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1----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1.第一章内容概述1)翻译的重要性(对翻译和翻译家的种种比喻):普希金------“人类精神的传递者。
”歌德------“世界上全部交际来往中最重要、最高贵的事业之一。
”理查兹------“整个宇宙中最为复杂的活动之一”人类自有语言交流以来,翻译活动也就一直相伴相随。
翻译不仅使得人类各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而且还帮助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文明的更高阶段发展。
2)从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宏观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1)对翻译或者翻译者总体或宏观的比喻;歌德------翻译家应是“忙碌的媒人”钱钟书------将翻译比作“做媒”《翻译、历史与文化》------把翻译比作婚姻翻译者还被比喻成“像一位雕塑家,用雕塑再现油画作品的形象”,也是“珍宝的发现者”或是“掘金者”。
在西方,翻译家数百年来也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把一个酒瓶里的酒倒到另一个酒瓶里去”,翻译并不是简简单单“倒酒”的机械动作,而是一个需要翻译者在艺术上有所倾注的复杂微妙的过程。
(2)从对翻译操作过程的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①把翻译比作渡河——船是要翻译的文本,领航者是翻译者,渡河的行程便是翻译的过程,河的两岸分别就是原语与译入语的文化。
②美国翻译家Margaret Sayers Peden把原作想象成一块方方正正的冰,翻译的过程就是这块冰的熔化过程。
这个比喻借用了自然科学对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描述,十分生动,也颇富揭示性。
③对翻译,另一种最新的、更具揭示性的比喻是“没有舞台的演出”。
④巴西翻译家——“食人者”对翻译者或者翻译的种种比喻尽管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它们基本上都是正面的,都包含对翻译者工作的褒扬,是确实还有少数比喻表达了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否定或批评;如“翻译即背叛者等”。
2)翻译的本质翻译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工具,在国与国之间、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翻译不仅仅是文本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过渡,也是文本之间、文化之间的一种协商过程,是以翻译者为中间人进行交流和斡旋的过程;翻译不仅仅是一门涉及语符转换、意义传递的技巧或技艺,更是一项极富创造性、挑战性的活动,是“一种艺术,一种需要译者像画家、表演家”那样具有高超创作才能的艺术。
2.个人批判性思维(根据理论来分析例子)个人拓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机会逐渐增多,作为不同的语言之间的桥梁,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翻译的过程中,译员由于缺乏跨文化意识,忽视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因而不能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由此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或者说是因为误译而造成悲剧的发生。
王佐良先生说,“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
因此口译者应通晓交际双方国家的文化渊源。
如当外方对中方为他所做的一切表示感谢时,中方习惯回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若照直译来,中方的好意就会被误解为“你是出于工作而并非愿意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口译者如果懂得异国文化习俗,理解语言功能及得体的语言表达,用“It is my pleasure”等表达,就可以使双方交流深入。
如还有一例。
如另一例,就“I love you”这个表达来说。
在英文里简直什么人之间都能说,大庭广众也无所谓。
中文的“我爱你”却远远不是这样,似乎只有热恋中的情侣之间才会背着别人说这三个字,要不就是在影视舞台上。
还有一例则是美国前总统卡特卸任后从事社会公益活动的情形,其中他同一位居民协会女主席讨论工作的事,其中他说了一句“I love you.I amproud of yo u.”这里的“我爱你”对于不了解西方文化的中国读者来说,就有可能造成不解或误解,不如略加变通,译作“我敬重你”或“你真了不起”等等作用相同的表示恭维的客气话。
同样,英语里Thank you的使用频率也比中文里的“谢谢你”高得多,如果每次都按字面照搬,也许会给中文读者造成异样的感觉。
3.解决方案和结论+启示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一个口译者来说十分重要,以下是口译者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系和文化对于译者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1)口译与跨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就是不同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在口语工作中用自身的文化和语言来阐述对方的文化和语言。
如果口译人员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就会在口一过程中频繁出现引用的错误,从而导致沟通不当,甚至还会发生误会。
但如果口译人员具备了跨文化意识,就可以很好的辨别各个国家的文化差异,口译出来的语言也更好地被人理解和接受。
2)语用失误的文化因素。
(1)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民族会使用不同的文字符号。
(2)事物的认知角度不同。
不同的地区和我在各个方面有共同之处,但不同的文化仍然存在本质上的不同。
(3)文化色彩词语的表达差异。
例如描述人类精神很好充满活力,可以说生龙活虎,但如果直译是像龙一样生动活跃的师傅表达了相反的效果。
因为在西方文化中,龙是等待在地狱之门飞喷火的怪物,邪恶和暴政的象征。
农在中英文只是试衣,相比之下西方提到龙可以让对方感到不舒服,所以习语翻译应采取积极的和语言语句能量目标语言有相同的效果的解释。
(4)文明礼仪用语使用不同。
