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印度生育控制乏力的原因
要想在印度推行计划生育可谓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印度几乎全民信教,虽然教派不同,但每个宗教几乎都鼓励多
生育。更为重要的是,印度的教派冲突此起彼伏,每个教派都不想 限制自身的人口数量,以免处于劣势。例如,为了安抚穆斯林(约 占总人口的12%),印度政府一直对其实行比较宽松的人口政策, 结果不但使穆斯林人口增长迅速,而且还使其他教派尤其是印度教
2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
(右)专程来到萨拉热窝 的一家医院,看望成为地
球村第60亿位居民的男婴。
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一)人口转变理论
【概念】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 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 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理论】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 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理论 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 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③后期扩张阶段,即LE阶段
(late expanding),死亡率继 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
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
最快,尔后减速; ④低位静止阶段,即LS阶段 (low stationary),死亡率和 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 图 布莱克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 新达到平衡,人口增长再次处 于静止状态;
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旧中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是高位静止的原始型。
新中国成立后,死亡率剧降,1950-1970年间中国人口年平均自 然增长降至2.34﹪,属于早期扩张阶段。
7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大规模的计划生育政策,迅速而且大幅
度地降低了出生率,死亡率则相对稳定在0.65﹪~0.68﹪之间, 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到90年代降至1.0﹪左右,跨入了后
人口增长(亿) 0~10 起止时间 ~1804 经历时间 100万年
10~20
20~30 30~40
1804~1927
1927~1960 1960~1974
123
33 14
40~50
50~60
1974~1987
1987~1999
13
12
世界人口的增长过程图
世界60亿人口日
1999年10月12日凌晨0时
(3)20世纪后,出生率人持续下降
3.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
(1)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 (2)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在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出现分化;
p78 图4-3 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1750-1940)
(四)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世界人口的增长过程
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要的时间
度、排除积水、清理沼泽、通讯宣传疾病知识及预防等)
(三)工业革命பைடு நூலகம்人口增长的影响
2.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
(1)工业化早期的一个段时期内,欧洲出生率曾一度上升;
经济的良性发展促使结婚年龄降低;将孩子作为劳动力
(2)19世纪后半期开始,出生率逐渐下降;
人们控制家庭规模的意愿;婴儿死亡率的下降 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社会进步
第四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第1节 人口与发展
第2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
第3节 人种、民族与民俗
第1节 人口与发展
【概念辨析】
(1)人口
指生活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 实现其生命活动并构成社会生活主体,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 成的社会群体。 (2)人口出生率 指某地在一个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 它反映了人口的出生水平,一般用千分数表示。
快速增长的人口已成为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人口高 速增长所带来的诸如粮食、土地、水资源、环境、就业等一系
列问题,也令印度难以应付。近日,印度农业部长沙拉· 德帕
瓦尔表示,印度人口到2025年可能增至13亿,印度粮食产量到 2025年需要增长近40%,才能满足国内居民需求。
印度生育控制乏力的原因
三是重男轻女观念严重。在印度教传统中,男孩不仅肩负传宗接代 的重任,而且在父母归天的火葬仪式上,如果没有儿子亲自点燃火 葬柴堆,父母的灵魂将无法升入天堂。不仅如此,由于实行嫁妆制, 女孩出嫁要给男方价格不菲的彩礼,拥有男孩也就意味着多了一条 生财之道。印度有句俗话,“一家若有仨姑娘,全部家产折腾光”。 而咒骂男人的话则是“但愿你生个女儿”。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家 家户户都想生男孩,于是“生生不息”。
(三)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工业社会的典型特征是:生产系统化、机械化、能量化,提高了
单位资本的产出水平,并完成财富的积累。
