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


(六)父子相隐的诉讼原则 (七)“有治人,无治法”的法律实施论 1.有治人,无治法。 2.君制变、臣谨修。
(八)轻徭薄赋,经济方面的法律主张 1.轻徭薄赋。 2.制民之产。 3.重农轻商。 4.民富而国富。 5.保护自然资源。
四、先秦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儒家法律思想的基本原则 1.“法先王”的思维模式。 2.家族伦理主义。 3.民本主义。 4.大一统的君主主义。 5.“中庸”的法律方法论。 6.德主刑辅。 7.重义轻利。 (二)主要特点 1.世俗性。 2.宗法性。 3.广泛强制性。
第二节 从“天命”、“天罚”到“以 德配天”的神权法思想
一、神权法思想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 1.是原始社会自然神崇拜的产物。 2.特征。 3.发展演变的过程。 二、夏、商的“天命”、“天罚”思想 三、西周“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
四、“德”字、“德”观念、“德”思想的兴起 (一)“德”字与“德”观念 (二)“德”思想的兴起 1.关于“德”的记载。 2.西周人对“德”的认识。
第一章 夏、商、西周——中国 法律思想的产生
第一节 甲骨文、金文中所反映的 古代先民的法律观念
一、中国早期法律观念之源 中国古代早期的法律观念,是指先民对法律这
一新生事物的普遍看法,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最 初表现形态。
它通过文字表现出来:“祀”与“戎”
二、中国古代“刑”、“法”、“律”、“礼”字 及其所反映的法律观念 (一)“刑”字的演变及其含义 (二)“法”字的演变及其含义 (三)“律”字的演变及其含义 (四)“礼”字及“礼”观念 三、中国古代法律观念的特征 (一)直观性与单一性 (二)功利主义与义务本位
1.礼治具有天然合理性。 (1)礼讲等差,等级原则是礼治的基本原则。 (2)人性本善,以礼化之足矣。
2.就统治效果而言,“礼治”优于“法治”。
三、先秦儒家的法律思想 (一)“仁义”与“孝悌”的价值论 1.仁义。 2.孝悌。 (二)法自君出的立法观 1.正名。 2.法先王。 3.反对公布成文法。
(三)贵族政体与贤人政治,政事方面的法制主张 1.君主的地位。 (1)嫡长子继承制与禅让互补。 (2)以维护“群道”为职责。 2.臣的作用。 3.等级爵禄制度。 4.举贤才。 (四)省刑慎罚的刑法观和刑罚观 1.视不仁不义为最严重的犯罪。 2.重德轻刑。 3.恤刑慎杀。
第二节 先秦法家法律思想
一、先秦法家的概念 法家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百家中主张“以法治
国”的一个学派。从汉代开始,学术界就将战国时 期主张“变法”、倡导“以法治国”的人士统称为 “法家”。
二、先秦法家的形成和发展 (一)法家的缘起 关于法家的缘起问题,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的看法。 (二)法家生活的时代 法家生活在春秋战国这个大变革的时代,但到春秋 战国时期,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1.重视证据。 2.罪疑惟轻。 3.明启刑书。 4.刑罚世轻世重。
(三)“惟良折狱苛薄之人,只能选用心存善良、公正无私者,“非 终惟终在人”。
2.强调“惟良折狱”的原因。 3.“非佞折狱”。 (四)“有德惟刑”的“礼治”思想 1.关于德与刑的关系。 2.“礼治”思想。
(三)法家与成文法运动 1.春秋末期,郑国、晋国相继“铸刑书(鼎)”; 战国时期,各国新兴地主阶级进行变法改革,制 定成文法。 2.在韩国,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进行变法改 革,颁布了大量的法令;齐国的成文法在《周礼》 中有所反映;秦国有《秦律》;三晋地区;《法 经》等。
第三节 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
一、“周公治礼”与礼制 1、周礼:据传,西周初年在周公的主持下,对以
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补充,厘定 成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 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使之成为治国的惟一依 据,将宗族组织和国家政治组织合而为一。
2.礼制:分封;等级;宗法。
二、“礼治”的基本原则、特征 (一)四个原则:“亲亲”、“尊尊”、“长长”、 “男女有别”。 (二)基本特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三、周公“明德慎罚”的思想 (一)要求对犯罪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二)反对族诛连坐,主张罪止一身。 (三)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 (四)对危害宗法等级秩序和私有财产的犯罪严惩 不赦。
绪论
一、研究对象和范围 1.研究对象:中国历史上的法律思想,包括对法律
的起源、本质、特点与作用的认识,对于立法、司 法和执法方面的主张。
2.研究范围:从时间概念上讲;从内容上讲。
二、中国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 (一)发展阶段: 1.夏、商、西周是中国法律思想的产生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大变革。 3.秦汉时期是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探索和形成阶段。 4.魏晋隋唐时期日趋完善和成熟。 5.宋元时期走向了僵化。 6.明清以后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加速衰落。 7.鸦片战争以后,传统的法律观念开始向近现代转 型。 (二)规律:经历了从一元结构,到多元结构,再 回到一元结构这样一个循环过程。
第二章 春秋战国——中国法律 思想的繁荣
一、先秦儒家的形成发展和代表人物 (一)代表人物
1.孔子 2.孟子 3.荀子 (二)儒家思想的特点 1.师法先王。 2.以六艺为法。 3.崇尚礼义。 4.以仁、义、礼、智、忠、孝、信、爱、中庸等 为 基本范畴和概念。 5.宗师孔子。
二、先秦儒家的礼法观 (一)“为国以礼”。 (二)“为国以礼”的原因:
第四节 《尚书·吕刑》中的法律思想
一、关于《吕刑》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穆王接受大臣吕侯的建议,废止严酷的旧法,以 “明德慎罚”为指导原则,“作修刑辟”,制定了 西周一部重要的法典《吕刑》。 二、《尚书·吕刑》所体现的法律思想 (一)“祥刑”与“虐刑”的刑罚分别起源说 (二)“中正”、“慎罚”的法律原则
(五)富而教之的预防犯罪论 孔孟指出犯罪不是天生的,是可以预防的,其
预防的原则是“富之”,“教之”。此外,孔子还 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道德戒律,如:
1.三戒 2.四勿 3.慎交友: 荀子把孔孟的预防犯罪学说发展成为一套完整 的理论: 1.从犯罪原因方面。荀子以人性恶的理论为基 础,认为犯罪既有人性恶的原因。 2.在预防犯罪方面。荀子将孔孟单一的富而教 之学说发展成为综合治理型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