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源县志

东源县志

东源县志第二章姓氏第一节姓氏分布东源县为原河源县的主体,姓氏历史悠久,自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置河源县始,至1988年建河源市置郊区、源城区,其后1993年撤郊区建东源县,历经1500余年。

元代始有户籍记载,元初河源县有3530户、13540人,后因行政区域分割及战乱、灾害影响,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全县人口为1195户、5628人。

2004年东源县人口为519987人。

今居东源县(原河源县)人口,最早为南宋后期迁入,大多为明、清时代迁入;迁入地多为福建、江西和本省惠州(含博罗、东莞)、嘉应州(含梅县、兴宁、五华、大埔、蕉岭、平远等县)、潮州及龙川县、南雄县珠矶巷等地,个别从山西、内蒙古等地迁入。

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原河源县有姓氏82个,其中单姓81个,复姓1个。

2004年统计,东源县人口在30人以上的姓氏有147个,其中单姓146个,复姓1个;全县人口中,万人以上人口的姓氏有15个,千人以上人口的姓氏有57个,百人以上人口的姓氏有108个。

一、1982年河源县姓氏概况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河源县有姓氏82个,其中单姓81个,复姓1个,包括:刁、马、王、邓、甘、田、古、叶、卢、申、丘、白、冯、邝、包、关、庄、江、伍、刘、毕、孙、吕、农、朱、许、池、阮、邬、杨、余、张、宋、汪、李、何、吴、陈、沈、苏、邹、巫、利、金、周、郑、范、林、罗、具、胡、钟、萧(肖)、骆、徐、郭、袁、顾、高、殷、诸、黄、曹、梁、曾、傅、游、彭、温、程、谢、蓝、赖、廖、蔡、缪、潘、黎、薛、戴、魏、欧阳。

二、2004年东源县姓氏人口概况据县统计年鉴资料显示,2004年,东源县总人口519987人。

从有关部门资料统计,全县姓氏人口在30人以上的姓氏有147个,包括:李、张、黄、陈、刘、朱、赖、欧、欧阳、曾、叶、廖、杨、吴、邹、丘、谢、罗、何、蓝、邱、肖(萧)、钟、程、游、许、缪、冯、诸、林、梁、周、潘、郭、王、江、邓、戴、古、高、苏、包、袁、伍、吕、具、阮、徐、温、詹、顾、魏、严、邬、邝、范、余、彭、田、唐、黎、郑、卢、殷、薛、谭、俞、赵、杜、胡、龚、纪、涂、马、刁、洪、宋、蔡、沈、任、韦、巫、童、蒙、莫、傅、池、骆、凌、陆、覃、贺、于、汤、孙、卓、付、甘、姚、雷、麦、蒋、石、庄、龙、熊、方、洗、练、利、沙、颜、占、崔、饶、幸、董、申、万、孔、汪、文、奏、农、庞、毛、翁、夏、陶、柳、易、丁、潭、宁、侯、成、华、简、关、韩、扬、白、姜、管、邡、符、康。

2004年东源县主要姓氏人口统计表表3-11说明:因有关部门无2004年姓氏人口统计资料,上表是以2008年东源县公安部门提供各姓氏人口数据,以及东源县2004年与2008年的总人口比例,用统计方法取得,供参考。

第二节姓氏源流选介县内各姓源流,多是根据族谱所载,或由各姓提供材料经考证后编成。

本志编修时,作了一些考证,参照多种史料,力求各姓源流不会有大的出入,便于后人了解县内姓氏的源流大概。

马氏战国时赵国有一人称赵奢,被赵王封在马服(今河北邯郸西北),称为马服君,其后人为纪念他便改以他的封号为姓,就是马氏,奉赵奢为马姓始祖。

河源县马氏是元代的蒙古人后裔。

据原河源县马氏族谱载:元朝末年,蒙古人阿老丁(有称夏米丁、拉米丁,音译,真名不详),以马九霄之汉人名字在河源任知事兼达鲁花赤。

元被明所灭,马九霄后人留居原河源县城,号称姓马,并奉马九霄为河源始祖。

东源县马氏人口分布在上莞镇两礤及蓝口镇等地。

王氏据王氏族谱载,河源王氏,属太原系,出自黄帝的裔孙。

黄帝生有廿五子,其中一子名玄嚣,字少昊。

少昊裔孙姬昌即周文王,周文王裔孙周灵王,是太子晋的父亲。

太子晋姓姬,名晋,字子乔,天性聪明,喜吹笙,作凤凰吟。

因谏诤忤君,遭废,贬居边塞。

其子姬敬因父遭贬,出奔齐国,官至司徒。

因为王者后代,遂姓王。

追封其父姬晋为受姓始祖。

因世居太原,称太原王氏。

宋朝王祐为兵部侍郎,曾在自家庭院种下三棵槐树并说“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后来,其子王旦果然当了宋朝宰相,后人自此称“三槐堂”王氏,奉王祐为三槐王氏始祖。

