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教学论文七篇【篇一】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不仅需要创新教学观念,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跟随着改进。
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可谓是要求更高,标准甚严。
历经生物教学三十载,饱尝生物教学的酸甜苦辣,也从中学到了甚多,确实有些浅陋的见解和体会,还望各位同仁来帮助探讨和提升。
一、教师的角色要转型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探索性实验、独立进行科技制作、研究一些新科技问题并完成相关的科研学习报告、进行社会调查以及扩展性学习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这是旧课程无法比拟的。
与此同时,新课程又能让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进一步提升。
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对研究课题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相关综合信息的熟悉和掌握程度。
因此,要想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教师”。
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高素质的教师,要善于“反思”,增加内涵,提高教师的学识和能力,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突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师生互动”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
因此,“师生互动”是否成功就要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
实施“师生互动”,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体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去。
例如,在学习“伸肘和屈肘”时,可事先激发学生进行科技制作“肘关节模型”。
课堂上,教师不急于讲解,而是先展示挂图和模型,同时演示自己的上肢,让学生一边实验一边分析,尔后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可以综合运用情景激发,师生互动,直观演示,将模型、挂图及自己的上肢对照起来,逐一指出肘关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尺骨、桡骨等各结构的位置及名称,再演示部分结构的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探讨,从而得知伸肘和屈肘动作就是这样完成的结论。
这种开放性的课堂,学生兴趣高涨,这样的课堂,真正的师生互动,促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在这样高昂的激情下,顺便让学生再分析健康体育课上的引体向上、俯卧撑等动作的完成就是如此的轻而易举了。
三、突出情感调节,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往往直接影响认知水平。
一个人在愉快时,就容易通过感知觉接受外界信息,一个人在忧郁、苦闷时,往往不能接受外界信息,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形。
教师就要根据情绪对学生认知活动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正面情绪来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例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时,关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知识,学生觉得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
如果教师在讲此知识之前,先讲个故事或谚语,比如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克隆”技术、“一母生九子,母子十个样”等,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愉快、兴奋的正面情绪状态下,再画出若干个从属关系的包涵图表来解释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学生就会容易理解及掌握。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应用情感调节,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很大帮助的。
四、善于设计演示实验,创设情境设计合理的小实验,教师从创设情境入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在生物教学中若能辅之设计合理的小实验,则将势必容易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食物的消化”时,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如何区分,确实有一定难度,不妨一试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教师可以随手捏一个小粉笔头成粉末状,随手烧一张小纸片,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分析及讨论这个实验的现象和成分的变化,在教师的指点下,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就容易分辨和掌握了。
这样一来,无疑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让你的学生对你有信心和兴趣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处在学生视野的横向和纵向比较之中,能否在学生中有一个良好的教学能力形象是极其重要的。
着名教育家孙敬修先生说:“学生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
录下来的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里并储存,然后指导行动。
”这就说明教师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试想一个对自己都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的教师,怎能通过你的课堂让学生对你有信心和兴趣呢?我们教师,任重而道远,一定要用心去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让学生钦佩,赢得学生的好评,教学的实施就能顺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能获得任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篇二】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生物教学中,课堂提问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
但要取得有效的思维成果,就必须给学生思维的动力,充实思维的材料,且要善于引导、疏通思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铺路架桥。
让学生获得思维的动力,占有充足而必要的具体材料,这仅是为了开展思维活动的条件,而要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能积极开展,还有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依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思路去分析、判断和推理,且及时地回收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关键,立即反思,对症下药,改进教学。
人们对喜欢的东西学得最快。
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
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
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
”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维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谐发展,在游戏中,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发展。
教学中我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
如我就采用人体骨骼拼图,消化系统拼图;编制食物网和“一个也不能少”,跟我做生态球,猫和老鼠、听声音比赛,神经调节系列活动等等。
通过各种活动,变具体为抽象,寓知识于游戏中,极大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欲望,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人人动手、个个动脑,个个动起来。
每次走进教室,学生就会上前追问,今天做什么活动?如在介绍《生态系统》一节时,我设计了几个学生参与活动:《编制食物链和食物网》,《一个也不能少》。
如讲到生态平衡时我们设计了活动《一个也不能少》。
事先编制好一个网,请10位同学出来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其中一个代表人类。
让人坐在网中间,其他同学将他抬起来代表生态系统中其他成员支撑着人。
当人类破坏某一环境因素如使水污染,同学分析水污染会导致其他相继污染。
当说到某因素污染,代表相应的成分的同学就离开,同学一个一个离开,坐在中间的人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害怕自己掉下来。
通过学生自己体会,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员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类如果不遵照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破坏环境,最终会遭到环境的报复影响人类自己的生存;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一个也不能少,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又如:在初一《营养物质》的教学中,我又设计了《医生与病人》的游戏活动,“医生”背对黑板,“病人”面向黑板。
当教师投影出某种营养物质缺乏的疾病名称,“病人”说出该病的主要症状,请“医生”诊断,并提出合理建议。
课堂气氛非常好,同学们踊跃参加。
通过医生与病人的扮演活动,同学们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种子结构和成分的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探测脉搏与运动关系,探究反应速度……。
如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
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开展实验。
实验时,因为当时季节问题,鲫鱼比较少,价格较贵,所以我们选用小金鱼,实验时发现金鱼比鲫鱼灵活很多,在观察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的候,按照教材方法将红墨水滴在鱼嘴前方时,整杯水马上变红,无法观察水进出的方向。
怎么办?当时教师做了适当引导:“你们可以抓住鱼直接滴在口中观察,也可以尝试在不伤害小鱼生命情况下采用其他方法”。
最后每个小组都找到相应方法观察到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现象。
方法一:“让鱼在染了红墨水的烧杯里游一会,再放回清水。
”;方法二:“将鱼放在桌上蜡盘,因为蜡盘面积大,水浅”;方法三:“用手挡住鱼不让游动”;方法四:“用桌上绑鱼鳍的塑料片拦住鱼”;方法五:“用手抓住鱼,直接往鱼口滴墨水”;方法六:“减少水,使鱼游速减慢”。
并且对老师介绍的方法提出建议,认为直接滴墨水方法太粗鲁,容易伤害小鱼。
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
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观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从,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篇三】一、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模式1.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探究学习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设计有效的课堂环节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获取达到活动目标的方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最后的学习成果展示,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师也要进行指导,实现自主探究学习,一定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由被动地接受学习到主动探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此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困难。
教师实现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就要分析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各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小组内部合作学习,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3.创设情境有了参与热情,就必须创设学习情境,研究参与范围,不断提高参与质量。
生物教学的参与范围很广泛,如自学指导,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设计练习任务,参与评卷与分析试卷,参与实验设计,自制学习卡片,积极展示学习成果,等等。
(1)以自学指导组织教学。
针对生物教材内容,大胆改革生物教学结构,以“自学指导”为形式组织教学,注重学生内化过程。
在自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本提示,独立思考和练习,完成力所能及的练习题。
(2)组织学生讨论答疑。
为了提高参与的质量,教师的课堂提问设计要有容量、有价值。
所提问题要主要突出重点、难点、盲点和知识的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