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城市概况摘自:/article-41498-e-1.html(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项目目录即可跳到相应章节)地理状况 (3)历史沿革 (4)城市特点 (4)城市现状 (4)名城保护与发展规划 (5)佛山名胜古迹 (5)【佛山祖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西樵山石刻】壮丽之作 (6)【锦岩遗址】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大岗山窑址】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明远桥】梁式3孔石拱桥 (7)【胥江祖庙】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 (7)【西山庙】清代四合院式建筑 (7)【太平塔】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7)【灵龟塔】7层平面八角形的楼阁式砖塔 (8)【青云塔】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8)【魁岗文塔】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8)【莲花巷土府】原是富户的贵重物品储藏室 (8)【锦岩庙】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9)【石路巷】历史街区 (9)【清晖园】一座久负盛名的粤中名园 (9)【仁寿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10)【莲峰书院】现修整作石湾展览馆用 (10)【桂洲文塔】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10)【梁园】佛山梁氏家族兴建的集宅第、祠堂、园林于一体的大型建筑组群 (10)【康有为故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中山公园】风景优美 (11)【碧江金楼】广东省内罕见的构造精致的民居 (11)【西樵山】广东省著名风景区、四大名山之一 (12)【王借岗】景致独特 (12)佛山市其他名胜古迹 (12)【镇头遗址】 (12)【南蛇岗遗址】 (13)【西樵山采石场】 (13)【银洲遗址】 (13)【河宕旧墟遗址】 (13)【澜石东汉墓群】 (13)【泥模岗冶铁遗址】 (14)【叶家庄】 (14)【南风灶古窑址】 (14)【东华里】 (14)【区家庄】 (14)【李可琼故居】 (15)【陈金?起义旧址】 (15)【北涌亭】 (15)【璜矶鹤巢】 (15)【任围】 (15)【大旗头村】 (15)【简氏别墅】 (16)【兆祥黄公祠】 (16)【梁士诒墓】 (16)【抗日烈士陵园】 (16)【吴勤烈士陵园】 (16)【孔庙】 (17)佛山文化 (17)【佛山狮头】 (17)【秋冬食蛇】 (17)【盲公饼】 (18)【鱼生】 (18)【酿扎蹄】 (18)【狗肉香煲】 (18)【佛山中成药】 (18)【迎春花市】 (18)【龙舟竞渡】 (18)【木屐】 (19)【铜凿金花】 (19)【金银铜锡箔】 (19)【木版门画】 (19)【佛山剪纸】 (19)【佛山冶铸】 (20)【石湾陶瓷】 (20)【粤剧之乡】 (20)【佛山秋色】 (21)佛山名人 (21)【黄飞鸿】 (21)【黎简】 (23)【吴荣光】 (23)【梁蔼如】 (24)【骆秉章】 (24)【黄炳】 (24)【朱次琦】 (24)【陈开】 (24)【苏六朋】 (24)【苏仁山】 (24)【邹伯奇】 (24)【陈启沅】 (24)【李文田】 (25)【张荫桓】 (25)【康有为】 (25)【吴趼人】 (25)【邓培】 (25)【冼宝干】 (26)【陈铁军】 (26)【潘玉书】 (26)佛山历史大事 (26)【佛山得名】 (26)【陶业初兴】 (26)【黄肖养起义】 (26)【佛山镇抗英】 (27)【陈开、李文茂起义】 (27)【辛亥民军光复佛山】 (27)【南海县迁治佛山】 (27)【佛山石湾陶瓷工人罢工】 (27)【佛山设市】 (27)地理状况佛山是广东省省辖市。
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北部,四面环水,东北距省会广州16公里。
介于北纬22°58′~23°04′,东经113°09′~113°10′之间。
东邻广州市,南连中山市、江门市,西接肇庆市,北与广州市、四会市相连。
东西最大横距103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03公里。
总面积3813.6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7.4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33平方公里。
截至2005年12月,佛山市现辖禅城区、顺德区、南海区、三水区、高明区。
总人口316.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45.2万人。
居民大多数为汉族。
佛山位居珠江三角洲水系的顶端,地势低洼,河道交织。
珠江上源三条主要支流中的西江、北江流经距市区23公里的三水河口附近再分流注入汾江、东平河水系的各河道。
水利资源丰富,土地肥沃。
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年平均气温21.7℃,绝对最高气温38.2℃,最低气温 -1.9℃ 。
年平均降雨量1643.3毫米。
主风向冬季东北风,夏秋两季东南风,两个主风向出现的次数基本相等。
气候温和,光照较多,雨量充沛,四季均可种植,堪称鱼米之乡。
历史沿革东晋时有西域僧人到此结茅讲经,在塔坡岗上建经堂,唐贞观二年(628)乡人在冈上掘地,得铜佛像3尊,佛山自此得名,后渐成墟市。
宋代始置佛山镇,由南海县辖。
明、清时期佛山镇经济繁荣,与汉口镇、朱仙镇、景德镇并称中国四大名镇。
辛亥革命后,广州改市,南海县由广州迁治佛山。
1949年11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南海县政府,1950年3月成立南海县人民政府。
1951年1月1日撤销佛山镇建制,设置佛山市人民政府,直属珠江专区,南海县人民政府由佛山迁出。
1983年6月1日,撤销佛山地区建制,设立地级佛山市,辖顺德、南海、三水、高明、中山县和汾江区、石湾区。
1994年,中山县撤县设市(不带县的地级市),从佛山分出。
1994年至1995年,顺德、南海、三水、高明分别撤县设市(县级市),由佛山代管。