元末明初,王氏五十世祖安礼生元浩、元济、元浔三子,均向南方发展,居浙江、江西抚州及福建宁化等地。

五十九世祖王观由福建徙居广东龙川县,为王氏入粤落基祖。

明代中期,王氏六十三世祖言八郎自龙川县迁和平县均坑塘背落基,其次子永达创基于均坑田心。

今和平县、东源县之王姓子孙均为言八郎永达公派裔孙。

永达之子普善生9子,第九子宝九郎迁居和平县东水寡头。

生3子,长子心迟留居和平县寡头;次子念二迁居今东源县顺天镇枫木龙;三子念五迁居今东源县船塘镇流石白竹坑。

迄今有500多年,传20多代。

东源县王氏人口主要分布在顺天、船塘镇,散居仙塘、柳城、蓝口等镇。

邓氏《邓氏族谱》载:其始祖为邓曼公,是殷商武丁王之季父,约在公元前13世纪武丁王即帝位,封曼于南阳邓国(今河南省邓州市),赐邓为姓,以南阳为郡。

南阳为邓氏之源。

后其裔孙逐渐向今湖北、湖南一带迁徙。

六十一世孙邓锦常于东晋隆和元年(362年)离新野迁湖湘。

八十五世孙邓绾于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由四川成都双流县迁福建泉州。

九十三世孙邓志斋(又名太乙公),南宋登进士第,任广东提举司,后升按察、布政两使,于宋庆元五年(1199年)由福建宁化县举家迁居广东梅县松口(现梅州市松口镇)立业。

为粤属邓氏的始祖。

为避战乱,以防世变,并令其9子(文、行、恭、敬、仁、义、礼、智、信)星散择居。

三子邓恭由梅县松口迁往龙川县车田,后其裔孙又迁往龙川县登云。

曼公一百○五世、粤祖十三世邓法敬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由龙川县登云迁居今东源黄村樟坑开基,后裔孙分布在黄村镇正昌、坪田、七树、宁山,蓝口镇鹊坝、铁场埔、蓝口围,曾田镇横坑,锡场镇林禾以及上莞镇、叶潭镇等地。

田氏据《史记·田完世家》、《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辩证》等资料所载,周初,帝舜之后妫满被封于陈国(今河南淮阳一带),其后裔有妫完,为避祸而去陈赴齐(都城在临淄博),改姓田(有说妫完被齐桓公封于田国,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田氏)。

