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结构设计分析
摘要:基础设计是智能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建筑整体结构安全、可靠的关键因素。
当前,建筑高度在不断增高,上部荷载较大,增加了基础工程承载力,加上地基工程属于地下隐蔽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较多,一旦发生事故,将
1
理的地基基础结构设计对智能建筑整体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把握设计要点,科学合理进行设计。
2智能建筑地基结构设计要点分析
2.1桩基深度设计。
在桩基础深度设计过程中,其持力层要选择坚硬的岩石,当桩端部插入到持力层中,要以桩基直径为标准严格控制其深度。
如果持力层是风
化软质岩或砂土,其插入深度要大于1.5倍桩直径;如果持力层是强风化硬质岩和碎石土,其插入深度要大于1倍桩直径,同时要插入深度要大于0.5m;如果持力层是未风化的硬质岩或灰岩时,可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缩小插入深度,但也要控制在0.2m以上;如果持力层是粘性土,其插入深度要大于2倍桩直径[1]。
2.2桩基础设计。
智能建筑工程地基结构设计中,如果为不满足承载力要求和
级,当基础施工完成后,应将后浇带梁板支撑好,待后浇带浇筑完成后,且混凝土强度等级达到拆模要求后,方可拆除。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后浇带的设置能够有效解决混凝土施工期间出现因收缩造成的裂缝问题,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受温度因素的影响,结构应力集中效果较低,混凝土出现收缩现象,严重时造成裂缝。
为了避免裂缝产生,在后浇带部位要断开浇筑混凝土。
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是不允
许设置后浇带的,这时需要在结构设计时,明确后浇带断面形式,如果地下水位较高,可在基础后浇带的下方设置一层防水板。
3智能建筑结构设计中地基基础类型的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
3.1智能建筑地基基础类型的影响因素。
3.1.1建筑材料性质的影响。
由于建筑材料受热膨胀系数的影响较大,在智能建筑地基设计中,要将温度考虑在内。
建
定性较好,建筑的上部结构也不会产生次应力。
但是,大部分建筑地基土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且很难通过人工方式对其进行加固处理,必然影响基础弯曲所需要力的分布情况。
虽然土壤的摩擦力会受到限制而保持在抗剪强度内,但是在土壤摩擦力系数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土壤内部水的密度。
3.2智能建筑结构设计中地基基础设计注意事项。
3.2.1建筑物地基基础结构类型设计。
当建筑物为砌体结构时,要优先采用刚性条形基础,例如混凝土条形基础、灰土条形基础、毛石混凝土条形基础等,当基础宽度大于2.5m时,可以采用柔性基础;框架结构建筑,在上部荷载较大、没有地下储物空间、地基稳定性较差的情况下,需要采用十字交叉梁条形基础,以减少不均匀沉降现象发生,增强整体稳定性;而框架结构,没有地下储物空间、地基稳
时,避免地下水影响地基基础稳定性。
4结束语
总之,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地基基础设计对整个建筑物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影响建筑物整体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地基基础结构设计中,把握设计要点,合理设计桩基埋深和后浇带设计,同时,综合考虑地基土变化
情况、地基基础的材料和类型,从而保证智能建筑物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安禹霏.分析建筑工程中的地基结构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7(15):78~79.
[2]范登辉.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基础设计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