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陷阱案例合同陷阱案例一一、买卖合同中的陷阱案例一、虚构主体欺诈天津大华公司与美国亨特尔公司签订一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天津公司向美国进口啤酒花 300 吨,每吨单价6000 美元,货物装运时由美国商检局检验,出具品质、数量证书。
美国亨特尔公司要求天津大华公司,先预付 20, 货款共计 360,000 美元以表诚意。
考虑到啤酒花当时在国际市场上走俏,国内需求很大,大华公司同意其请求并预付货款。
付款后美国公司迟迟未发货,大华公司屡屡催促,亨特尔公司总以各种借口敷衍,最后干脆置之不理。
大华公司原想通过起诉追究亨特尔公司违约责任,但经了解,该公司不过是个皮包公司,即使起诉也无法挽回损失,因此,只能作罢。
案例二、借“名”欺诈某大型计量仪器设备厂下属某商店与某水产公司签订向后者出售 50 吨海蜇皮的合同,单价 1.25 万元。
合同签订后,水产公司即同香港某贸易公司签订出售 50 吨海蜇皮合同,交货期限定于前一合同履行期届满后 10 日。
事实上某商店根本无货,其临时组织货源也远远不足,致使水产公司不能按期向香港公司交货,被迫赔偿对方 111,318 港元。
案例三、标的物欺诈某公司向香港某公司购买一套财务管理系统设备,并包含软件使用。
后美国公司声称其享有该软件的产权,要求某公司停止使用,并赔偿侵权损失 10 万美元。
经法院查证属实,某公司败诉,接受判决。
案例四、利用模糊条款欺诈某县供销社(买方)与某市农药厂(卖方)签订 65 吨乙基1605 农药买卖合同,每吨单价 5500 元。
付款方式规定货到两个月内付款 40,,余款分期支付。
合同签订后,农药厂按期交货,供销社付款 40,后不再付款。
农药厂多次催款,供销社均以“分期付款,时间未到”为由拒付,于是成讼。
案例五、利用违约金、定金欺诈中国某进出口公司与新加坡某公司签订 1 亿条沙包袋出口合同,交货期为合同成立后 3 个月内,价格条款规定为 1 美元 1 条。
如一方违约,应向对方支付合同总价 3.5,的违约金。
中方公司急于扩大出口,赚取外汇,只看利润丰厚,不顾自己履行能力的欠缺仍然签订了合同。
结果。
合同到期中方无法完全履行合同,要求延期又被拒绝,被迫向对方支付 300 多万元违约金,损失惨重。
合同陷阱案例之二二、租赁合同中的陷阱案例一、出租人主体不合格一无业游民窥探到地处某城郊的一套住房长期空置,无人居住,便设法进入室内,非法占据该房。
为解决生活来源,遂以该套房屋作为出租标的,与另外三名进城务工的无房居住者签订了房屋租赁合同,并让三名承租人预先支付了半年的房租,直至该房的产权人出现,这一非法租赁关系的真相才得以显露。
不具备出租主体资格而出租某一财产,是租赁合同中典型的陷阱。
案例二、租赁标的引发的陷阱某一房屋出租关系中,出租的房屋屋顶漏水,承租人多次敦促出租人及时检修,但出租人借口协议中没有作出这种约定,或者强调经济有困难,或者以前数个承租者都是自己去检修,因而迟迟没有解决房漏问题。
在一次大雨天气中,该房屋顶塌落,承租人的儿子身体受伤,电视机亦被砸坏,双方遂起纠纷。
案例三、经营范围受限引发的陷阱某运输公司与某化工厂签订一份重型卡车租赁合同。
合同规定:由某化工厂按合同规定交付卡车后,运输公司即用于营运,不料受到当地工商局的干预,原因是出租卡车不属于化工厂的经营范围,认为该合同是无效合同。
运输公司起诉到法院,要求化工厂退还其已交付的租金,并承担运输公司的经济损失。
案例分析认为:化工厂的经营范围虽然没有“租赁” ,但它出租的是自己闲置资产,而租赁标的物卡车也并非限制或禁止流通物;化工厂的租赁行为既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资产的价值,也解决了承租方的一时之需,不仅没有妨害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还有利于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进行。
所以,即使化工厂没有经营租赁业务的权利,也不能认定这个租赁合同无效。
合同陷阱案例介绍之三三、借款合同中的陷阱案例一、欠缺法定形式某公司业务部经理张某 2000 年 12 月 8 日与工商银行某分行签订了一份借款合同。
公司从银行贷款 100 万元,并于 2001 年 5 月 2 日归还。
2001 年 2 月 5 日,张某又与该银行签订了一份借款合同,贷款 150 万元,2001 年 7 月 2 日起归还。
合同签订后,该工商银行分行依照合同规定的时间将两笔贷款汇入该公司的开户银行的帐号上。
公司随即将这两笔贷款作为流动资金和购销业务统一开支使用,且经过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签章、2001 年 3 月公司向银行支付 100 万元贷款和第一季度利息3.1 万元,并由张某于月底归还贷款 80 万元。
2001 年 4 月张某离职退出公司。
在合同快到期时,工商银行分行催促公司还款。
公司则以“张某贷款未经公司同意,总经理、董事长王某的章放在财务部门,系由别人代盖的,盖章未经王某同意;未加盖公章;张某擅自贷款,不应算在公司账上”等为由,提出两笔贷款应由张某个人负责,公司不再归还贷款和利息。
银行多次催促未果,于是起诉到人民法院。
案例分析:这是一起由于借款合同形式不符合法定条件而引发的纠纷。
本案中的借款合同欠缺一些法定的形式,如未加盖公章等。
在一般情况下,应确认合同无效。
但在本案中的借款合同,却不宜简单地认定为无效合同。
这是因为,借款合同已盖有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的章,且实际上已大部分得到履行。