据《明史》所载,明初辅佐惠帝的大臣黄子澄,因上削藩之策而激怒诸侯,被杀。

其子黄子经为避祸改名为田终,迁居今湖北咸宁一带,其后世子孙以田为姓。

田姓发源于临淄(今山东淄博),先秦时已分布于今山西、河南、北京、湖北等地。

汉代,有田姓人迁至今陕西咸阳、河北满城等地。

宋代以前,田姓人主要在中国的北部和中部播迁,并开始有迁今福建、广东者。

田氏广东始祖田宗符,号梅波,法名千五郎。

始居福建汀州府上杭县,苏枫林寺侧。

出任原程乡县教谕时,居程乡县布心大塘面为故土(后改名嘉应州,今梅州市,住梅县罗衣欧迳村)。

明朝中期,田氏五世祖田福寿由梅县罗衣欧迁河源樟溪,再迁上莞坪石下(二石背)开辟虾公塘居住,福寿公为上莞开基始祖。

东源县田氏人口主要居住在上莞镇田屋。

田氏郡望:北平郡、雁门郡。

古氏古氏,中国较老的姓氏,周大王古公亶为古姓始祖,因以前流离迁徙,世次失详,后世特举南北朝尚书令古弼为古姓太始祖。

大唐一世祖古六应为南迁始祖。

古六应原籍山西河东平阳,后任江西洪州通判,因籍洪州。

值世乱避地赣州,由赣州迁粤北南雄宝昌珠玑沙水乡。

六世祖古全望于唐天成元年(926年)由宝昌徙于增城县,七世祖古延绶徙梅州。

八世祖古成之生于赤溪都,因避乱由梅州复徙增城,后入籍河源定居。

九世祖古宗悦,宋皇祐五年(1053年)癸巳进士,复由河源徙居嘉应(今梅州)。

十一世祖古董子由嘉应州长乐县(今五华县)浩岭复迁河源县鲤鱼约铁炉乡(今源城区源西新塘村)世居,为河源开基祖。

1959年因新丰江水电站建设,原在鲤鱼约等地居住二十六世的古氏后裔多数迁居东源县仙塘。

东源县古氏人口分布在仙塘、新港、锡场、双江等处。

叶氏战国时期,楚大夫沈诸梁因平息叛乱有功,被封在叶邑(今河南)叶县南旧城,被人称为叶公。

其后裔以邑为氏,为叶氏,奉叶公沈诸梁为叶姓始祖。

传至八十五世叶大经,始居汴梁(今河南开封),南宋德祐年(1275年),流寓广东梅县,为梅县叶氏开基祖。

其三世孙叶怀美于南宋期间从梅县迁居今康禾镇若坝;其十世孙叶彦高,于明朝初期徙居今东源县曾田镇;叶大经十一世孙叶康养,于明朝中期从龙川县徙居今东源县三河积良村开基;十二世孙叶时春亦同期徙居东源县回龙滑坑开基;十五世孙叶芪后裔居河源新港、埔前;十六世孙叶承珠由兴宁迁东源县回龙洪溪河洞开基,后裔分居义合镇金星、曲滩;二十一世孙叶秀楷、叶秀槐、叶秀杰由今东源县曾田分迁今源城区上城西门、上城书房井、上廓开基。

二十三世孙叶质于明末从永安(今紫金)迁徙今东源县康禾仙坑落居,为仙坑叶氏始祖。

东源县叶氏人口主要分布在曾田、船塘(三河)、康禾、漳溪、蓝口、新港等镇。

申氏申姓得姓历史悠久。

据《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史记》等载,商末孤竹国(今河北卢龙一带)君之子伯夷、叔齐的后人,有一部分被封于谢(今河南南阳),建立申国。

春初时,申国为楚国所灭,后人以国名为氏,是为申氏。

申姓发源于今河南南阳一带。

春秋战国时遍布山东、山西、陕西、湖北、河北、江苏等地。

西汉时,有申姓人落居广西。

隋唐之际,有湖北申姓迁居湖南邵阳、江西信州等地。

明初,有申姓迁闽、粤等地。

申碧岩,原籍江苏吴县,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带2个儿子迁往广东嘉应州(现梅州市)程乡、兴宁两县。

其后裔迁居今东源锦洞畲坑舡(康禾镇南山)立业,历经280多年。

丘(邱)氏丘氏远祖吕尚(姜太公),因辅佐周武王灭纣有功,初封于营丘(今山东昌乐县东南),建立齐国,后来齐国迁都临淄,留下一支宗族驻守营丘,留下来的这支就以地为姓,姜太公长子穆公为丘姓始祖。

丘氏发迹于山东,晋唐时播迁于河南、安徽、湖北、江西等地。

后世遂以“河南”为堂号。

北宋末年有裔孙由江西石城迁福建宁化石壁柳村,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丘效锡号三五郎携母避乱由宁化石壁迁上杭县大白城,后世称三五郎为福建开基第一祖。

丘从龙于宋元之交由上杭县以乡进士出身,官任惠州府同知,因年老告归,居河源城郭仁里巷卜居,为河源开基始祖。

明天启辛酉元年(1621年),后裔从仁里巷分居今东源仙塘木京。

丘继龙九世孙福思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迁至河源县青州(今和平县青州乡)开基立业。

丘仑(福思孙)于元末明初居今东源船塘三河老虎塘(今富强村)开基。

后裔分居船塘镇(三河)流洞、漂湖、嘉村、骆甫,黄沙大寨,灯塔镇英岗。

丘继龙裔孙丘源发于明洪武年间,由上杭县迁兴宁县大坪黄坑开基业,九世孙丘法查于明代由兴宁黄坑移居今东源县黄村小坑围开基业。

丘继龙另一支裔孙由连平县忠信徙居今东源县涧头镇,后分居回龙镇、半江镇、锡场镇、蓝口镇等处。

东源县丘氏人口分布在仙塘、船塘(含三河、黄沙)、涧头、回龙、半江、锡场、蓝口、柳城、黄村、叶潭等乡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