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谷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长10油层组沉积相研究

甘谷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长10油层组沉积相研究

甘谷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长10油层组沉积相研究X许 ,马芳侠(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75) 摘 要:通过对岩性、测井特征、沉积相标志的综合分析,深入研究了甘谷驿地区长7—长10的沉积相及其分布特征,明确了各层沉积相的变化规律。

该区长7-长10期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浅湖亚相沉积,三角洲前缘在长7-长10期均有大面积沉积,三角洲平原仅在长10期于近物源的东南部发育,浅湖在长7,长8期发育,分布于远离物源的西北部。

关键词:甘谷驿地区;长7—长10油层组;沉积相; 中图分类号:P 618.1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14—0143—03 研究区位于陕西省延安市东部的甘谷驿镇,横跨延安市宝塔区与延长县两地。

从构造上来划分,处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带东部,区域构造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局部发育有因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鼻状隆起。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长7—长10期坳陷湖盆中构造不发育[1],因此沉积相的类型及展布控制了生、储、盖的分布,尤其控制了有利储层带和生油层带的发育[2];并且在该区域,之前大多对长6及以上的油层组进行研究,而对长7-长10油层组的研究很少,因此在该区域对长7—长10油层组开展沉积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沉积背景区域地质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从晚三叠世开始进入内陆坳陷盆地发展阶段,发育了大型内陆湖泊。

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时期,湖盆四周发育有伊盟隆起、晋西挠褶带、渭北隆起和西缘冲断带等古陆[3],因此物源供应充沛,沉积厚度大。

盆地长轴方向呈北西—南东向,相带分布略呈环带状,因而围绕湖盆边缘发育多个内陆湖泊三角洲[4]。

本次研究区位于向湖盆东南部边缘推进的延安—延长三角洲内。

延长组是湖盆形成、发展和萎缩全过程的沉积记录[5]。

从长10期内陆湖盆开始形成,盆地基本形态已经显现,湖岸线范围北窄南宽,东西两岸两大三 结合油田水淹情况,进行了水淹层的四级划分(见表1)。

表1 水淹层定量分级评价标准水淹等级油层弱水淹中水淹强水淹备注产水率<10%10-40%40-80%>80%主要指标$RT/RT $RT <0.67.5-17.5%7.5-17.5%>17.5%主要参考指标$SP /SP ≤7%7-20%7-20%>20%主要参考指标R MT 测井饱和度≥45%30-45%30-45%<30%主要参考指标3.3 应用效果对新打的开发井7口,20层,进行了水淹层精细解释,符合的17层,不符合的3层,新井解释符合率达到85%。

水淹层测井解释了17口井,发现潜力层9口井,26层,累计厚度58.8米。

4 结论利用常规测井技术建立的水淹层四级评价标准,适合于台兴油田水淹层测井解释。

利用RMT 测井技术可以定性、定量识别水淹层。

[参考文献][1] 赵培华,谭廷栋.利用生产测井资料确定水驱油藏产层剩余油饱和度方法[J].石油学报,1997,18(2):54~60.[2] 吴文祥,刘洋.聚合物驱后岩心孔隙结构变化特性研究[J ].油田化学,2002,19(3):253~256.[3] 曾流芳,李林祥,卢云之.聚合物驱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J ].测井技术,2004,28(1):7l ~74.[4] 刘兵开,穆津杰.聚合物驱岩石电阻率变化特征的实验研究[J].测井技术,2003,27(增刊):44~46.[5] 吴世旗,钟兴水,李少泉.套管井储层剩余油饱和度测井评价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143 2012年第14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X收稿日期5作者简介许 (),女,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沉积学,储层预测研究。

:2012-0-22:1984-角洲裙初步形成[6];到长9期湖盆继续下沉,湖岸线外推,湖盆范围加大;长8期,湖岸线向东部和西部扩展,湖盆面积进一步扩大;进入长7期,湖泊发展达到鼎盛阶段,湖相沉积广布,东部三角洲面积明显减小,成为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的重要生油环境;可见长10—长7期是一个持续性水进时期,在以长7期的最大湖进后,到了长6期,湖盆开始收缩,河流作用加强,东北部、东部的物源大大加强,多个三角洲交汇形成一支庞大的三角洲裙,周边的各种三角洲迅速发展,整个湖盆从此进入了逐渐填充、收敛、直到最后消亡的演化阶段。

2 沉积相类型及发育特征基于对研究区内钻井的岩性特征,测井相分析及沉积相标志的分析,认为该区长7-长10油层组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三角洲平原亚相和浅湖亚相沉积。

河流注入湖泊,由于坡度变缓,流速变低,水体携带的大量砂泥堆积而形成的一套沉积体系为三角洲。

曲流河三角洲在淡水碎屑沉积湖泊中较为发育,而且在区域上主要分布在构造条件较稳定的主物源一侧。

研究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长10油层组均有曲流河三角洲发育,本区的三角洲相沉积三角洲前缘亚相最为发育,其次是三角洲平原亚相,前三角洲亚相在岩性特征和测井曲线很难与浅湖亚相区分,因此将其合并到浅湖亚相中,各沉积亚相又可细分为沉积微相(表1)。

表1长7—长10油层组沉积微相划分相亚相微相分布曲流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河道间长10油层组三角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水下河道间、河口坝、远砂坝长7—长10油层组湖泊(滨)浅湖浅湖相泥、滩坝砂体长7、长8油层组2.1 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平原亚相为三角洲的水上部分,以分流河道微相和河道间微相的砂、泥岩互层及炭质泥岩的沼泽沉积为特征(图1)。

