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内容的概念及其三种取向课程内容选择的准则课程内容的组.

课程内容的概念及其三种取向课程内容选择的准则课程内容的组.

此外,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 要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以要考虑到学生德、智、体诸方面 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一种比较全面、 完整的教育。
二、现代社会课程内容选择主要应遵 循的准则 课程的三个基点是学生、社会和知 识领域,这三个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 的交互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 因素本身及三者之间的关系都在发生 深刻的变化。选择课程内容不仅要考 虑到各个领域的特点及变化,而且要 注意到这种特点及变化的复杂性。
取决于学生的心理建构。取决于学生已 有的认知结构的情感特征对课程内容是 否起着支配作用,知识只能是“学”会 的,而不是“教”会。 把课程内容视为学习经验的缺点是: 加剧了内容选择的难度。因为学生的心 理体验,只有他自己了解,教育者没法 了解学生的心理是如何受特定环境影响 的。这样就导致学校课程总是以学生为 主导
泰勒论述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时,关注学生 方面的因素,认为学生应该是学习的积极参 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收者。这种基于其学 习经验的取向,不免有偏颇之处。
麦克尼尔在《课程导论》一书中也提出了课 程内容的选择准则,他称之为“选择学习活动 的准则”,包括哲学准则-价值观,心理学准 则-是否能引起最佳的学习,教育技术准则-如 何顺利达到目标,政治性准则-体现平等、尊 重所有人,实践性准则-经济、有效等五种。 这些准则范围更广,涉及课程内容选择、组织 及实施等各个方面。
第一节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的概念 施良方在《课程理论》将课程内容 定义为: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 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 它们的方式。 靳玉乐在其《现代课程论》中指出: 课程内容是作为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一 系列比较规范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组 成的用以构成学校课程的文化知识体系,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主体部分。
缺点: ⑴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往往注 重学生外显的活动,而无法看到 学生是如何同化课程内容的,无 法看到学生的经验是如何发生的。 ⑵由于对系统学科知识的鄙视, 造成了仅关注外显的活动,就不 会深层次的研究学习,活动容易 流于形式,从而导致教学质量的 下降。
(三)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在泰勒看来,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而学习经验是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 相互作用。他认为,学习是通过学 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 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 是教师呈现了些什么内容或要求做 些什么。由此他推断出:“教育的 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 向学生展示的各种事物。”
受学生的支配。而且实践也证明,过于强调 以学习者为中心,于教育质量提高无太大益 处。
第二节课程内容选择的准则 现在,人类社会累积起来的知识和 经验浩如烟海,而且当代社会知识增长 速度飞快。但是,学生所要掌握的学科 门类以及各门学科的内容又都是有限的, 要指望学生吸收社会所需要的全部信息 已不再可能。所以课程内容必须经过严 格的、精心的选择。
(二)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他将课程内 容看作是学习活动,认为“课程的最 大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学科 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而 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博比特、 查特斯(W. W. Charters)和塔巴(H. Taba)等人,认为课程应该对当代社 会的需要作出反应。
其代表夸美纽斯。夸美纽斯从其“把 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论 出发,提出百科全书式课程的观点。 这种把重点放在教材上的课程内容优 点: ⑴考虑到各门学科知识的逻辑性、系 统性。 ⑵在教材取向下,教师与学生有明确 教育学的内容,容易把握和评价,从 而使课程教学工作有据可依。
这种取向在教学实践中最盛行。 缺点: ⑴对学科系统性的强调以导致对 新知识的排斥和对学生要求的忽 视。⑵把课程内容定义为教材, 就会顺理成章的把课程内容看作 是事先规定好了的东西。这意味 着学科专家最清楚教师应该教些 什么、学生应该学些什么。
施良方教授在《课程理论》中以综合“教 材”、“学习活动”、“学习经验”三种取 向的课程内容观为基础,提出了选择课程内 容的三项准则: (一)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 中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使学生有效 地掌握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并充分发展 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 需要。
因此,所选择的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使 学生成为社会中一名合格公民所必备 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要包 括学生以后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技能和 能 力 。
⑴强调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也是要学生接触
一些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同时,把学习的重 点放在让学生较牢固地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 ⑵对基础的理解不要过于狭窄。强调个人的 经验,不要以为“以前对我老师有用的,后 来对我有用的知识,就是现在对学生有用的 知识”。一些长期作为课程内容的东西,并 不是有意选择的结果,而是盲目的产物。
从对课程内容的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课 程目标对课程的内容具有方向指导作用。 也就是说课程目标一旦有了明确的表述, 就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 织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向。而课程内容 是课程目标的最直接的体现,是实现课 程目标的手段,直接指向“应该教什么” 的问题。
