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词汇折射出的文化及社会守则.doc

汉语词汇折射出的文化及社会守则.doc

汉语词汇折射出的文化及社会制度4汉语词汇折射出的文化及社会制度一、从“归”、“舅姑”等词看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舅”、“姑”都是源起很古的称谓词。

《尔雅·释亲》“母之兄弟为舅。

”又“父之姊妹为姑。

”《诗经》中已多见。

《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

”毛传“母之兄弟曰舅。

”《邺风·泉水》“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毛传“父之姊妹称姑。

”毛传自然是直接从《尔雅》中引来的。

总之“舅”“姑”的这两个义项的历史,据文献记载大约也有三千年以上了。

然而,同是在《尔雅·释亲》中,“舅”“姑”又有别的意义“妇称夫之父曰男,称夫之母曰姑。

”在其它先秦典籍中也有用例,如《国语·鲁语》“古之嫁者,不及舅姑,谓之不幸。

”又“吾闻之先姑。

”韦注“夫之母日姑,段日先姑。

”《谷梁传·桓公三年》“礼,送女,父不下堂,母不出祭门。

……父戒之曰‘谨慎从尔舅之言’母戒之日‘谨慎从尔姑之言”,皆是。

“母之兄弟,父之姊妹”这样的概念是怎样与“夫之父母”、“妻之父母”联系起来的呢?从以上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代社会舅姑即为公婆。

这一意义正好体现了我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婚姻制度。

在古代,氏族社会,部族内部近亲结婚曾被认可。

但是“同姓为婚,其生不蕃”,于是两个不同部族相互联姻代替了过去的族内婚。

通婚的部族彼此嫁女,于是女方的公婆正是母亲的兄弟辈,故应称“舅”,女方的婆婆正是父亲的姐妹辈,故应称“姑”,于是“公公”与“舅舅”同指一人,“婆婆”与“姑姑”同指一人。

后来的婚姻习俗虽然又发生变化,但是这种称谓习惯却保持在词汇中,一直延续到唐宋。

所以宋人朱庆徐《闺意》有“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的诗句。

和“舅姑”相关的一个词是“归”。

“归”繁体字写为“归”,从止,从妇者,意为“女子出嫁”。

许慎《说文解字》里注为:“归,女嫁也”。

在现代汉语中,“归”的意义主要是“返回”、“归还”,表示“女子出嫁”的意义早已消失。

但是,将“归”解为“女子出嫁”,先秦文献中不乏确论。

如:1、帝乙归妹—《易·泰》2、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诗·周南·桃夭》为何以“归”指“女子出嫁”?孔颖达试图作解。

如:《易·渐》“女归,吉。

”孔颖达疏:“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

”孔颖达仅从文献作解,似未触及本质。

其实这跟古代婚姻制度相关,由于两个部族间世代为婚,实行的是“姑舅亲”这一婚姻形式,女子出嫁实际上就是回到自己母亲的娘家,所以称之为“归”。

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探寻,“女子出嫁”可以谓“归”,其原因使豁然贯通了。

二、词汇看民族文化的差异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观念,不同的文化心理,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必定会反映到语言当中来。

下面以英语和汉语的称谓词来说明这种情况。

(一)初学英语的中国学生往往会对英语的亲属称谓词感到十分困扰。

英语当中父辈的男性亲属只有一个称谓词uncle,女性亲属也只有一个称谓词aunt。

相比之下,汉语的亲属称谓词却复杂很多:英语汉语Uncle叔叔、伯伯、堂伯、堂叔、舅舅、表叔、姑父、姨父……Aunt姑妈、姨妈、舅母、婶母、表婶……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汉族与英吉利民族文化传统、家族结构不同。

在中国,封建社会实行长子继承权和外戚有不同程度参与家政的权利的制度,因此强调“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强调父系和母系的区别以及其他血缘关系亲疏的区别。

由于姑姑、舅父、伯父、叔父在家族中的地位不同,他们的配偶也随之各不相同,所以应该各自给予他们一个名称。

而在印欧语系的民族中,他们的儿、女都享有继承权,与此相关,外孙(女)、侄儿(女)也可以有继承权,所以在他们看来,姑妈、姨妈、伯母、婶母都处于同样的关系中,可用同一个词称呼,所以他们的配偶也都可以用一个词“uncle”称呼。

关系和地位越清楚,越有利于在继承财产时进行明确的界定,这也体现了两种不用的社会制度带来的文化差异。

(二)此外,考察英语、汉语中,丈夫对妻子父母的称谓差异也很有意思。

现代中国的年轻一代,恋爱期间通常称对方的父母为“叔叔”“阿姨”,婚后则均称对方的父母为“爸爸”“妈妈”。

这种用相同的称谓来指称来表达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现象,折射了中国式的家庭观念,以及“女婿半个儿”“嫁出的女,泼出去的水”的家庭观念。

此外,在比较正式的文件中指称亲属关系时,男性对妻子父母的关系则表达为“岳父”“岳母”。

在中国我们把岳父叫做“泰山”, “泰山”典出《酉阳杂俎·卷十二·语资》: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

