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知识点
1.研究种群最核心的问题是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
2.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3.调查植物及活动范围小的动物通常采用样方法来估算。
4.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最常用的取样方法是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5.在一个样方内,计数时要统计方框内+两相邻边及夹角上的个体数。
6.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来估算其密度。
掌握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
7.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8.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因素是:年龄组成。
9.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主要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
种群密度。
10.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下降、波动和稳定。
11.构建数学模型的步骤: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用数学形式来表达④检验修正
12.J型曲线出现的前提条件:食物充足、空间资源充裕,气候适宜,无天敌等理想的条件下。
S型曲线的前提条件:资源空间有限。
注意:不能认为S性曲线的开始部分就是J 型曲线。
两条曲线的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所减少的生物个体数,用达尔文的理论解释是生存斗争的结果。
13.J型曲线的增长率保持不变,而S型曲线的增长率是先升高再降低,在K/2时增长率最大,K时增长率为0,因此捕鱼时最好在稍微大于K/2时捕捞。
整个S曲线中,出生率一直大于死亡率。
14.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性别比、年龄组成、气候、食物、天敌、人类活动等。
15.K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16.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
17.识别四种种间关系的曲线图,重点是必须会分析捕食关系的曲线图。
18.植物的垂直结构取决于光照,动物的垂直结构取决于植物。
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19.水平结构受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等因素的影响。
20.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2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起始条件不同。
22.初生演替的特点:演替缓慢,时间长;次生演替的特点: 演替快速,时间短。
23.演替的一般过程:裸地的形成→生物的入侵→环境改变→竞争加剧→平衡稳定阶段。
24.演替的发展趋势:生物种类增多,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有机物含量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