二、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之间的 区别 在课程研究中,课程内容、教材内容、 教学内容隶属不同的研究层面,分别有各自 的研究范围和内容。但传统上人们比较关注 教材这一具体的课程材料,误以为教材内容 就是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教师理念上的混 乱导致实践上的盲目,这是教师“教教材” 这一现象的根源所在。为了改变目前这种混 乱的现象,我们就要明了课程内容、教材内 容、教学内容之间的区别:
一、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反映了不同的价值 观念体系,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 (一)泰勒着重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这个角度 来思考“学习经验的选择准则”根据这一观 点,他提出了选择学习经验的10条原则: 1. 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目标所 蕴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蕴 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
( 三)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 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 课程内容是为特定教育阶段的学 生而选择的。课程内容最终是要为 学生掌握的。这样就要求选择课程 内容时要注意学生的兴趣、需要和 能力,并尽可能与学生的心理特点 相适应。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和 能力选择的课程内容。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 识,有助于学生对学校学习形成良 好的态度。使学生不仅好学而且乐 学。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几点: 1.体现目标与超越目标:课程内容 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所以课程内 容的选择要以课程目标为导向,要 体现课程目标,同时又要超越课程 目标。因为课程目标是要求所有学 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学生潜能 的充分发展还要依靠另外的丰富的 内容,而且课程目标的制定总是以
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的,这种价 值判断受当时条件的影响,会有一 定局限性。 2.学科知识与经验知识的
课程内容一般指特定课程中学生需要学 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 方法、态度及价值观念等。课程内容往 往以课程标准的形式规定下来,具有法 定的地位,因而是相对稳定、不能轻易 改变的。课程内容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 经过某一阶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 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领域。课程标准解决的是“教什么” 的问题,而“如何教”的问题则是教材 层面和教学层面。“如何教”不仅包括 “用什么素材教”,也包括“用什么方 去教” 教材内容实际上说的就是“用什么教” 的问题,它包括一切有效的传递、体现 课程内容和承载课程价值的文字与非文 字材料。教材内容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中 介。
(二)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
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不利于 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 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员,毕业以后大多数 要直接进入社会就业。所以,课程内容 应考虑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掌 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
⑴当我们考虑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之 间相互关联时,不仅要注意与现实社 会的相关,而且还要注意与未来社会 的相关。 ⑵课程内容贴近社会并不意味着“学 了就能在社会上派用场”这是一种很 浮浅的功利主义的倾向。 ⑶对贴近社会生活理解不要过于狭窄。
学习经验取向的优点是: ⑴强调学生是一个主动参与者,认为学 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的质和量决 定于学生而不是课程。 ⑵强调学生与外部环境的互相作用。教 师的职责是要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 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 义的经验。把课程内容视为学生的学习 经验,是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他们认 为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区别:
⑴课程内容规定的是学科某一阶段共 同的统一的标准或要求;教学内容则 是教师应对具体教学情景的,因而是 具体的、个别的,并能体现差异。
⑵课程内容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不能作 为学生直接掌握的对象,教学内容是具 体、生动并动态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 直接操作的对象。 ⑶课程内容以书面的文字材料进行表述; 教学内容则是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字 和非文字手段进行表征,不仅包括形式 各异的素材内容,也包括一些活动、方 法、观念、实践操作等

3.使学生具有积极投入的动机; 4.使学生看到自己以往反应方式得不当指出, 以便激励他去尝试新的反应方式; 5.学生在尝试学习新的行为时,应该得到某 种指导; 6.学生应该有从事这种活动的足够的和适当 的材料; 7.学生应该有时间学习和实践这种行为,直 到成为他全部技能中的一部分为止;
8.学生应该有机会循序渐进地从事大量实践活动, 而不只是简单重复; 9.要为每个学生制定超出他原有水平但又能达到的 标准; 10.使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也能继续学习,即 要让学生掌握判断自己成绩的手段,从而能够知道 自己做得如何。
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 社会需要,把它们转化成课程目 标,再进一步把这些目标转化成 学生的学习活动。逐渐的成了著 名的活动分析法,活动分析法被 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科学的课程 编制技术。
这种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的取 向优点是:主张学生通过参与 活动习得知识,要求课程与社 会活动密切联系,这样学习才 有意义,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是一种探究式的发现式的教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