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巴纳姆效应 相似性原则 互补定律
巴纳姆效应 相似性原则 互补定律
儿子:不愿照镜子
有些时候,我们不仅将别人的评判当做窥视自我的镜 子,更将大众的特征当做自己的特质。一位心理学家根据 大多数人的心理特征,写下了这样一段描述性文字:“你 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有自我批判的意识。你有很多特殊 的能力,有望成为你的优势,但还没有全部发挥出来。同 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轻松地克服它们。 你喜欢每天的生活都有新意,讨厌受到束缚。你喜欢独立 思考,并因此而自豪,有时也会听取别人的建议,但如果 没有充分的理由,你是不会断然接受的。你不大喜欢过于 坦率地表露,展示真实的自己,认为这是不明智的举动。 你时而外向、友善、喜欢交朋友,时而内向、谨慎、沉默 寡言。你有梦想和抱负,有些往往是不现实的。”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很多人看过这段笼统的、几乎适用 于任何人的文字后,绝大多数都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 活灵活现。
古语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 同不相为谋”。志趣迥异的两个人,无论 相识多久,都如同两条平行线,不管靠得 多近,永远也没有交心的那一天。 在人际交往中,若能与那些相似的人交往, 可以帮助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真正的 友情。另外,在与自己相异的人交往时, 如果需要与对方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我们 可以尝试着“求同存异”,尽量表现出自 己与对方相似的一面。
为了证实“相似性原则”的效用,美国心 理学家纽加姆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 验。他让17名互不相识的大学生同住在一 间宿舍中,对他们的亲疏变化过程,进行 了长达4个月的跟踪调查。实验结果表明, 在相识之初,空间距离的远近决定了彼此 的亲疏程度。然而,在实验的后期,那些 在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上相似的人, 在研究结束时都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认为算命 先生说得很准,其实这是因为他们巧 妙运用了“巴纳姆效应”的缘故。算 命先生深知,前来占卜的人大多是一 些情绪低落、迷茫无助、对未来缺乏 把控的人。这时候,他们的心理依赖 性比平时更强烈,受他人心理暗示的 可能性也就更大了。算命先生先用一 些安慰的话,让求助者获得心灵的安 慰,赢得他们的信任,接下来的一番 模棱两可的话便自然让人深信不疑了。
人们为什么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 交往呢? 心理学家认为,跟自己相似的人 交往能够肯定我们自己的信念、 个性品质和价值观,起到正面强 化的作用。彼此在交往的过程中, 也极少因为观念的相悖而发生争 执和相互伤害。此外,相似的人 容易共同组成一个群体,人们生 活在这个团体中,可以团结一致 对付外界的阻力,增强安全感和 归属感。
人们对于和自己有过相同经历的人(如校 友、老乡等等),很容易产生亲切感和好 感,建立起信任关系。这是符合相似性原 则的。 相似性原则认为,人们往往喜欢那些与自 己相似的人。这里所指的相似是指人们感 知到的相似性,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 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年龄的相似响,想打破巴纳姆效应并 不容易。我们要学会从多种渠 道搜集与自己有关的信息,与 自己身边的人相比较,得出较 为客观的评价,坦然面对自己 的优缺点,做真实的自己,从 而在人际交往中恰当地表现自 己。
相似性原则: 人们喜欢与自己 相似的人
太棒了,我也是! 我是XX学校毕业 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认识自身未必比了 解他人要容易。认识他人时,我们容易站 在理性的角度,做出较为公允的判断。然 而对于自身,因为太过于熟悉,习惯用感 性的眼光审视自我,再加上时常受到外界 信息的困扰,我们在心中勾勒出的自我形 象,往往与真实的自己相去甚远。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借助外界的信息 来评判自己,经常得出与事实不符的结论。 或许你原本是一只极具天赋的“白天鹅”, 只是才能还未展示或发挥出来,却因为别 人不公正的评判而妄自菲薄,认为自己是 一只“丑小鸭”。
假使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发现自己与周围的 人格格不入,不妨尝试着“伪装”一下自己,表现 出与他们相同的特质,就会更容易被他们所接纳。 画家凡· 高出生于一个基督教牧师的家庭。25岁时, 他来到比利时南部的一个矿区传教,那里的人们都 以做矿工谋生,穿着破烂的衣服,满脸煤灰。刚到 那里的时候,凡· 高担心自己不被他们接纳。一天, 凡· 高到矿区捡了很多煤渣用来烧炉子。之后,因为 时间紧迫,他还来不及清洗满脸的煤灰,就登上讲 坛开始布道。出乎意料的是,他的布道很成功,受 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当他回到住处,准备洗脸时候, 猛然从镜子中看见脸上沾着一层厚厚的煤灰。“原 来如此,”凡· 高说道,“这就是他们认可我的原因 所在。”从那以后,凡· 高每天都往脸上涂煤灰,使 自己看起来更像当地人。
曾经有位心理学家为了证实“巴纳姆效应”对大 众的影响,精心设计了一个实验。他给一群人做 完人格特征测验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 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其中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 真实结果,另外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 结果。令人感到惊讶的是,绝大多数的参加者都 异口同声地回答说,第二份结果更为精确地描述 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 中国古话:“人贵有自知之明。” • 古希腊阿波罗神庙门柱上的铭文: “认识你自己。”
• 人们在认识自我时,时常由于受到 外界信息的暗示,将他人的言行作 为自己行动的参照。心理学上将这 种普遍的心理现象称作“巴纳姆效 应”。 • “巴纳姆效应”是指人很容易受到 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出现自我知 觉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 性的人格描述是自己的真实写照。 这个效应是以一位广受欢迎的著名 魔术师肖曼· 巴纳姆的名字来命名的。 他曾经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 的节目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节目 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 以“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巴纳姆效应: 正确认识你自己
• 投射效应——人们常常“以己度人”
•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是否会 “以人度己”呢?
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小时候很贪玩,不爱学习,他的父母为此忧心 忡忡。一天,爱因斯坦像平常一样,准备和伙伴们一起 到河边钓鱼,父亲拦住了他,给他讲了一个故事。父亲 讲道:“昨天我和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大烟囱,他在前 面,我在后面。钻出烟囱时,我发现杰克全身都被烟囱 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我看 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 个小丑,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洗了又洗。杰克见我钻出 烟囱时干干净净的,以为他自己也一样,于是没有清洗 便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破了肚子,还以为你杰 克大叔是个疯子呢。”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 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后,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 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 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爱因斯坦 听后,幡然醒悟,从此发奋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