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抗体检测及应用
抗原类型
U1-nRNP
单链DNA
阳性率(%)
95~100
20~50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抗原类型
IgM-RF
阳性率(%)
65~90
抗角蛋白抗体(AKA)
单链DNA 组蛋白
36~59
8 少见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SS)
抗原类型
SSA SSB ssDNA 唾液腺流出道 RF
阳性率(%)
40~95 40~95 30~60 40~60 60~80
可超过95%, 活动期几乎100%阳性。 髓过氧化物酶(MPO)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坏死性新 月体型肾小球肾炎、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相关、 杀菌/通透性增高蛋白(BPI)主要见于肺部炎症性疾病 并与长 期慢性绿脓杆菌感染有一定关系
组织蛋白酶G (Cath-G) • 白细胞弹性蛋白酶(HLE) 乳铁蛋白(LF)
体,主要包括抗心磷脂抗体、抗磷脂酸抗体和抗 磷脂酰丝氨酸抗体。 类型:IgG、A、M型,IgG型最常见,其次是 IgM型,IgA型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较小。
检测方法: 临床应用:
常用ELISA
• 在SLE中总阳性检出率达70%~80%,与病情活动 显著相关;ACA阳性者发生血管炎、溶血性贫血 、心脏及中枢神经精神系统损伤的几率明显。 • 在RA患者阳性率为33%~49%。 • ACA阳性是脑出血及脑梗塞的危险因素。 • 与反复自然流产和胎儿发育迟缓有一定的相关性
自身抗体的检测及意义
几个概念
自身免疫(autoimmunity) 免疫系统针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反应 出现自身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现象 自身抗体(autoantibody) 针对自身组织、器官、细胞及其成分的抗体。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 自身免疫反应 导致组织器官损伤或功能障碍所致疾病。 免疫系统紊乱
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标志 高滴度存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性
参与免疫病理性改变损伤
常用的检测方法
间接免疫荧光法(IIF)
ELISA
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
酶免疫斑点法
常检测的自身抗体
• 类风湿因子(RF)
• 抗核抗体(ANA)
• 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ENA)
均质型 斑点型 核仁型 着丝点型 周边型
细胞浆
核糖体型 线粒体型 高尔基体型 溶酶体型 颗粒型
细胞骨架
肌蛋白型 波形纤维蛋白型 细胞角蛋白型 原肌球蛋白型 纽带蛋白型 结蛋白(桥粒)型
细胞周期
中心体型 纺缍体型 纺缍丝型 中间体型 PCNA型
核点型(dots)
斑点型(nRNP/Sm)
斑点型(SSA/SSB)
•可见于SLE、IBD、 PBC、PSC等
抗角蛋白抗体(AKA)
AKA主要见于RA, 阳性率36%~59%,特 异性95%~99%,其出 现可以先于临床表现; 高滴度可预示较严重的 RA类型。
抗磷脂抗体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APLA)
一组针对含有磷脂结构抗原物质的自身抗
是一组以人中性粒细胞胞浆成分为靶抗 原,与临床多种小血管炎性疾病密切相关的 自身抗体,对系统性血管炎、炎症性肠病等 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ANCA荧光染色型与靶抗原
荧光染色型
胞浆型(cANCA)
靶抗原
蛋白酶3(PR3) 杀菌/通透性增高蛋白(BPI)
核周型(pANCA)
髓过氧化物酶(MPO) 组织蛋白酶G(Cath-G) 乳铁蛋白(LF) 白细胞弹性蛋白酶(HLE) 兼有两种特性
高滴度的抗U1-nRNP为MCTD 的特征。抗Sm抗体对SLE具有高度特 异性。
抗SSA最常出现于SS及新生儿红 斑狼疮 (100%)。抗SSB抗体几乎仅 见于女性,可出现于SS和SLE。
均质型
抗dsDNA抗体 抗ssDNA抗体
抗组蛋白抗体(histone) 抗核小体抗体(nucleosome)
抗dsDNA抗体
• 某些核抗原成分在核仁和胞浆内比核质内更 丰富
ANA
均质体
+
中性粒细胞
DNP(DNA-Histone) + 抗DNP + 补体
LE细胞
LE细胞:并非SLE特有,PM、SD、RA、SS等结缔组织病,药物 过敏,慢活肝等亦可阳性。抗DNP取代LE细胞的检测
间接免疫荧光法
+
待检抗体(血清) 抗原—抗体
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中
自身抗体的检出率
ANA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检出率
自身免疫性疾病
SLE MCTD RA PSS PM/DM SS 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活动性肝炎 其它风湿病
ANA阳性率(%)
80~100 95~100 20~40 85~95 30~50 70~80 26 30~40 20~50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10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
抗原类型
线粒体2型(M2) 线粒体4型(M4) 线粒体8型(M8) 线粒体9型(M9) 核点 板层素
阳性率(%)
95 55 55 35~85 30 2
问题
怀疑SLE,怎么办?
