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教育科研立项的现状及对策-校长管理论文
浅谈中小学教育科研立项的现状及对策
当前,我国中小学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素质教育也在课程改革的春风下茁壮成长。
毋庸置疑,“科研兴校”、“校本教研”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也是被证明了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进行全面探索学校教育教学规律的最佳契机。
在这种环境下,各中小学在科研立项、课题研究中一味地追求科研立项,而没有真正落实科研立项后的实践过程“白热化阶段”,表现出“两头热”、科研的热情出现短路,中小学随之在教育科研领域出现新型的”豆腐渣工程”。
目前,各地区教育部门、中小学紧紧围绕国家素质教育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切实落实“科研兴校”、“校本教研”的课改目标,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日趋明显。
近几年来,各中小学校开展教育科研活动越来越活跃。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素质教育的实施似乎已成为目前中小学校的共识。
然而,大多数学校挂着素质教育的“羊头”,卖着应试教育的“狗肉”。
于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及教研工作经验,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供同行们参考。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立项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我国基础教育出现了以“片面追求升学率”、“办学看升学率”、“升学率说了算”的严重现象,一时间,“升学率压力”成为各中小学的棘手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部分地区推出一系列的“素质教育”举措并取得成效。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当前,中小学进行教育科研的机构和人数逐渐增加,呈现另类的“繁荣”景
象,教育科研某些不正之风随之暴露,主要表现为:
1.教育科研立项“两头热”,衍生新型的“豆腐渣工程”。
为什么这样讲呢?主要原因在于:一个学校的课题研究立项通过申报、会议论证、撰写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上级审批等环节之后,可以说是几经波折,学校接到科研立项通过的通知之后,科研项目就停滞在那里。
例如,某校申报了一项课题,科研项目立项之后就再也没有任何动静,没有中间的“实施阶段”、“实践阶段”,科研立项形同虚设,可有可无,等到该项目结题验收时间,学校才匆忙安排人撰写项目的研究总结报告上交应付,流于形式。
于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立项仿佛就是“纸上谈兵”、一把手“交差工程”,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人力和财力。
2.科研资金不足,学校资源限制。
目前,部分学校除了能够进行正常的教学秩序活动之外,上级拨款较少,无法提供完成科研项目所需的物质条件,包括研究经费、实验设备和研究手段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
3.师资力量欠缺,学校科研经验肤浅甚至无从下手。
当前,由于地区差异所致,中小学教师分布任教学校和工资待遇大有不同,发达地区人才济济,而非发达地区不是没有人才,但是和发达地区相比,搞科研的人才又比不上,这样造成师资分布参差不齐,限制教育活动的研究性探索。
另外,部分偏僻的农村学校从来没有接触过教育科研,具体的操作流程确实不知从何下手。
4.部分教师本职工作与科研工作时间冲突。
众所周知,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从熬夜备课、撰写教案、授课、布置作业到批改作业,一天已经被教学时间占满,更谈不上休息。
据许多教师反映,自己本身的教学任务还没完成,哪有时间进行教育科研?