1.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 (1)18世纪中叶~19世纪,死亡率开始持续下降。 (2) 【汤姆森】原因:农业改革、工业化、改善运输、社会改革、 室内和工作区温、湿度的控制,公共卫生,无菌操作法、抗菌法免 疫学等因素。 关键: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和日趋完善的服务(接种疫苗、实行检疫制
印度其实是世界上最早实行计划生育的国家,早在1952年就提出要节制生
育。但由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人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日渐增多。
在现今的印度,一名妇女平均育有3.9个子女。为了鼓励民众进行计划生育, 政府出台了许多奖励政策,比如独生子女在职人员家庭可在住房上得到较 好待遇,做绝育最多的村子可优先获得饮水、灌溉和更多的福利保健,对 “晚”生“稀”生的妇女给予现金奖励,向做绝育的国民赠送自行车,为 绝育的男子办理持枪执照等。印度也制定了一些惩罚措施。然而多不具有 强制性,所以很少起作用。 鉴于计划生育的无序,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将其称为“缺乏人口控制的典 型”。
第1节 人口与发展
第1节 人口与发展
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对世界人口发展影响强烈。
◆从人口变动情况是人地关系核心的角度, ◆总体而言,历史发展过程中人口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增长。 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意义举足轻重, ◆但在人口发展在时段上是不平衡的,大致可以分为:
因为人口数量的增减将引起包括土地利用、 农业革命前阶段、农业革命后阶段、
稳、缓慢地下降。 整个人口转变过程历时长达一个多世纪。
2.日本模式
【日本模式的特点】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生育行为的措施, 日本产业革命较晚。整个19世纪大体 上均处于高位静止阶段。 因此,人口转变速度快,在几十年的时间内走完了西北欧国家 。 一二百年的道路 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属于 早期扩张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人口增长 放慢,但战后即进入生育高峰。
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4.印度模式
1 西北欧(欧洲西北部)模式
1 西北欧(欧洲西北部)模式
西北欧模式代表了大部分发达国家。 它们最早实行并完成了工业化,这一人口转变模式伴随社会 经济发展的自发性过程. 即经济增长促使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经
济结构及其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导致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平
期扩张阶段。
预计2020年前后,中国将进入低位静止阶段。 2040年后进入绝对衰减阶段。
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六个阶段 )
阶段 时间 出生率 死亡率 下降至1%左右 人口增长 逐渐加速
1949-1959 维持在3%以上 加速增长阶 【中国人口转变模式的特点】 段 年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更强; 1959-1961 负增长阶段 猛跌至1.82% 猛升至2.54% 年
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⑤减退阶段,即D阶段
(disminishing),出生率
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 率,人口呈现负增长状态。
图 布莱克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
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二)人口转变理论模式
人口转变模式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 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 【代表性模式】1.西北欧模式 2.日本模式
徒(约占总人口的82%)极为不满。而穆斯林由于人口总体偏少,
因此也坚决反对政府对穆斯林实行计划生育。
印度生育控制乏力的原因
二是印度自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民众既然反对政府强制推
行计划生育,政客为了取悦选民,也宣称这侵犯人权,有悖民主自
由的精神。1976年,时任总理英迪拉· 甘地曾发起一场控制人口增长 的运动,接近400万人在1个月内被强迫节育,广大民众对此很不满。
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三)人口转变的影响因素
■人口转变不仅取决于技术因素,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经济、政治和 文化的因素。 *西欧国家的人口转变是基于其经济起飞基础上的。 *在日本,紧随人口转变之后的经济发展明显为其人口转变的 彻底性提供了保障。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无疑给其人口 转变设臵了障碍。
日本于1948年在世界上率先 □20世纪50-70年代是日本人口的后期扩张阶段。 颁布了“优生法”,承认人口 流产(当时控制生育最有效的 □进入80年代已经进入低位静止阶段。 方法)是合法的,不久又大规 模推行计划生育,使得出生率 □预计2010年前后进入绝对衰减阶段。 急剧下降。
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公元前1.5万年→→世界总人口300万,0.08人/平方千米 公元前3000年→→世界总人口4000万,0.5人/平方千米
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3.人口分布相对集中,人口的分布已覆盖了大部分大洲的一些地区。
一般选择朝阳、干燥、场地较为开阔、地势较高、接近水源、能有效地抵 御外来危险的场所作为固定或半固定营地。
高速增长阶 段 减速增长阶 段 波动增长阶 段 持续增长阶 段 年 1971-1980 年 1980-1992 年 1992年至今 下降至2%以下 波动下降 持续下降
负增长
高速增长 减速增长 波动增长 保持增长
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 1961-1971 高于3% 下降至0.7%~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