公司收到工商银行分行的贷款后,将其充作公司的流动资金和购销业务的统一开支,并且已将第一笔贷款和部分利息交还给银行,第二笔贷款实际上也归还了一半。
从上述情况看,公司已默认其与工商银行分行的贷款合同有效。
案例二、担保陷阱 2001 年 8 月 24 日,某供销公司向某市建设银行提出了借款申请,同时出具了某机械厂的担保书。
银行工作人员未经审查,即与供销公司签订了借款合同。
合同规定:由银行向供销公司提供贷款 50 万元,期限为一个月,月息率为10.2 ‰,逾期还款加收 20,的罚息。
供销公司得到贷款后,用于购销经营活动,由于经营不善,贷款无力偿还,只向银行支付了利息 14000 元。
银行多次追讨未果,于是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供销公司立即归还借款,支付利息和罚息,并要求机械厂作为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
案情分析:这种担保如果成立,将意味着供销公司到期不能归还贷款、支付利息时,机械厂应向银行承担还本付息及赔偿损失的责任。
但银行在本案中根本没有认真审查机械厂的保证书,而保证书的内容、形式均不符合法律规定。
并且这份保证书是否真是机械厂出具的,也存在疑问。
因此,机械厂与银行的保证合同关系根本未成立。
在这种情况下,当供销公司到期不能还本付息时,银行要求机械厂承担连带责任是没有法律根据的。
案例三、转移债务陷阱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过程中,出现了企业利用多头开户骗取银行贷款的现象。
1999 年 1 月,某公司(系集体所有制企业,注册资金 410 万元,具有法人资格)与某信托投资公司签订合作经营合同,合同称: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双方签订松散型合作合同,合同规定信托投资公司分 10 次向该公司投资 1340 万元,用于合作经营电解铜业务,信托投资公司共收取 50 万元利润,相当于月息12‰;经营事业均由该公司负责。
1999 年 2 月,因该公司主管人员和经办人员玩忽职守,造成 1340 万元贷款被骗。
1999 年 4 月 30 日,该公司向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破产。
造成信托投资公司 1340 万元的投资损失。
(待续)合同陷阱案例介绍之四四、承揽合同中的陷阱案例一、“质保金”醉翁之意不在酒某服装加工厂 (承揽方) 与一家代理出口业务的机构 (定作方)签订了一项加工裤子的合同,加工量为 10 万条,加工费为每条 10 元,共计 100 万元,质保金为每条 1 元,共计 10 万元。
双方在合同中约定,如果加工的裤子经两次修改才达到标准,则定作方有权终止合同,只退还 50,的“质保金” 。
第一批加工量为 2 万条,而这 2 万条裤子在两次验收后仍未达质量标准,于是定作方终止了另外 8 万条裤子的生产,扣除 50,的“质保金”后双方关系终止。
事后,服装加工厂偶然得知定作方对裤子的真正的需求量其实只有 2 万条,定作方将其扩大到 10 万条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 50,的质保金。
案例分析。
对于承揽合同中是否设立“质保金”并没有明确规定,这使得“质保金”既不属于法律明文规定得承担违约责任或担保的形式,也不属于法律明文禁止的行为。
上述合同中对加工裤子的质量没有规定明确的验收标准,只是看样验收致使合同执行中出现漏洞,使定作方有了施骗的可乘之机。
另外即使签订了“质保金”也没有必要预先支付。
案例二、技术指导费“笑里藏刀” 某小家电厂为某生产镇流器单位加工生产镇流器。
在双方签约时,定作方提出,自身所有的生产镇流器技术为专利技术,需对承揽方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而承揽方在完成承揽任务的同时也获取了专利技术,故要求承揽方先行支付“技术指导费”5 万元。
事后该小家电厂在一次法律咨询中得知自己向承揽方支付的技术指导费于法无据,但已悔之晚矣。
案例分析:本案中,即使生产的镇流器的技术是专利技术,小家电厂在完成任务后也不可能再使用该专利技术生产镇流器,因其没有获得专利独占使用权。
这实质是定作方利用小家电厂的法律无知和技术欠缺,设计的“技术指导费” 的陷阱。
案例三、承揽合同形式的陷阱某修配厂(甲方)经常承揽某机器设备厂(乙方)各种小型机配件的加工任务。
每次约定由乙方派人送来原材料,提出质量要求,双方商定加工期限、酬金,产品由乙方自提,酬金一次清结。
双方经多次合作,均能恪守信用,从未订立过书面合同。
某日,乙方业务员黄某又送来原材料,要求甲方在三个月内加工规格为M20×100 的螺栓螺杆10000 套,每套加工费 2.8 元,乙方提货时付款。
甲方欣然应允。
甲方在加工过程中,本厂两位技术骨干被某市某个体修理厂高薪聘走,使工作进度大大减缓。
三个月过去,合同期限届满,但加工任务仅完成一半。
乙方对此颇为不满,并责令甲方设法尽快加工任务。
甲方经加班加点,终于完成了加工任务,但已超过约定的加工期限一个半月。
乙方提货后,以甲方迟延交货为由要求甲方每套降低加工费 0.8 元。
甲方认为,因乙方迟延交货,适当降低加工费可以商量,但幅度不宜过大。
双方经多次协商,均为达成一致意见,乙方为此一直拒付加工费。
甲方遂诉至法院,要求法院判令乙方支付加工费,并支付违约金。
法院经审理:甲、乙双方之间有长期的加工承揽业务关系,但从未订立过书面合同,此次也仅达成口头协议。
案例分析:合同法规定: “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