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01期(总第192期)世纪桥Shi J i Q iao No .01,2010(General No .192)
城乡一体化构建的意义和措施探析
张琳琳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摘要:本文介绍了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四个方面阐述了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的意义;并提出了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机制,实施城乡合理规划、改革城乡管理体制和制度,为城乡一体化提供政策支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等措施作为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路径,更好更快的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构建;措施
收稿日期:2009-12-07
作者简介:张琳琳(1982-),女,山东济宁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
一、“城乡一体化”释义
城乡一体化思想由来已久,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城乡一体化即:“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人们对其理解各有不同,但是,广义上讲,城乡一体化就是在生产力、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城市与乡村之间,逐渐打破壁垒,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二者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渐改变城乡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
城乡一体化从本质上要求“四个实现一兼顾”,即:实现城乡政治管理体制的协调统一;实现城乡经济的科学合理布局,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实现城乡人口的均衡分布;实现城乡文化的均衡发展;同时兼顾城乡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是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涵盖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出发点在于城、乡两方面都发展,并非只强调乡村向城市靠拢,或是城市向乡村靠拢。
”
[1](P .13-23)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
内容应该包括:城乡规划布局的一体化,产业分工的一体化,服务功能的一体化,就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一体化等。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更加深入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当前“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解决“三个最需要”问题,也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第二,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政策的偏向,使城市和乡村发展产生差异,使贫富悬殊差距扩大,在历史条件的制约下,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消除,导致工农关系不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只有统筹城乡改革,推行城乡一体化,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同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最终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第三,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就业体系,能较好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也可以改善农村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与收入。
“此外,推进城乡一体化,一方面可统筹安排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投入,使较多资金投向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也使城乡居民的教育、医疗保健和文化生活等方面条件更加平等。
”[2]
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减少了不稳定因素,维护和实现了
・
78・
社会公平正义,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和谐相处的新局面。
第四,有利于实现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焦点在农民,我国农业和农村的指标水平较低,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
推进城乡一体化可使城乡之间各生产要素充分流动,产业发展合理布局,乡镇企业产业升级,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一方面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了农业效益;另一方面,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为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和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实现富民强国奔小康的战略目标”。
三、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措施
第一,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机制,实施城乡合理规划。
规划是一项工作的总纲,空间布局的一体化更需要规划先行,要从更高的层面、更宽的视野来考虑城市的布局、生产力的分布、要素的搭配,达到资源的优化利用。
一要科学规划,根据区位优势、自然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城镇发展的定位和方向,形成设施齐全、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的城镇体系。
二要坚持建设标准化,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树立精品意识,严把施工资质关、材料质量关、竣工验收关,确保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
三要坚持管理规范化,完善城镇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加快社区建设,整治脏乱差现象,切实做到管理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环境优美化。
四要坚持运作市场化,树立经营理念,搞活城镇资源,把存量资源推向市场,实行资本运营,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发展之路。
第二,改革城乡管理体制和制度,为城乡一体化提供政策支持。
“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等,从制度上消除二元结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保障。
”[3]一是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户籍被人为的赋予更多的职能,跟劳动人事关系、社会福利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等紧密相连,因此,户籍制度是其它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
”[4]改革要修订或废除原有将户籍区分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办法,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在各项待遇上的差别。
二是进一步改革土地制度。
“应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长期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农民对其所分得土地的使用权进行转包、租赁、有偿转让或作为资本入股。
”[4]这样有利于推进农村土地使用的集约化,使农村经济得到更好发展。
三是进一步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要建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立以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个人储蓄积累式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社会医疗保险体系,逐步实行以个人出资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适当投入的城镇及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社会救济福利体系,逐步按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对民政救济对象实行基本生活保障。
第三,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产业的集聚和城乡经济的融合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
要顺应城乡经济不断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趋势,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是转移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助推器”,是城镇辐射农村的“链接点”。
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建设城镇、提升村庄、城乡互融、协调发展,最终消灭城乡差别。
二要“支持农业产业化及其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业、带动农民的作用。
”[5]农业产业化,不仅是农业直接生产的产业化,而且要在延长和发展农业加工链条上实现产业化,在连接第二、三产业上实现产业化,在链接市场上实现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三要实施新型工业化,当前经济发展形态正逐步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这是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机遇,更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动力。
新型工业化通过自身的产业扩张张力,辐射、连接、裂变以及吸纳一产和三产,带动一产和三产的发展,并且通过自身的社会化集成系统机制,在城乡之间架起区域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第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
要按照优化生产力和人口布局的要求,加强对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建设,以支持单纯的农业生产为主,向为农服务体系、农业保障体系、市场化、组织化、标准化建设上转移,逐步转变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择优扶持的原则,重点在良种工程、科技推广、农机装备、疫病防治、生态建设、新能源、农田水利、市场建设、产业化扶持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参考文献:
[1]王良仟.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
人民出版社,2005.
[2]孙大飞,杨绍安.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取向[J].城
乡一体化,2006,(10).
[3]杨荣南.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几个问题[J].城市规划,
1997,(5).
[4]朱启臻,刘璐,韩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分
析—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1).
[5]韩长赋.新农村建设与农业产业化[J].农村经营管理,
2006,(4).
[责任编辑:王建武]
・
8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