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的功能
长期以来,我们教学的第一堂课都要给学生讲一节导言课,要对学生讲述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观点很多,理由也不少,但结果却甚微,学生多以为这是讲的大道理,没什么收获。
那么,历史教育的作用何在?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我想谈点自己的感悟。
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
忘记了历史,就没了民族认同感,也就没了凝聚力,更没了民族精神。
中共十六大报告里就明确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因为加强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所以,我认为,历史教育的最大作用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树立下一代的民族认同感!什么是民族精神?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这段论述,科学地阐明了民族精神在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科学地阐明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科学地阐明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和时代要求,科学地阐明了塑造民族精神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由此可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品质,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文化创新,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历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长期以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偏向,忽视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
如何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关弘扬民族精神的课程资源,让课堂成为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成为历史课改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成为我们历史教师的应承担的重任。
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呢?
我以为,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在新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正是历史本身包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丰富内涵,才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历史教学如何加强中华民族精神教育?
一方面,要通过具体的史料、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资料,再现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典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另一方面,要站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高度,获取这些具体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灵魂。
具体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展现独具特色和魅力的中华民族基本精神
如:18世纪,土尔扈特部为了挣脱残暴的沙皇俄国的统治,不惜蒙受巨大牺牲,英勇战斗,历尽千辛万苦,行程万余里,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20世纪50
年代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现代化战争,但志愿军广大官兵发扬勇猛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谱写出一曲曲响彻云天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颂歌,同时也形成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
神。
2.发扬当代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
历史前进的过程,蕴涵着丰富的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
例如,我们党一贯重视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地判断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科学地分析中国的国情和阶级关系,紧紧把握住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历史性机遇,努力争取得到苏联和世界上进步力量的支持,创造性地开辟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又紧紧把握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对峙,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不失时机地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带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为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末,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察觉到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提供了一种有利于加快发展的可能性,及时地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创造性地实行了改革开放?
日居月诸,岁月流逝,时不久留,时不我待。
中国在十五世纪之前,经济技术曾领先世界。
但明清两代,统治者因循守旧,闭关自守,跟不上世界发展潮流,痛失三次重大发展机遇,一次是在15世纪的郑和下西洋时期,一次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代,一次是在西方打开中国国门之后,特别是第二次技术革命导致的19世纪下半叶的第三次历史机遇,耽误了中华民族数百年,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多年,中华民族度过的是风雨飘摇、国弱民穷甚至任人宰割的屈辱日子。
在二战后的冷战时期,相对和平的世界局势、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以及经济结构的加速调整为各国提供了重大的战略机遇,但中国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个机会,没有把握住国内主要矛盾,使得经济建设遭受了许多挫折,社会发展也走了不少弯路,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3.借鉴和吸收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精神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铸就了民族精神宽广的兼容胸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吸纳了许多外来文明,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民族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我们更应该以一种开放、积极、进取的心态,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吸取营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应抓住这个良好的机遇,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让历史课成为陶冶性情、提高民族素质、塑造完美人格的课堂,应该是我们每位历史教师的职责。
让历史课成为陶冶性情、提高民族素质、塑造完美人格的课堂,是我们每位历史教师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