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
治往往是并提的。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理学教研室, 2009
法理学
精品
课程
但是儒家的德治又具有特殊的意义,在
某种意义上它是针对刑罚而言的。
• 首先,儒家的德治思想强调德主刑辅 。
• 其次,儒家的德治思想强调施仁政,注 教化,以德去刑、息讼。
• 最后,儒家的德治思想主张明德慎罚, 先教后刑。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理学教研室, 2009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理学教研室, 2009
法理学
第三节 道家的法律思想
精品
课程
一、“道法自然”的世界观
道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它是万物 之宗,支配一切,衍生万物。它不是一 个物质实体,而是一种绝对精神,是超 然物外的。 “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指道的本质是“ 自然”。所谓“自然”,指的是不假人 为,听任万物自由发展,没有任何强迫 的成分。也就是说,人必须取法天道, 顺应自然。 道与仁义礼法相比是最高原则。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理学教研室, 2009
法理学
精品
课程 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无为而治”是道家“道法自然”的世 界观在政治上的表现,是道家的治国理 念。所谓“无为而治”指统治者应效法 自然,无所作为,不要干涉人民的生活 ,目的是要通过避免矛盾,避免斗争来 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实质是“无为而 无不为”。
”的问题,礼治派主张法古,法治派主
张循今。
• 德治与法治之争是在道德与法律在社 会治理中的相互关系问题上展开的,集 中在法律和道德在社会调整中的地位, 各自的所长所短。德治派强调道德所长 ,法律所短;法治派强调法律所长,道 德所短。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理学教研室, 2009
法理学
精品
课程
二、墨家“尚同”法律观
为了实现“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 ,墨子提出“尚同”的主张,要求从下 到上必须“一同天下之义”(《墨子· 天志上》),即用“兼相爱,交相利”
统一思想。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理学教研室, 2009
法理学
第五节 社会治理中的法治、礼治 、德治、人治和无为而治
法理学
精品 课程
第二十七章 中国古代的 法律思想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理学教研室, 2009
பைடு நூலகம்
法理学
第一节 儒家的法律思想
精品
课程
一、儒家的礼治思想
儒家所说的礼,指周礼,内容广泛,包括政治、军 事、司法、行政、道德教化、宗教祭祀、婚丧嫁娶等 各个方面,是调整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行为规则和指导 思想的总和,既表现为典章制度,也表现为指引着典 章制度和人们日常生活规范的思想原则、精神理念。 就典章制度的层面而言,则具有某种根本制度的地位 ,能够决定着其他具体的制度、规范,代表的是确立 和维护统一的贵族政体和君臣等级秩序的制度。而作 为思想原则和精神理念,则集中表现在三纲五常的观 念之中,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 智信等一系列修家、治国、平天下的纲常伦理。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理学教研室, 2009
法理学
第四节 墨家的法律思想
精品
课程
一、墨家兼爱的世界观
墨子所说的“兼相爱”,就是指不分 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 的人;而“交相利”,则是指互相帮助 ,共谋福利,反对相互争斗。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体现为 “利民”、“尚贤”、“节用”(节葬 、非乐)和“非攻”等一系列的政治主 张上。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理学教研室, 2009
法理学
精品
课程
三、与人治对立的“法术势”相
结合的思想
法家认为治国的关键是“法”,有了 好的法令,一般能力的“中主”或才能 低下的“庸主”也能治理好国家。
法家反对人治,反对的是渗透德治和礼 治色彩的人治,但却绝对主张君主专制 。为此他们以君主专制为中心设计出一 套“法信权”或“法术势”相结合的治 国方案。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理学教研室, 2009
法理学
精品 课程
儒家的礼治思想有一个转变过程,就礼治 与法治的关系而言,从礼与法的对立到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礼与法的对立和融合并不 是在抽象意义上讲的,礼治与法治之争并不是 现代意义上的对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的 争论;而是在具体意义上,即什么性质的礼与 什么性质的法的对立和融合。而就抽象意义而 言,儒家所说的礼治和法治,实际上反映的是 社会的根本制度与指导思想同具体制度之间的 关系。
法理学
精品
课程
二、与德治对立的“重刑”思想
法家反对德治、主张法治的一个主要理论根 据是性恶论。
法家反对德治、主张法治,但所谓“法治”主 要是重刑,即以刑去刑。在犯罪与刑罚的关系 中,主张轻罪重判、小罪重罚,认为只有通过 “重罚”、“严刑”才能达到“去奸”和“民 莫敢为非”的目的。
法家的重刑思想有时也不完全反对德治,而把 德治作为刑赏而治的一个方面。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理学教研室, 2009
法理学
精品
课程
二、儒家的德治思想
重视德治,主张“为政以德”是儒家 法律思想的另一个突出特征。实际上, 儒家礼治思想中就包含着德治思想,如
上所述,礼治包含着根本制度和指导原
则,其中的指导原则即具体制度的指导 思想——三纲五常就是伦理道德,就是 德治。而且在儒家的文献中,礼治和德
精品 课程
中国古代思想的不同学派,儒家、法 家、道家、墨家的法律思想的争论,抛 开当时的历史背景,实际上是社会治理 的不同方式,法治、礼治、德治、人治 、无为而治的长短优劣之争。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理学教研室, 2009
法理学
精品
课程
•
礼治与法治之争是在制度层面进行
的,集中在社会治理的方式是否“法古
法理学
精品
课程
三、儒家的人治思想
儒家的人治思想涉及到人与制度的关 系问题,实际上人治思想是从礼治和德
治思想中推演出来的。最能体现儒家人
治思想的是孔子所说“为政在人”,“ 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礼记·中庸 》)。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理学教研室, 2009
法理学
第二节 法家的法律思想
精品
课程
一、与礼治对立的法治思想
法家的法治主张用反映新兴地主阶级 利益的法治理国家。为了论证法治代替 礼治的必要性,“治世不法古”成为法 家法治思想的一个重要基础。
针对三代以来所形成的“刑不上大夫, 礼不下庶人”的等级特权思想,法家鲜 明地提出“刑无等级”,“法不阿贵” 的主张。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理学教研室,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