常规检测程序
免疫球蛋白、 补体等检测
+
ANA筛选
抗胞浆型抗体鉴定
ENA抗体谱
其它自身抗体
•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 抗环瓜氨酸抗体(CCP) • 抗心磷脂抗体(ACA)
类风湿因子
(RHEUMATOID FACTOR, RF)
抗变性IgG Fc的自身抗体,主要类型是IgM型
检测方法:
1. 胶乳颗粒凝集实验
定性、半定量,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测定IgM-RF
2. 速率散射比浊法(ARRAY、IMAGE)
SLE特异性抗体,与病情活动度相关。
周边型
可见于胶原病、PBC、CAH等患者
核点型(DOTS)
抗着丝点型
见于SLE、SS、PBC、风湿病。
PSS局限型标志抗体。
抗PM-Scl(PM-1)抗体
见于重叠综合征(多发性肌炎PM /皮肌炎 DM / 弥漫性PSS )
抗核糖体P蛋白(rib-P)抗体
抗线粒体抗体(AMA)
效价>80IU/ml并伴有严重关节功能障碍时通常提示 患者预后不良。
抗核抗体
(ANTINUCLEAR ANTIBODY,ANA)
真核细胞(如HEp-2细胞、肝细胞)的各种 细胞核成分为靶抗原 检测的自身抗体的总称。
ANA概念
• 指抗细胞核成分(DNA,RNA,蛋白质和酶) 的抗体。 • 广义:抗核酸(Nucleic acid)和核蛋白 (Nucleoprotein)抗体的总称
非典型型(aANCA)
周边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pANCA)
主要见于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胞浆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cANCA)
主要见于Wegener’s肉芽肿及微小多动脉炎
ANCA临床应用
蛋白酶3(PR3)与Wegener’s肉芽肿(WG)密切相关。
仅cANCA诊断WG的特异性大于90%,联合PR3
+
第二抗体
Ep-2细胞肝组织切片
间接免疫荧光法
荧光标记抗体
病人血清(待检抗体)
HEp-2细胞 肝组织切片
分类和命名
1. 以首先检出该抗体的患者名字命名,如抗Sm、 抗Sa 抗体等; 2. 以相关疾病命名,如抗 Scl-70、抗 SS-A、抗 SS-B 抗体等; 3. 以抗原的部位命名,如抗核仁抗体、抗线粒 体抗体、抗核膜抗体、抗细胞浆抗体等;
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PSS)
PSS类型 相对应的抗原
原纤维蛋白 弥漫型 PM-Scl(PM-1) Scl-70 RNA多聚酶Ⅰ
阳性率(%)
5~10 3 25~75 4
局限型
着丝点
80~95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
抗原类型
PM-Scl(PM-1) Jo-1 Mi-1 Mi-2 Ku(重叠综合征) 单链DNA PL-7 PL-12
定量、准确、快速,测定IgM-RF
3. ELISA
定量、准确,可测定不同类型的RF
临床应用:
(1)RF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均可被检出。
疾病
阳性率%
RA 79 SLE 30 SS 95 Sclerosis 80 PM 80 MCTD 25 (2)RF滴度与 RA患者临床表现呈正相关, IgM-RF
SLE标志抗体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标志抗体
抗Jo-1抗体
抗高尔基体抗体
多发性肌炎(PM)标志抗体
偶见于SLE和SS
抗肌动蛋白抗体
见于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型肝炎
抗ENA抗体谱
ENA (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 可提取核抗原的总称 临床常检测的抗ENA抗体谱主要包括: 抗Sm 抗SSA 抗Jo-1 抗rib-P蛋白 抗U1-RNP 抗SSB 抗Scl-70
4. 以抗原的化学性质进行分类命名,如抗DNA、 抗RNP、抗组蛋白抗体等。
抗核抗体检测方法
间接免疫荧光法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IIF)
酶免疫斑点法 ELISA
blot)
免疫印迹法
(Western-
ANA谱条法
ENA斑点法
IIF检测ANA荧光染色模型
细胞核
(-)
95%~99%可排除SLE SLE治疗缓解
ANA初筛
病情特重(大量IC沉积消耗抗体) (+)低滴度 常见于RA等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
高滴度 可作为诊断SLE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