5.教育科研立项规范化管理有待提高。
目前,部分中小学根据上级教育行
政部门的要求“拼命”申报,申报通过却很“轻松”。
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没有过问教育科研的实施和进度,也没有制定专门的科研检查、督导制度。
另外,当前教育科研立项过于浮躁,审批程序存在马虎情况,以为填了《教育科研立项审批表》就是课题立项了。
就算科研立项审批通过后,承担科研项目的学校没有经过真抓实干,调查问卷、个案研究、抽样研究、文献研究、实际操作等环节一无所有。
二、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立项存在的问题浅析
1.教师思想方面认识偏颇,学校教育未能正确自我定位。
“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对科研的认识不明确或不正确;教育科研与实际脱节;缺乏对科研一般程序和方法的了解,研究者素质有待提高。
”教育部门上有政策,部分学校下有对策,想方设法如何完成教育科研项目申报和总结即可,对教育科研中间的环节是一项“豆腐渣”工程,经不起考究和推敲。
2.科研实践缺乏力度,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据调查,某农村中学虽然也获得教育科研立项,但是这所中学项目是某城市中学几年前已经完成的课题,该农村中学只不过是把人家的课题翻新,“提上日程”。
另外,还有部分学校(其实只是某学校一人任务式的完成)虽然完成了教育科研项目,但是没有广泛动员,在校教师也从没参与过,研究的课题无人知晓。
3.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激励制度。
目前,中小学缺乏良性的“科研兴校”的管理制度,缺乏规范管理,激励机制不健全、没有专门的科研机构、教育科研项目缺乏定期检查督导和专家指导、缺乏经费保障、评价标准不统一甚至出现偏颇情况。
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缺乏开展教育科研的人力、物力,更谈不上立项了。
4.“以升学率看办学”思想居主导地位,学校有压力。
国家要求各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但是,对于部分农村中小学,资源、条件匮乏,无法承担科研项目,但是没有科研项目又通不过教育行政部门的年度检查。
一直居主导地位的“以升学率看办学”思想还没有彻底转变,教育行政部门检查工作也以升学率评价一所学校,因此,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陷入矛盾的境地。
三、解决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立项问题的对策
1.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主抓,完善教育科研管理机制。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学校搞科研,没有资源和条件是不行的,教育科研没有规范化管理也不行。
针对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实际情况,笔者建议建立相关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如建立督导制度,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定期检查督导、学校严抓科研开展情况,两者相结合,关键重在实施小组认真执行,责任落实到人;如建立激励制度,对科研工作突出者进行相关表彰;如设立科研部门,聘任专职的科研工作人员主持科研工作;如完善科研项目检查的评价标准和验收标准,保障科研经费等等。
这些都是加强教育科研立项管理工作的必要前提。
2.严格科研立项,把好选题立项关。
学校教育科研项目是学校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由广大科研丁作者、教师共同论证、申报、撰写方案等等而提出来的。
鉴于此,学校的科研立项如何立项、怎样选题、如何开展,应结合本校教学设施、资源、条件、科研资金、师资力量等实际情况搞科研,切勿“打肿脸充胖子”赶时髦。
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成立以主管科研工作的校长为组长的科研领导小组,落实科研项目。
3.积累好第一手材料,重视教育科研“白热化”阶段。
社会实践和教学是科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笔者认为,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课外科研课题研究,有
利于拓宽教学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环境,不仅让教师在新的环境下进行探索学习,更能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例如,应重视科研课题的实践阶段,教师讲课说课、开展实验、科研讲座、科研沙龙、科研论坛、撰写科研论文、社会实践等等,教育科研要突破仅局限于课堂、学校的狭窄范围,扩大科研的实践领域。
这些都是提高科研工作实效的重要手段。
4.严抓科研立项,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科研的目的是应用科研的成果促进教学水平提高,全面开拓素质教育新局面。
于此,教育科研研究出来的成果应得到社会有关部门、科研机构的重视,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
千万不要“从理论到理论”、“从方案到方案”,切忌“纸上谈兵”。
5.认真验收,自我总结。
科研重在实事求是,弄虚作假是对科研的“侮辱”。
笔者认为,搞科研的教育工作者应从实际出发,就算完成的科研项目,参与的学校要认真接受验收,认真总结,把存在的问题、要点、难点进行提炼,而参与科研项目的教师则要自我对照,自我剖析。
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应视科研工作情况,赏罚分明。
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科研兴校”、“校本教研”显得十分重要,教育科研立项迫在眉睫。
教育科研应冲破应试教育的框架,改变“以升学率看办学”的通病,实施真正让学生喜欢的素质教育,是一项长远的育人工程。
而素质教育需要教育科研立项的支撑,需要广大教育行政部门全局考虑,统一部署;学校实事求是,重视科研;教师真才实干,共同为科研工作贡献力量,做到教学和科研两不误。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育科研立项的确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它可以
成为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工具和手段,是值得我们去实践和较为理想的切人口。
特别是对于农村学校、农村教师是一项大工程。
因此,我们必须务实真干,大胆创新,努力提高教育科研工作水平。
(作者单位:广东湛江市湖光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