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重庆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重庆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重庆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许骏易德琴尹晓水崔敏宋智【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重庆小城镇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现状与问题,总结出当前重庆小城镇在扁平化行政架构和大山区自然本底条件影响下规模特征、产业特征以及县镇关系特征,从而针对性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重庆小城镇应实行县镇捆绑发展、重点扶持分类管控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小城镇;发展策略;重庆重庆幅员面积8.3万平方公里,是直辖市体制,中等省架构,由于地处我国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秦巴山区三大地形单元交界处,有西部方山丘陵区、东南卡斯特山区和东部平行岭谷区、秦巴山区几大地理单元,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城镇空间组织模式也复杂多样。

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直辖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区域差距大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仍处在欠发达阶段,属于欠发达地区。

2007年重庆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乡统筹”作为国家使命,如何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形成城乡优势互补、利益整合、共存共荣、良性互动的局面,是重庆目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小城镇“连接城乡”“量大面广”,是城乡要素交换、资源流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享的关键环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重庆市小城镇发展现状重庆幅员辽阔,是全国唯一省域构架的直辖市,地形条件复杂,区域发展差异较大。

2012年重庆全市实现GDP11459.00亿元,其中主城区4955.8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位居全国第二位,西部第一位,其中以重庆主城区为核心的一小时经济圈8864.78亿元,渝东北1960.96亿元,渝东南633.26亿元,主城区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主要载体,GDP总量占全市的约43%。

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一直以来我市对小城镇的关注不够,缺乏完整的统计数据。

自2007年获批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试验改革区”以来,我市逐步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对小城镇关注日益增强,2011年重庆市规划局成立乡村处,逐步建立完善了《重庆市规划局镇街乡规划基本信息调查信息库》,并采集了2010年底我市587个小城镇人口、用地、经济、公共设施等方面的数据。

2010年底我市共587个镇,主城区73个镇,其中位于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50个,之外23个;远郊区县共514个镇,其中位于区县城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37个,之外477个。

由于主城区的镇和城区发展紧密相连,发展动力、方向都与城区相似,与独立发展的镇有很大差异,因此本研究以远郊区县城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的477个独立镇为重点,以2010年底重庆市规划局镇街乡规划基本信息调查信息库采集数据为准。

477个镇的镇区常住人口约289万,建成区面积约195平方千米,地区生产总值为2178亿元(平均4.7亿元/镇),约占全市的28%(表1)。

表 1 重庆市小城镇研究范围一览表2.当前重庆小城镇发展主要特征分析2.1规模特征2.1.1人口现状:约20%的镇吸纳了约50%的小城镇人口在远郊区县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的477个镇中,镇区常住人口超过1万人的镇有80个,占总个数的17%,占总人口的46%;镇区常住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397个镇,占总个数的83%,占总人口的54%(表 2)。

表 2 远郊区县小城镇镇区人口分层统计表2.1.2用地现状:约20%的镇消耗了约50%的小城镇用地477个镇中,建成区面积50公顷以上的镇107个,占总个数的22%,占总面积的58%。

建成区面积50公顷以下的370个,占总个数的78%,占总面积的42%(表 3)。

表 3 远郊区县小城镇镇区建成区面积分层统计表2.1.3经济现状:约20%的镇贡献了50%的小城镇地区生产总值477个镇中,地区生产总值高于6.5亿的95个,占总个数的20%,占总产值的53%;低于6.5亿的382个,占总个数的80%,占总产值的47%(表 4)。

表 4 远郊区县小城镇地区生产总值分层统计表2.1.4小结:重庆小城镇处于分层发展阶段,20%为分层界限综上所述,重庆小城镇现状主要特征是处于分层发展阶段,现状约20%的镇地区常住人口大于1万人,他们吸纳了小城镇总人口的约50%;现状约20%的镇现状建成区面积在50公顷以上,他们消耗了小城镇总用地的约50%;现状约20%的镇地区生产总值在6.5亿元以上,他们贡献了小城镇地区生产总值的约50%。

可见当前小城镇分层界限为20%,具体表现为镇区常住人口1万人以上、或建成区面积50公顷以上、或地区生产总值高于6.5亿以上。

满足这三项指标中其中一项即可认是当前小城镇先进水平的代表。

2.2职能特征176个小城镇主要分布于市域长江沿线,一小时圈主要交通干道沿线,垫江平原,渝东南酉阳—秀山用地条件较好的地区。

渝东北秦巴山区、渝东南武陵山区鲜有分布。

呈现出受水、土配合条件和交通条件影响较大的特征(图1)。

图1 176个大镇空间分布图其中一圈86个,约占一半(49%),主要分布在出省通道沿线;渝东北翼72个,占总数41%,主要分布在万开云,长江沿线和垫江平原,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少有分布;渝东南翼18个,占总数10%,主要分布在酉阳—秀山用地条件好的地区,其他范围少有分布(图2)。

就这部分小城镇的产业空间分布而言,1小时圈西北潼南、荣昌等区县以及长江沿线垫江平原区域由于区县域内传统一产发展较好,是重庆主要的粮食以及经济作物产区,是农业中心地型大镇;1小时圈的渝西、南部和东部主要是工业型大镇,由于1小时圈区县城的区位、交通和政策优势,是承接主城产业外溢的第一梯队,在当前阶段,区县城极化作用强,但随着区县工业的发展,部分产业外溢,一些条件较好的镇成为区县城产业链的延伸区,因此,呈现出县镇工业联动发展的特征;渝东北大镇主导产业较为均衡,各类型都有;渝东南主要是具有突出风景、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的镇以及历史文化名镇。