长10期较为发育,垂向上在长10油层组的中下部较为发育,平面上分布于研究区近物源的东南部。

其中分流河道微相主要沉积红褐色、灰色中—细砂岩,反映了水上暴露的环境,底部多见冲刷面,部分井底部砂岩含有细砾岩,内部具向上变细的沉积序列,自然电位、自然伽马曲线呈箱形或钟形,对研究区内探井的砂地比进行统计,分流河道砂地比值范围主要集中在55-70%之间;河道间微相主要发育灰黑色、黑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黑色泥岩,厚度也较大。

2.2 三角洲前缘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是三角洲的骨架部分,也是三角洲中砂层集中的发育带,位于河口以下的滨浅水缓坡带,为河流与湖泊的共同作用带,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河道间、河口坝等微相(图2)。

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作为其骨架相十分发育。

长7—长10期三角洲前缘亚相均较为发育,研究区的大部分地区被自东北向西南方朝湖盆推进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所占据。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陆上分流河道的水下延伸,具河流沉积特征,但因是水下沉积,携带的沉积物较水上分流河道颜色偏深,粒度偏细,主要为深灰色、灰色细—粉砂岩沉积,呈向上变细的特征,自然电位、自然伽马曲线多呈钟形或箱形,砂地比值范围主要集中在35-55%之间;水下河道间微相位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之间,以细粒沉积为主,在研究区主要发育深灰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灰黑、黑色泥岩沉积;河口坝微相主要分布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入湖的河口处[7],主要为灰色、灰黑色细砂、粉砂和泥岩沉积,具有反韵律层序的沉积特征,自然电位、自然伽马曲线呈漏斗形,当水下分流河道延伸较长时,其前端的河口坝往往遭受冲蚀,以致厚度减薄,但漏斗形测井曲线特征仍然存在。

144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2年第14期 2.3 浅湖亚相图3 研究区浅湖亚相沉积特征湖泊是陆地内部封闭的大型水体,是石油等沉积矿产堆积的重要场所。

根据沉积物在湖泊内的位置和湖水深度,将湖泊划分为深湖、浅湖和滨湖等亚相类型。

由于滨湖和浅湖不易区分,所以统称为(滨)浅湖亚相。

研究区浅湖亚相主要在长7,长8期发育(图3),垂向上在长7油层的中下部及长8的油层下部较为发育,平面上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远离物源的西北部。

主要沉积深灰色、灰黑色的泥页岩,粉砂质泥岩,夹薄层状粉-细砂岩,其中粉细砂岩主要为滩坝砂体,总体自然电位曲线表现为大段高电位上出现粉砂岩或细砂岩小范围的尖峰状幅度负异常。

3 结论研究区长7-长10油层组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浅湖亚相沉积,根据沉积特征又可进一步识别出分流河道、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水下河道间、河口坝及滩坝砂体等微相。

其中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是重要的油气储层,浅湖沉积是重要的生油岩层。

研究区长10-长7期是一个持续的湖进期。

三角洲前缘亚相在长7—长10期均有大面积沉积,三角洲平原亚相仅在长10期于研究区近物源的东南部发育,浅湖亚相在长7,长8期较为发育,垂向上多分布于长7油层组的中下部及长8油层组的下部,平面上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远离物源的西北部。

[参考文献][1] 何自新.鄂尔多斯盆地演化与油气[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2] 武富礼,李文厚,李玉宏等.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三角洲沉积及演化[J ].古地理学报,2004,6(3):307~315.[3] 曾少华.陕北三叠系延长统湖盆三角洲沉积模式的建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2,13(2):229~235.[4] 杨俊杰.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5] 毛明陆,李元昊,刘联群等.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湖盆沉积演化与层序地层特征[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6(专辑):52~59.[6] 李文厚,庞军刚,曹红霞等.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期沉积体系及岩相古地理演化[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3):501-506.[7] Coleman,J.M.Deltas:processes andModels of Deposition for Exploration[M].Minneaplolis ,U SA :Bur gess Pub .Co .,CEPCO Division,1981.Sedimentary facies analysis of the Chang 7-Chang 10Oil -bear ing Beds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in Ganguyi areaX U J ing ,MA F ang -xia(Research Institute of Yanchang Petroleum (Group )Co .LT D .Xi ’an 710075,Shaanxi ,China )Abstr act:Using integrated lithology,character of well logging and indicators of sedimentary facies,detailed sedimentary analysis and later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Chang 7-Chang 10Oil-bear ing Beds in Ganguyi ar ea were conducted and fur ther switch patter ns of sedimentary facies in certain bed were also deciphered.Our data reveal that Ganguyi area was predominated by delta-plain,delta-front and shallow lake facies deposits during Chang 7-Chang 10period .In detail ,the delta -front facies was widespread during the period ,whereas the delta -plain was only presented in southeastern region during the Chang 10stage and shallow lake occurr ed in southeastern region during Chang 7and Chang 8stages.T he lateral f y f f x f f K y G y ;O B ;S y f 145 2012年第14期 许王景等 甘谷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长10油层组沉积相研究distr ibution patterns o sedimentar acies indicate the siliciclastic in lu eeding the basin was der ived rom southeast direction.e wor ds:angu i area Chang 7-Chang 10il-bearing eds edimentar acie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