比如说在中国,儒家道德体系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是人表现出极大的谦卑在人际沟通的过程中西方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话语非常直率和诚实,所以口译人员在口译过程中还要注重各个国家的礼仪理解,在开展工作之前先要对对方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注意文明用语尽量避免英语用失误而导致误会影响国家之间的关系(5)东西方价值观念差异。
比如说在我国更加倾向于集体主义团队合作,而其他的西方国家则更加倾向个人主义,所以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看到陌生的名字如叔叔阿姨而言是指中国人民的热情。
3)口译中应对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策略。
(1)提高口译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语用能力。
加强口译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口译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口译人员对各种文化语法和语义的理解。
(2)因为笔译技巧,。
选择替代词汇或者巧妙运用音译。
在翻译中面对困难的目标,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是口译,可以完全突破语言规则。
(3)在口译中对习语成语诗词典故的处理。
在口译过程中要善于转换语言,用不同的词语或者语句来形容对方的语言,同时还要体现对方所要表达的核心不能因为过度消失,而是信息接受者忽略了对方所要传递的语言含义。
Chapter2----翻译的原则1.第二章内容概述1)翻译标准与翻译原则翻译标准只翻译活动必须遵循的准绳是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是翻译工作者不断努力一起达到的目标。
翻译原则是特定个体和社会群体那翻译活动的目的和手段,曾总的方向前进和条件上加以规约的一种倾向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为特定社会群体所接受的公理。
2)中外翻译原则的代表性观点(1)中国代表性翻译原则:公元四世纪,东晋名僧道安就主持一场,将樊文佛经译成中文,这种严格的竹子对亦非常重视翻译的重视性;清代乾隆五年魏向乾提出正译1894年马建忠提出善意理论1898年严复提出信达雅即忠实于原著,译笔流畅,文字典雅.1935年,鲁迅在题未定草中提出忠实通顺作为翻译的标准。
1951年傅雷在《高老头》从一本戏中,提出就效果论翻译应当像玲花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1964年,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化境的观点。
1978年范村中提出翻译原则,从信达雅到正确通顺易懂。
1984年,许渊冲在翻译的艺术中提出忠实于原文内容,通讯的译文形式发杨艺文的优势,可以当作文学翻译的标准。
1998年辜正坤认为用于指导翻译实践并判断一桌价值的具体标准,不但有而且不止一个,这些标准就构成了翻译标准的一个多元系统,绝对标准-最高标准-具体标准。
1998年冯志杰等采用了模糊数学中的评判法,根据信息理论提出了翻译的二元基本标准,译文的信息等价性和信息传递性。
2002年与俊提出后现代文化与竞争的标准是1V和知识的客观性二,理解的合理性与解释的普遍有效性三符合原文的定向性。
(2)外国代表性翻译原则:1792年,英国著名学者亚历山大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了翻译的三项基本原则,译作应保全原作的思想,译作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译作应和原作同样流畅。
1965年,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出版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艺术提出篇章等值原则。
另一个著名的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对翻译的定义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雨绮在一入语中用最切进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在线袁宇信息提出了动态对等,后来那那你能把对等解释为功能对等。
1980年,科米萨罗夫提出翻译等值的标准,翻译的语体修辞标准,翻译的言语标准,翻译的使用标准和翻译的约定俗成标准。
20世纪80年代英国当代翻译家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理论联系实际,根据不乐语言功能的划分,把文本分为三大类型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
20世纪90年代书诺德提出功能加忠诚标准,对方有实践,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每一个翻译标准都有其长处和不足之处,正确和积极的态度是博采众长。
3)翻译原则之厘定奈达和谭载喜八分音标准的层次分为八层,内容对等层次;形式对等层次;完全对等层次;部分对等层次;功能对等层次;言语风格层次;译文实用层次。
也有学者对翻译的标准从四个方面进行厘定:以原语和译入语为取向的翻译标准;以作者和读者为取向的翻译标准;以美学为取向的翻译标准;以社会符号学为取向的翻译标准。
笔者以为可以将这些翻译标准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以文本为中心的反应标准,以人为中心的翻译标准,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的翻译标准。
4)口译的标准口译的侧重点几乎都包含了一个信字,即忠于原话的内容与精神,意思表达完整准确,不随意增减,不胡编乱造,随意的语言风格应尽量贴近原话。
学者Kurz认为口译中排在重要性显著,前六位的依次为,与原语的语义一致性,译语的逻辑性,术语的准确性,信息的完整度,表达的流畅性,正确的语法性。
法国释意派理论创始人,塞莱丝科维奇认为口译是一种解释性翻译,唯一宗旨是答应标准是达意、通顺。
中国口译专家李乐然提出口译的标准应该是准乘快及准确,通顺快捷。
学者报告提出了全面准确通畅的口译标准。
方凡尘运用等效原则的原理,提出了六大标准及时,准确,完整,易懂自然流利。
宝川运认为四个聊着可以来评判一元的最终产品质量及口译质量及意思准确条理清楚,选词恰当,表达得体。
2.个人批判性思维(根据理论来分析例子)由于语言的约定俗成了特性,为了达到成功的交际必须在翻译过程中贯彻翻译的规定性。
但由于表达的多样性,翻译的规定性也会根据表达的需要而具有灵活性。
翻译必须是规定性的,首先翻译是一种语言合同,而语言是一种符号句子。
符号有意义,而且是双方交集共同规定的意义才能实现交际。
其次,翻译的规定性是现实生活对翻译提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