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谓语”牵线搭桥━━句式变换之长句变短句一、明确要求:1、长句变短句 2、连贯 3、不改变原意二、思路:把一个长句变换成短句,再短的句子,只要它独立成句,必不可少的成分是“谓语”。
从语法角度可形象地说“谓语”是一个句子的脊梁。
所以,只要我们能先选定一个句子的谓语,然后再分别确定谓语的施事者和受事者,即句子的主语和宾语,这样一个独立完整的句子就组织成功了。
三、操作步骤(七步走)1、抽主干要求是把长句改写为三个短句,由于提供的长句是一个长单句,所以长单句本身就有一个独立的主干成分,提取了它,就已经组织了一个短句。
2、找谓语长句的主干提取之后,就可在原句中挑出除去句子主干信息外的其他信息中能充当句子谓语成分的词语作为你将组织的短句的谓语。
(通常为动词或形容词)3、确定“谓语”数量找出可以充当谓语的词以后,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确定“谓语”的数量,如果所选谓语数量多于题干要求变换的短句的数量,我们就要把信息涵盖量多的谓语留下,直到满足题干短句数量的要求为止;如果题干没有具体的短句数量的要求,要根据长句所给信息的多少把握好尺度,保持变换后的句子语意清楚,也不能把句子变的太零散,通常以三至四句为宜。
4、组织句子确定了句子的谓语动词后,就可分别在原长句中挑出谓语的施事者(即主语)与受事者(即宾语),初步组成单个完整的句子了。
5、填补遗漏信息有时组成单个完整的句子后,可能会遗漏原长句中的一些信息,这就要求我们考虑如何把长句中遗漏的信息合理的加入已组成的短句中。
6、合理排序根据找“谓语”的方法写出的每一个单句,都是零散的个体,这就需要我们合理排序。
具体言之,就是将主干句与用找“谓语”法组织的句子按一定的顺序排放。
(如动作行为的先后顺序,逻辑上的总分关系等。
)使它们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7、回头看句子是否完整信息是否齐全顺序是否合理原意是否改变是否出现病句是否吻合要求小结:长句变为短句实质是分解,关键是要理清长句内部各修饰成分的意义间的关系,其分解方法主要有: 提取主干法、让“谓语”牵线搭桥法、并列分离法等,千万要注意的是变为短句后所整理出来的句组,要有合理的逻辑顺序,表达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①个别词语可增、删、调,但变换后不能改变原意;②变换后的句子不能有语病;③变换后的句子表达效果要更好。
(二)古诗鉴赏题的问答模式一、分析意境型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二、分析技巧型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了这种手法 ;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分析语言特色型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诗歌的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炼字型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五、一词领全诗型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三)议论文写作的基本结构一、议论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观点的一种文体。
二、议论文三要素:论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主张)、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论证(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三、议论文的三段论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是什么 what 引论第二部分:分析问题为什么 why 本论第三部分:解决问题怎么样 how 结论四、议论文的结构模式提出论点是什么,讲清道理为什么,举出例子理更足,正面说了反面说,提出建议怎么办,归纳全文下结论。
★★★议论文的结构很重要,要在每一段的开头有一句总结论点的句子,让人一看就清楚你的行文思路;其次,举例之后一定要有必要的针对性的议论语句来总结;最后,要积累一定的事例,尽量用新鲜的事例。
结构:首段: 排比、比喻、名言、诗句、故事提出论点第二段:解释论点,第三段:分论点 1 举例,解释说明第四段:分论点 2 举例,解释说明并列式、递进式、正反式第五段:分论点 3 举例,解释说明(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第六段:总结,(四)小说的常考题型和解题思路(一)人物形象常见题型: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或思想。
(二)故事情节常见题型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XX事物、XX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3、概括小说情节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寻找线索,抓住场面等几方面入手,要特别注意情节的设计如何有力地表现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的性格决定等较为深层面的意义。
(三)环境描写常见题型: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
(四)主题思想常见题型: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 1.设置了悬念。
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
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
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④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在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
(五)表达技巧常见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
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①表达方式。
一般涉及到描写的角度,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叙述顺序的安排(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描写的特点(白描、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
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②表现手法角度。
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③从结构安排角度。
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六)小说的语言常见题型: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一是瞻前顾后,结合文意理解;二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3、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仿写题:正确的结构(2分),准确的内容(2分),优美的语言(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