图2 176个大镇空间分布图小结:结合目前重庆的发展阶段,整体仍处于欠发达地区,欠发达阶段。

区县城应该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但由于重庆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区域差异大,小城镇的发展也不容忽视,应结合现有的发展阶段,重点研究县域范围内的县镇关系,以及县域内城镇空间的组织模式,对当前小城镇先进水平的代表(镇区常住人口1万人以上、或建成区面积50公顷以上、或地区生产总值高于6.5亿以上,三项指标中至少有一项达到的镇共有176个)重点扶持,力争做大做强。

对于一般乡镇,则应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加快发展各类服务产业和支农产业,以便更好地服务本地居民和广大农村地区。

2.3县镇关系特征2.3.1市域城镇体系特点“一圈两翼”的区域空间结构,即以主城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核心地带为渝东北翼,以黔江为中心的乌江流域和武陵山区为渝东南翼。

分别发挥三大区域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争创特色,实现错位发展:渝东南和渝东北两翼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和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依托一小时经济圈带动渝东南和渝东北两翼地区发展,逐步缩小市域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形成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整体推进格局。

(图3)一小时经济圈包括主城区及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长寿、綦江、大足、潼南、荣昌、铜梁、璧山、南川、万盛、双桥等23个区县,面积2.87万平方千米。

依托长江水系和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形成网络型、开放式的区域空间结构和城镇布局体系。

东北部地区包括万州、开县、垫江、丰都、忠县、云阳、奉节、梁平、巫山、巫溪、城口等11个区县,面积3.39万平方千米。

依托长江以及渝万客运专线、沪蓉高速公路等构成的东北线城镇发展轴,形成以万州为核心,以开县、奉节为主要节点,其它城市和建制镇为基础的带状城镇发展区。

东南部地区包括黔江、秀山、酉阳、石柱、彭水、武隆等6个区县(自治县),面积1.98万平方千米。

依托乌江和渝湘高速公路、渝怀铁路、渝长客专、毕(毕节)黔(黔江)铁路等构成的东南线发展轴,形成以黔江为核心,以秀山为主要节点,其他城市和建制镇为基础的点轴状城镇发展区。

图3 176个大镇空间分布图2.3.2县域常住人口比重特征由于重庆市地形条件复杂,区域差异大,人口在区县域范围内的分布也呈现出与地形条件及职能特点相统一的特征。

通过对县域内区县城与小城镇常住人口比重的研究,发现2010年底,城镇人口50%以上居住在小城镇的区县有7个,占总数的24%(图4);其中渝东北有4个,垫江、梁平、云阳、开县;渝东南翼有两个,石柱、酉阳;一小时圈1个,铜梁。

这图4 小城镇常住人口占本区县比重示意图几个区县或者是地形条件特殊,区县城与小城镇在县域内分处不同的地理单元,拥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交通特点;或者是区县域经济以农业为主,区县城与小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大,小城镇是传统农业大镇。

2.3.3 县镇关系空间分布特征从小城镇常住人口占本区县比重的空间示意图(图5),可以看出,小城镇在与区县城人口的比重与地形条件及区县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呈现高度的吻合性(图6),地形条件较差的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区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小城镇在县域范围内人口比重较高,而一小时圈及长江经济带上地形条件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县,小城镇在县域范围内人口比重较低。

图5 小城镇常住人口占本区县比重示意图图6 重庆市域三维地貌图2.4 小结由于长期以来对小城镇的关注程度有限,重庆市域内小城镇的发展基本上遵循内生式的发展路径,地形条件、由地形条件决定的县域资源分布特点以及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重庆县域范围内人口分布的多样性。

由于1小时圈区大部分位于方山丘陵区,用地条件较好,县城位于的区位、交通和政策优势,是承接主城产业外溢的第一梯队;长江经济带水土资源配合条件好,区县城经济发展水平高,规模大。

因此,在当前阶段,区县城极化作用强,区县城规模迅速扩大,区县首位度较高,因此人口聚集程度较高。

渝东北翼处于川东平行岭谷区,地形条件复杂,区县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加上三峡工程影响,城区适宜发展用地非常有限,客观上限制了城区规模;在部分交通、用地、资源条件好的镇,分担了县城的服务功能,与区县城互补发展。

如云阳江口镇,巫溪文峰镇等。

渝东南翼为喀斯特地形的山区,区县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但由于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交界的盆周山地,自然资源丰富,承载了奉节以东的三峡核心景区、武隆大仙女世界自然遗产区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文化生态资源区。

部分镇风景旅游资源突出(如石柱黄水镇),且与区县城分属不同的地理单元有山脉的阻隔,在主城休闲度假需求带动下发展较快,形成与区县城并列发展局势。

3.重庆小城镇发展策略3.1县镇捆绑发展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建设对山坡地土地的需求也必将进一步加大,山地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也不断加大,人-地关系矛盾更为突出,因此科学组织山地城市空间结构、协调好山地人地关系是山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