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相当因果关系与可预见性规则

论相当因果关系与可预见性规则

论相当因果关系与可预见性规则在民法中,侵权是一个重要的债的发生原因,而侵权之后关于责任的划分则是一个很重大和复杂的问题。

对于一个侵权来讲,它分为“侵权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过错”四个部分。

而因果关系,是“侵权损害原因和结果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因果关系的特殊形式”1,本世纪以来,国外学者分别提出了“相当说”、“直接结果说”、“可预见性说”、“充分原因说”、“危险说”、“规则范围说”等诸多因果关系理论,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各国的立法实践。

而在各国立法中影响最大的两种学说,则是“相当因果关系说”和“可预见性规则说”。

(一)相当因果关系的相关理论
(1)相当因果关系学说的由来
相当因果关系说为1888年德国富莱堡大学教授克里斯提出的,后成为权威性学说性。

所谓相当因果关系是由“条件关系”及“相当性”构成,即某一原因仅于现实情况发生某结果时,还不能断定有因果关系,须依一般观念,在同一条件存在就能发生同一结果时,才能认定该条件与该结果间有因果关系,也即在“条件说”的基础上再引入“相当性”对条件说进行必要的限制。

诚如王伯琦所言:“无此行为,必不生此害;有此行为,通常即足以生此损害,则有因果关系。

无此行为,虽必无此损害,有此行为,通常亦不生此中损害者,即无因果关系。

” 判断相当性的标准有三种学说:一、主观说,此说主张应以行为人行为时所认识或所能认识的事实为标准,确定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二、客观说,此说认为应当由法官以社会一般人对行为时及行为后的结果有否预见为标准,作出客观判断;三、折衷说,此说以行为时一般人拟预见或可能预见之事实以及虽然一般人不能预见而为行为人所认识或所能认识的特别事实为基础,判断因果关系有无。

(2)相当因果关系的主要内容
所谓“相当因果关系”,按照克里斯的观点,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事物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反映形式之一,它是客观的,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但是人们对因果关系的认识,是要受制于人类的知识水平、事物之间联系的复杂性、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信息占有的不完全性等等,使得人们不可能完全认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从而,人们对特定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的判断也只能是在现有的认知条件和信息状况下,对因果关系作出一个大致的判断。

因而,因果关系的认定就不完全是一个逻辑推演的过程,而只是一个可能性的判断过程。

如果可能性的判断显示A很有可能导致B的发生,而在存在A的情况下确实有B的发生,那么人们会比较有理由相信A就是导致B发生的原因。

克里斯将上述思想贯彻于侵权行为法因果关系认定领域,主张事件与损害之间具有相当因果关系,必须符合二项要件:(1)该事件为损害发生的不可欠缺的条件;(2)该事件实质上增加损害发生的客观可能性。

换言之,在克里斯看来,极大地增加损害发生可能性的必要条件就是损害结果的原因,行为人应对由此而造成的损害结果承担侵权责任。

因此,根据相当因果关系说,首先应判断结果发生之条件,是否为损害发生之不可欠缺的条件(条件关系之判断),亦即在认
1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384页
定确实具有事实上因果关系后,再判断相当因果关系存在与否。

(3)对于相当因果关系的学者认识
“相当因果关系说”问世后,历来受到学者的批评。

按照苏联学者的看法,“相当说”不区分引起结果的各种条件所起的作用,把各种条件看作同等的原因,必然会扩大法律责任的范围。

而按照我国学者王利明教授在《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一书中提出的观点,相当说作为原因,并不会扩大责任的范围,因为按照过错责任的原则,过错是确定责任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防止责任不适当地扩大的有效措施。

因果关系只是确定了负责任的基础,即使有因果关系存在,也不一定要承担责任,行为人对与他的行为有因果关系的损害后果是否负责,还要看他是否具有过错。

只有在无过失责任和公平责任中,因果关系才成为确定责任的基本构成要件。

所以在过错责任下适用“相当说”,并不会导致责任范围的不适当的扩大。

(4)自己对于相当因果关系的认识
笔者认为,相当因果关系中,首先必须区分“原因”和“条件”两种情况对于损害结果的影响。

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理论,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本质的,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

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是指,因果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过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果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无不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

任何事物或现象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他们也都会引起一定的结果。

而条件,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因素,可以影响事物的发展变化却不能决定。

关于原因和条件的区别,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原因是决定事物存在、发展的内部依据,是事物内部固有的根本矛盾和事物运动的根源;条件是制约和影响事物存在、发展的外部因素。

两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原因在事物发展中起主要的或根本的决定作用,不同的根据决定事物的不同的特征和不同的发展可能性。

条件只有通过根据才能起作用。

原因与条件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互相转化。

现在,合同法的归责原则已由过错责任原则变为了严格责任原则,在归责原则上讲是一个进步,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原因的认定变得更为严格和重要,因为根据“相当因果关系说”,任何可能造成损害的行为在法律上具有相等的原因力,如果将外在的、偶然的条件不加区分地作为原因,则会无限地扩大,造成因果关系的链条拉得过长,使得原本不应当承担责任的主体错误地承担了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