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

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

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

因大脯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

黄幡绰曰:“此泰山之力也。

”。

“泰山”一语双关,既指封禅一事,又指岳父。

这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家族利益至上和古代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的这一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现象。

“岳父”和“岳母”:在英语里分别是“father inlaw”,“mother in law”。

这两个单词中都有“in law”这个短语,这凸显了在英语社会中翁婿关系是以法律为约束的,是一种法律关系。

而在汉语中就是“岳父”“岳母”,没有“in law”这一个短语,这体现了在中国婚姻关系是一种伦理关系,而不是靠法律来进行约束的。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里有很多词是时代的产物,很多词里面凝固着中国文化所特有的东西,这要求我们在学习这些词汇的时候,不仅要去理解它的字面意思还要去了解它所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它所反映的特殊文化内涵。

作为一名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结合我们专业自身的特点,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词汇教学时,不仅仅是机械地教授学生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还要向学生清楚明白的解释这个词背后所承载的中国文化,让学生不仅能够正确的掌握和运用这个词,还要让学生体验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汉语规范化和语文教学_语文论文[作者]苏培成[内容]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过的是群居的社会生活。

人要生存,就要进行生产,从中获得生活资料。

生产不是孤立的个人能够进行的,而是要靠分工和协作。

人们要协作就必须保持经常的联系,经常地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有合用的交际工具。

人类的交际工具有许多种,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

语言是由人类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包含意义的一连串声音,是音义结合物。

它和思维结合在一起,把思维的成果固定下来,把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

语言自然离不开社会,而社会也不能没有语言。

社会离开语言这个工具,交际无法顺利进行,生产也就无法顺利进行。

社会一旦停止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就要崩溃。

就这个意义说,语言也是社会发展的工具。

人们使用语言是为了进行交际,进行交际不能只有一方,至少要有两方。

所以,语言的使用表面看是个人行为,而实质是社会行为。

为了使思想交际能够顺利进行,交际双方使用的语言必须遵守统一的标准,而不能随心所欲各行其是。

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一方说的话另一方听不懂,交际就无法进行。

就这个意义说,使用语言的人没有自由。

他必须接受社会已有的语言规则的约束,按照别人的样子来使用语言。

其实,人类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必须遵守的规则。

比如,城市走路要遵守交通规则,不管是美制的靠右,还是英制的靠左。

没有这样的规则,或者虽有可是大家都不遵守,谁也不能顺顺当当的走路。

规则就是规范。

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确定使用语言的规范,并且推广这种规范,使人们用合乎规范的语言进行交际,这就是语言规范化。

语言规范的标准不是哪个部门哪个个人主观制定的,而是由语言学家根据语言发展规律确定下来的。

语言的规范也不是永远不变的,也要随着语言的发展做改变或调整。

有了规范还必须推广,用来指导实际的语文活动,克服语言使用中种种背离规范的现象。

语言规范化是任何语言都不能缺少的。

语言规范化是限制,不过它所限制的是不利于发展和不便于应用的种种消极现象。

只有限制了这些消极现象,语言才能健康的发展。

这就如同果树剪枝、农田除草,只有把那些芜杂的东西去掉,作物才能顺利生长。

当今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电子计算机在自然语言或人造语言的控制下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做许多人们做不了或不愿意做的工作。

而能够操纵电脑的语言,必须是规范的语言。

可见信息化促进语言规范化。

二、汉语规范化汉语是汉族的母语,有悠久的历史,是高度发达的语言,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现代汉语指的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它不但是汉族的交际工具,也是中国国内各民族间的交际工具。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

做好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工作,提高现代汉语的规范化水平,使它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任务。

现代汉语有明确的规范。

这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下面就对这个规范做些解释。

(1)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信息的载体。

共同语必须有明确的标准音,而这个标准音只能是具体的地点语音,不能是地区的语音,也不能是人造的语音。

现代汉语的标准音只能是北京音,而不是其他地方的音。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这是由汉语发展的历史决定的。

北京作为中国的都城,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金元时代起,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

在这个漫长的岁月中,北京音逐渐扩展到全国,得到生活在各地的汉族人民认可,确立了它的标准音地位。

明、清的官话,基本上是以北京音为标准音。

辛亥革命后,开展了国语运动,推广了北京音。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大力开展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大力推广普通话,北京音作为标准音的地位进一步得到确认。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以北京语音的语音系统为标准,不是以北京人对一个个具体词的读音为标准。

北京音的语音系统,也就是汉语拼音所拼写的系统。

所以学会了汉语拼音,也就基本掌握了北京音的语音系统。

标准音要排除北京的土音。

例如打碎的“碎”,北京土音念сèi;表示禁止性否定的“甭”,北京土音念bíng。

这都不是普通话标准音。

北京音中有一批异读词。

例如,“质量”有人读zhìlìang,有人读zhǔìang;“教室”有人读jiàoshì,有人读jiàoshǐ;“阿谀”有人读ēyú,有人读āyú;“呆板”有人读dāibǎn,有人读áibǎn。

异读词的存在不利于语音规范化。

1985年12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视部联合发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对异读词的读音做了规定。

上面说的四个词,前一个读音成为规范音。

语音也是发展的。

有些词语的读音发生了变化,读音的规范也要适时调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