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桂花》上课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①对比手法:今昔对比;他人与“我” 对比手法: 今昔对比; 他人与“ 作对比,乐与悲作对比。在对比中含 作对比, 乐与悲作对比。 有反衬,更显落寞与伤感。 有反衬,更显落寞与伤感。 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词的上片, ②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词的上片, 写的都是乐景, 写的都是乐景,但作者所要表达的却 都是哀伤的情感。 都是哀伤的情感。 王夫之《姜斋诗话》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 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永遇乐》 落日熔金, 3.《 永遇乐 》 开篇 “ 落日熔金 , 暮云合璧” 暮云合璧 ” 两句描写的是一幅夕 阳娇艳, 晚云瑰丽, 阳娇艳 , 晚云瑰丽 , “ 夕阳无限 的图景, 好 ” 的图景 , 而全词表现的却是 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夫死之后的无 限伤感, 限伤感 , 开篇这两句是否与全词 的意境不一致,为什么? 的意境不一致,为什么?
李清照(1084--李清照(1084--1155东济南人。 居士,山东济南人。 李清照生活在书 香世家, 香世家,其父李 格非是苏轼的学 生,其夫赵明诚 是著名的金石收 藏家。 藏家。
早期的词:韵调优美, 早期的词:韵调优美, 内容只限于闺情相思、 内容只限于闺情相思、 自然风光之类。 自然风光之类。如《如 梦令》二首, 梦令》二首, 《一剪 醉花阴》 梅》、《醉花阴》 南渡之后:深厚的故土之 南渡之后: 思,凄苦的身世之感。 凄苦的身世之感。 如《声声慢》 声声慢》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李清照24 岁时, 24岁时 李清照 24 岁时 , 其夫赵明诚奔父 加上当时的党争的连累, 丧 , 加上当时的党争的连累 , 曾 屏居乡里多年, 屏居乡里多年 , 从作品的内容格 调看,推测或许作于这一时期 作于这一时期。 调看,推测或许作于这一时期。
桂花》 《鹧鸪天·桂花》:咏物词 鹧鸪天 桂花
菩 萨 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思考: 思考: 这首词应属作者哪个时期的作品? 这首词应属作者哪个时期的作品? 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 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 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 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 岂无风雨? 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 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 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 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特点: 特点: 一般咏物词: 一般咏物词: 以咏物抒情为主, 绝少议论。 以咏物抒情为主, 绝少议论。 鹧鸪天·桂花 桂花》 《鹧鸪天 桂花》: 一反传统, 议论入词 入词, 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
这首《 鹧鸪天》 1 . 这首 《 鹧鸪天 》 是一首咏桂 有人评价它说“ 风格独特, 词 , 有人评价它说 “ 风格独特 , 颇得宋诗之风, 即以议论入词, 颇得宋诗之风 , 即以议论入词 , 托物抒怀” 托物抒怀” 请你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你的理 解。
主旨: 主旨: 通过赞扬桂花的色淡香浓、品 通过赞扬桂花的色淡香浓、 色淡香浓 格高洁, 格高洁,表现自己独特高尚的 人格理想。 人格理想。 词中的桂花形象, 词中的桂花形象,就是作者自 我理想人格的艺术再现。 我理想人格的艺术再现。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鹧鸪天•桂花 桂花》 1.背诵默写《鹧鸪天 桂花》。 比较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 桂花》 2.比较李清照的《鹧鸪天 桂花》 与谢懋的《霜天晓角·桂花 桂花》 与谢懋的《霜天晓角 桂花》在写法 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此词写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此词写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是作者 晚年流寓中的作品。 晚年流寓中的作品。 此词上片写喜,下片写悲, 此词上片写喜,下片写悲,悲由喜 以喜衬悲, 反衬出国破家亡 起,以喜衬悲,更反衬出国破家亡 之痛彻心脾。 之痛彻心脾。
上片: 上片:写今年元宵的情景 下片:着重回忆“中州盛日”的 下片:着重回忆“中州盛日” 元宵情景。 元宵情景。 这是一首描写元宵灯节的词。 这是一首描写元宵灯节的词。 描写元宵灯节的词 主旨:抒发深沉的盛衰之慨 盛衰之慨和 主旨:抒发深沉的盛衰之慨和身 世之悲。 世之悲。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1.写作背景简介 1.写作背景简介 此词应是靖康之变以后, 词人 此词应是靖康之变以后 , 流落江南所写。 流落江南所写。 请翻译全词,理解上下片各写了 请翻译全词, 什么内容。 什么内容。思考这首词主要运用 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两首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两首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霜天晓角·桂花 霜天晓角 桂花 谢懋 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 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占断花中 声誉,香与韵、两清洁。 声誉,香与韵、两清洁。 胜绝,君听说。是他来处别。 胜绝,君听说。是他来处别。试看 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月。 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月。 提示:两首词均以议论入词 以议论入词, 提示:两首词均以议论入词,借物 寓怀。 寓怀。
《鹧鸪天·桂花》 桂花》 鹧鸪天 桂花 永遇乐》 《永遇乐》
《鹧鸪天·桂花》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只香留。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轻 一作深)红色, 浅碧轻( 何须浅碧轻(一作深)红色, 自 是花中第一流。 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 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 见收。 见收。
: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
第一层议论:与群花作比,突出了色淡 第一层议论:与群花作比, 香浓、品格高洁的桂花,断定她是“ 香浓、品格高洁的桂花,断定她是“花 中第一流” 中第一流”。 第二层议论: 拟人手法以 手法以“ ”“菊 第二层议论:用拟人手法以“梅”“菊” 侧面烘托,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 侧面烘托,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 第三层议论:抱怨屈原不赞桂花 不赞桂花。 第三层议论:抱怨屈原不赞桂花。 经过层层的议论,突出桂花外貌不扬 外貌不扬而 经过层层的议论 , 突出桂花 外貌不扬而 内秀丰富, 情疏迹远” 品格高洁的 内秀丰富 , “ 情疏迹远 ” 而 品格高洁的 形象特征。 形象特征。
铺翠冠儿, 1.“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 , 簇带争济楚 ” 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动作描写, 请你简要分析句中“ 是 动作描写 , 请你简要分析句中 “ 争 ” 字的表达效果。 字的表达效果。 提示: 写的是词人追忆当年元宵节时, 提示 : 写的是词人追忆当年元宵节时 , 心情欢快, 精心打扮的情形, 一个“ 心情欢快 , 精心打扮的情形 , 一个 “ 争 ” 写出了当时女宾满座, 莺歌燕舞, 写出了当时女宾满座 , 莺歌燕舞 , 搔首 弄姿,互相比美的热闹欢快场面。 热闹欢快场面 弄姿,互相比美的热闹欢快场面。 2.“如今憔悴,风鬟霜鬓, 2.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 如今憔悴 心理描写, 去”是心理描写,请你说说这些句子表现 了怎样的情感? 了怎样的情感? 提示:对现实浓浓的感伤 浓浓的感伤和对未来命运 提示:对现实浓浓的感伤和对未来命运 深深的忧虑。 深深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