资本。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
从此以后直到19世纪末,在此时期中,中国的经济面貌起了根本的变化,已由封建社会经济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
世界经济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影响是:
(1)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逐步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土地制度及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仍然存在,并且占着优势。
(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产生,并且有了某些发展,但是没有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也随之产生。
(3)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在中国拥有很大的经济力量,并且开始操纵中国对外贸易、金融和航运等部门。
中国经济依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侵略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掠夺地。
(一)1840~1864年。
这是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的时期。
基本上仍然是封建经济和自然经济,但是外国资本主义已经侵入,在五个通商口岸已产生几个小型机器工厂,通商口岸附近的家庭手工业开始破坏,半殖民地城市及商业买办阶层开始产生,中国人民遭受双重的剥削,社会经济已经开始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方向发展,中国经济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二)1864~1894年。
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基本特征初步形成的主要时期。
世界经济对中国社会经济影响是:
(1) 外国商品大量输人,数量迅速增加,及于中国各地;外国资本非法地在沿海设立一些工厂、银行,开始在金融、航运、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并且开始向清政府贷放政治和铁路借款。
(2) 广大地区的农村家庭手工业和城乡手工业生产者,在外国商品的竞争打击下破产;农业生产商品化有了发展;殖民地性质,半封建性质的土地制度开始形成;大批农民及手工业者破产,自然经济结构初步瓦解,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推销商品的市场和掠夺原料的基地。
(3) 民族资本主义的工、矿、交通运输企业产生,并有了某些发展;部分地区的一些手工业部门中的手工工场有了增加,资本主义的作坊和包买商有了发展;农业中资本主义开始萌生;旧式的商业和钱庄逐渐转变成为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4)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促使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各部门之间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
三、中日战争至二次革命的经济发展
从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在这个时期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基本形成。
列强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发动战争经济侵略,控制了中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命脉,外国的垄断资本主义支配着中国国民经济。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迅速增加。
由于德国、美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更加明显地成为“好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的国家”。
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新
起国家要求重新刮分世界市场而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控制,此时中国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业、交通运输业有了发展,农村的富农经济有了增长,银行是在这个时期产生并有了迅速的发展。
资本主义开始在国民经济中占着重要地位,发生重要作用。
农村商品经济继续发展,地主经济和买办经济日益结合,大多数富农和农垦公司的土地都带有半封建性质,侵略分子在中国抢占大量土地,进行封建剥削,土地更加集中,大批农民破产。
由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统一的特征更加显著。
(一)1895~1911年。
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以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列强资本主义像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开始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控制中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命脉,通过条约特权、借款、直接投资、吞并等手段,外国资本控制了国内关税与海关、交通运输、对外贸易和国内商业、工矿业,金融业和中国政府的财政,中国成为帝国主义的投资场所。
国际垄断资本侵入中国经济内部,成为一种经济成分,并在各部门中占有优势,帝国主义由此得以支配中国的政治军事力量。
与此同时,由于资本主义对自然经济的猛烈打击和影响,农村商品经济大量发展,广大地区的农民变成小商品生产,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二)1912~1919年。
这个时期经济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强和资本主义经济比较迅速的发展。
国民经济变化总的趋势,仍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强,自然经济进一步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表现在近代工矿业、城乡手工业、商业、银行和农业各个部门,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
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还是很有限的。
尽管如此,由于国外经济的影响和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危机开始出现;广大小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1919~1927年。
这是中国经济由发展到衰落的转变时期。
经济的发展到衰落,表现在农业、工业、手工业和贸易各个方面,而工业最为明显。
1922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经济危机,各国经济萎缩,作为其半殖民地的中国的工业发展也进入停滞和危机阶段。
在工业、银行、贸易的发展和危机过程中,同时出现资本集中和官僚资本、
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结合的过程,产生了带有地区垄断性或行业垄断性的资本集团。
一战期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得到发展,中国受其影响爆发五四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使中国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1925~1926年,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地区,开始要改变土地制度,发展农村经济。
1927年以后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的进行,中国经济就开始走上新民主主义发展的现实道路。
四、二次革命到新中国成立的经济转变
(一)1931一1937年。
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进一步崩溃的时期,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开始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时期,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开始发展的时期。
首先,日本帝国主义陷入经济危机,国内矛盾升级,为转嫁危机对中国发动战争武装占领我国东北,在占领区内建立日本垄断资本的直接统治,使经济半殖民地化。
党的进一步发展革命根据地经济,成立临时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统一的经济政策,扩大了革命根据地,逐步深入土地革命,发展公营经济,并开始建设经济。
最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地区,1931年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工矿企业大量倒闭、停工,农村急剧破产,对外贸易逆差迅速增加。
帝国主义为控制中国经济和主权扶持蒋介石集团作为傀儡,使得中国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发展十分严重。
(二)1937~1945年。
这是全国都卷入了战时经济,国民经济遭受更严重的破坏。
首先是日本占领的殖民地经济地区扩大,大部分地区直接受到战争的破坏。
日本帝国主义经济在中国的直接统治和破坏,发展到了最高峰。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同资本主义经济相互并存、相互斗争,各帝国主义国家扶持四大家族,其利用民族灾难和独裁政权,通过掠夺的办法,发展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造成本身统治的危机。
而新民主主义经济及其地区得到空前的发展,占有全国五分之一人口的地区,由于抗日战争的关系,新民主主义经济一部分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
(三)1945~1949年。
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总崩溃的时期,也是新民主主义经济胜利的时
期。
在近一个世纪的资源掠夺和工业品倾销,到19世纪中期,世界五大洲的多数国家和地区被殖民主义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强行卷进了分工和商品交换之中,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
美帝国主义在此时成为了世界经济强国,更是想把中国变成它的独占的殖民地,企图夺取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果实,代替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地位,促使官僚资本主义发展垄断了一切主要经济命脉,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并和反动统治的政治军事危机结合在一起,互相推动,以至使工农业再生产成为不可能,全国经济混乱,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也随之灭亡。
同时,“冷战”期间,苏联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并指导中国共产党引领新民主主义经济地区,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迅速恢复和走向繁荣。
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崩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准备了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我国由资本主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