城市特点佛山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以陶业著称于世,文物古迹众多,粤剧发源于此,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宋代,佛山陶业兴盛,被誉为南国陶城,与景德镇齐名。
"佛陶"至今仍是国内名品。
明清之际,佛山空前繁荣,商贾云集,市肆繁华,与汉口、朱仙镇、景德镇并称四大名镇,与京师、苏州、汉口并称四大聚。
现存文物保护单位24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
佛山人文荟萃,唐宋以来广东出过9位状元,佛山地区占其五。
政治改革家康有为,作家吴趼人,实业家陈启沅、招雨田、简照南、简玉阶等是其佼佼者。
佛山经济现以陶瓷、轻纺、电子工业和国内外贸易为主导产业。
城市现状佛山是南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城市。
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636.96亿元。
现有工业企业2.5万家,年产值1367.1亿元。
现有耕地面积90万公顷,农业年产值112.86亿元。
对外贸易活跃,年出口创汇39.1亿美元。
交通便利,广(州)三(水)铁路经过市区北部,设有佛山站。
城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汾江南岸为佛山主城区,市区绿化覆盖率35%,人均住房面积18.45平方米。
科教兴市成绩突出,全市有民营科技企业188家,高新技术企业99家,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0.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0.8%,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称号。
现有高等院校8所,中小学1033所,在校学生56.36万人。
名城保护与发展规划1992年初中共佛山市委、市政府邀请有关专家、教授协助制定《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其要点一是立即着手修编佛山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旧城区的改造,按历史文化名城的性质来规划好文物保护区,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历史地段和传统街区。
按照佛山的实际,分为五个地段:(1)祖庙博物馆,包括臣总里、祖庙大街等传统街区;(2)梁园博物馆,包括先锋古道、培德里等;(3)东华里街区,包括居仁里、禄丰大街、六村大街、石巷、和睦里等;(4)莲花南区,包括莲华巷、田心里、沙塘坊等;(5)塔坡街小区,包括京果街、祥安街、线香街等。
二是核定保护的文物单位,倘属公产,其产权可移交给文物部门,便于安排维修和管理;倘属私产,考虑由国家收购,在收购前,政策上给以优惠,给予维修补贴等,业主享有一定的权利,应尽保护文物的义务。
三是有些办公单位占用了文物古建筑,其上级部门应尽快安排其迁出,文物部门可以把原建筑用作博物馆或纪念馆。
四是利用文物古迹,发展文物旅游,促进传统文化艺术和风物特产的生产,恢复一些制陶工场及利用南风灶等,旅游者可以手制陶坯,加工烧制,满足现代人在参观时跃跃欲试的心理。
五是佛山市人民政府确定祖庙民居群为佛山市区的历史街区。
1999年5月31日,佛山市人民政府就此通告:(1)历史街区的保护范围为祖庙路以东,人民路、石巷路(规划中)以南,禄丰大街(规划中)以西,建新路以北地段,包括祖庙大街、隔塘大街、新荣里、麒麟社、甘紫坊、善庆坊、营前街、新路坊、沙堆巷、福晨巷、三元市、恩星里、恩光里、臣总里、文明里、新文街、教善坊、潘巷、长生树、协天里、白金街、岗心街、长泰里、文会里、新中巷、黄巷、人民巷、福贤路、石巷、锦荣里、东华里、居仁里、福庆里、福庆巷、纪岗街、禄丰里等街道。
(2)上述保护范围的一切拆建、修建、新建和扩建工程,都必须根据市人民政府批准的保护详细规划进行。
在保护范围内从事任何建设活动,均不得破坏历史街区环境风貌,其修建设计方案须征得市政府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办理报建手续后方能动工。
佛山市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发展成为以国内外贸易、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城市。
佛山名胜古迹【佛山祖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佛山市区祖庙路。
相传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6),称"北帝庙"、"祖堂",毁于元末。
明洪武五年(1372)重建。
明景泰二年(1451)敕封为"灵应祠",以后一直称"祖庙"。
明、清两代历经20多次重修扩建,尤以光绪二十五年(1899)大事装修后,更为瑰丽壮观。
现有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主体建筑沿南北中轴线排列,从南到北依次为万福台(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后楼),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紧凑而错落有致。
其建筑结构既有民族风格,又别具岭南特色,主体建筑的檐体和地面多用石材,斗拱梁架多式多样。
以正殿最为典型,梁架举折平缓,前檐斗拱采用真昂结构,保留着已不见的宋代特点。
建于明代的十二柱三开间三重檐楼式灵应牌坊,是广东现存最雄伟壮观的木石混合结构的牌楼,国内也罕见。
建于清代的万福台,则是省内现存的几个古戏台中最华丽者,戏台建筑在一个高2.07米的高台上,歇山式卷棚顶,面宽3间,共12.73米,进深11.78米,从台面至前檐高6.25米,面积为150平方米,用一块装饰大量贴金木雕的隔板分为前后台,台前空地广阔,两边阁楼是包厢。
佛山是粤剧之乡,戏班演首台戏必选万福台,相沿成习。
庙内的装饰工艺尤具特色,陶塑人物瓦脊、栩栩如生的灰塑、多层壁龛式的砖雕、玲珑剔透的漆金木雕以及粗犷古拙的石雕,大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古代神话为题材,内容非常丰富,所刻画的千余人物,神态各异,服饰各个不同;所雕塑的飞潜动植、奇花异卉,琳琅满目,数以万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