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儒家文化.pptx
孔子认为有两种不同的治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为政》)。
• 另一种是“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 且格”(《为政》)。
仁爱思想的历史价值:
一方面,仁政德治的儒家思想限制了封建统 治者的贪心,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社会 矛盾,尽可能地延长了社会稳定和繁荣的时 间。
代周人的歌舞。
那么乐的作用何在?
《乐记》说:“礼辨异,乐统同。”又说:“致礼 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致乐以治心,则 易直子谅之心油然而生矣。”
礼辨异,是指区分亲疏尊卑的。乐统同,则是通过 歌舞宣泄情感,达到不分等级的和谐。
从人的修养来说,礼是从外部对人的约束,乐则是 从内心诱导出的对社会约束的衷心认同。用礼来治身, 就有庄严恭敬的外貌与行为。用乐来治心,平易,正 直、慈爱、诚信的心情便油然而生。礼乐的配合,既 保持人内心的平衡,也保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孔子认为,礼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无与伦比 的重要意义,没有礼就不能辨君臣上下长幼 的地位,不能区别父子兄弟婚姻等的亲疏远 近。
礼与仁的关系:
礼代表外在的规范。仁代表内心的自觉。
孔子的礼和仁,既是社会政治概念,又 是伦理道德概念,它们是相辅相成、不 可分割的。只有仁礼结合,才是孔子的 理想:建立有等级但不过分对立,行仁 爱但仍有差别的社会,形成从良心出发 自觉行礼,以义务为准努力行仁的道德 生活。
有人认为,孔子的仁还不是,也不可能是无 差别的人类之爱,这是孔子仁爱思想的局限。 其实,孔子的这种所谓“有差等”的仁爱,不 仅不是其局限,恰恰体现出孔子因机设教的智 慧。
仁的另一个涵义与人的自我修养有关。孔子 在回答颜渊问仁时曾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 由人乎哉!”(《颜渊》)因此仁就是一种道德自觉, 也是人的自觉。
中庸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条件的 变化而变化,所以人们在行动的时候必须善 于找到当时的中。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时中。”(《礼记·中庸》)时中是在行动的关 键点上由各种条件所形成的中庸。死搬教条, 比照旧例,往往会造成过或不及、同或流; 要把握当时的中庸必须把仁、礼的一般原则 与当时条件结合起来。所以真正的中庸一定 是时中。
中庸
中正 中
中和 庸 用、常
中庸——把中和与中正当作常道(普遍规律)加以运
用。从中或中正这层意思说,中庸要求处理任何事情 都必须牢牢地把握那个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恰 到好处的中正处。
从和或中和这层意思说,中庸要求将两种或两种 以上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原则、思想、策略、方案等, 妥善地加以调和,使它们相互融通,相互补充,相 互制约,达到亦彼亦此的中和状态。
另一方面,仁爱思想通过历代儒家学者的传 播、施教,在民众中也培养了尊老爱幼扶危 济贫解难等人道主义的美德。
2.礼
礼乐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核心观念之一。 礼乐文化以礼为主,以乐为辅,单提个礼字 即可以代表礼乐。
所谓礼指的是周礼。周礼是周族从父系家 长制时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典章、制度、仪节、 习俗,包含了周人的习惯法和道德律。周礼 不仅仅是周朝的礼仪,它代表西周以来传统 的宗法等级制度。
孔子对乐非常重视,他认为一个人的成 长,离不开诗、礼、乐的学习,“兴于 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学习 诗歌,可以启发人产生做君子的志向, 学习礼则可以使人在家在国不失规矩, 学习乐则可以教人在内心培养起和乐崇 高的境界,最终成为真正的君子。
3.中庸——儒家人生哲学方法论
仁与礼是孔子的原则,要把这些原则在政 治和日常生活中加以实现,必须有正确的准 则与方法。孔子认为这个准则与方法就是中 庸。
中庸不是折衷主义。
中庸与折衷主义的根本区别:中庸是讲原 则的,而折衷主义是不讲原则的。
中庸的原则是仁与礼。折衷主义则是无原 则。孔子最鄙视的就是搞折衷主义的乡愿。 乡愿似乎也懂得仁义礼乐.但在行动上决不 坚持,反而与一切不正义不道德的东西同流 合污。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孟 子·尽心下》)所以中庸不但不是折衷主义,而且正 是反对折衷主义的。以中庸为折衷主义,乃 是一种历史的误会。
儒家文化
三、儒家思想概说
(一)儒家的人生哲学思想 1.仁——孔子思想体系的哲学概括
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观念是仁。弟子问什 么是仁?孔子答曰:“爱人”。孔子提倡 “安百姓” ,主张“泛爱众” ,赞赏“博 施济众”。可见,孔子仁爱的对象大大超 出了家族和等级的界限,是全人类,这清 楚地表明,仁是一种人类之爱。
孔子说:“仁者,人也。”(《中庸》)孟子说: “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正是指的这 个意思。。
“爱人”——把别人当作人
“克己复礼”——把自己当 作人(道德自觉或人的自觉)
仁与孔子政治思想
德政——仁在政治上的运用
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 见到卫国人民众多,孔子就赞叹道:“庶矣 哉!”冉有问,人多了之后应该怎么办?孔子 说:“富之。”又问,富了之后又该怎么办? 孔子说:“教之。”
礼有两个重要原则:
其一为尊尊——等级秩序。在封建社会 表现为等级制和君主制原则(忠君尊 王)。
其二为亲亲——亲族之爱。在封建社会 表现为宗法制原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等)。
“尊尊”与“亲亲”,如果去除其封建 性的内涵,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基本伦理 方面,在现代仍有其合理性,不应简单 化地全盘否定。
所谓乐,不仅包括演奏、歌唱,还包括舞蹈,指古
子路曾与孔子讨论什么是强的问题。孔子 认为,真正的强是君子的道义之强,而不是 强者的武力之强。道义归根结底在中庸,所 以君子的强,强在中庸。他说:“君子和而 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礼
记·中庸》)
和而不流是坚持原则,不与错误意见合流, 这是与和而不同相辅相成的一条原则。孔子 认为,坚定不移地坚持非此非彼的中正与亦 此亦彼的中和,亦即中庸,是君子的天职, 是使道义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
(二)儒家的伦理思想
孔子伦理思想的主旨:
通过规定社会中各种成员之间一定的以仁 为核心的不同道德规范,在礼的约束下,用 “中庸”的方法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即实现所 谓国泰民安的小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