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体解剖学细胞生理2

人体解剖学细胞生理2

❖ 意义:促使机体适应环境的急骤变化。
(4) 副交感N系统活动局限
❖ 意义:保护机体、恢复修整、促进消化、积 蓄能量、加强生殖与排泄功能。
(二)睡眠的时相
慢波睡眠 快波睡眠
有利于休复,促进生长 脑电波:δ波 生长激素分泌 脑电波:快波 脑内蛋白质合成
(异相睡眠) (快速眼球运动睡眠)
(梦境睡眠)
有利于精力恢复,促进记忆
皮质的兴奋作用。 1. 帕金森氏症(震颤麻痹)
表现:肌紧张增强 随意运动减少 静止性震颤 原因:黑质病变 DA能N元功能
DA 运动皮质抑制、肌紧张增强 2. 亨廷顿病(舞蹈病) 表现:肌紧张减弱 随意运动增多 原因:纹状体病变 胆碱能及GABA N元功能
运动皮质兴奋,肌紧张减弱
(五)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 突触传递
1) 突触的分类和结构 突触:N元间相互接触的部位
1、外周神经递质
种类
乙酰胆碱(Ach) 去甲肾上腺素(NE)
释放ACh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 释放NE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
5、递质的失活
Ac
胆碱酯酶 胆碱+乙酸 (失活)
h
*突触前膜重摄取(主要)
NA 入血 肝内失活
5、与神经系统密切配合调节机体对环境的 适应。
激素只是信使作用,传递信息,对生理 过程起加速或减慢的作用,不能引起任 何新的生理活动
(二)激素的分类
含氮类激素 肽、胺、蛋白质等 化学结构
类固醇激素 肾上腺皮质H和性腺H
(三)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1、信息传递作用
第一信使
2、激素作用有相对特异性 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前庭核、 小脑前叶 两侧部
去大脑僵直:中脑的上下丘间横切,抑制肌紧张的
(角弓反张) 活动减弱,而易化肌紧张的活动占有 相对优势,从而出现肌紧张明显亢进。
表现:四肢僵直、脊柱后挺、头尾昂起
(三)小脑的躯体运动功能
调节肌紧张 协调随意运动
参与设计随意 运动
维持躯体平 衡
• 直接通路:去抑制(大脑皮质被兴奋) • 间接通路:可部分抵消直接通路对丘脑和大脑
3. 聚合 传出N元:最后公路原则
4. 链索状
5. 环状
中间N元
兴奋性 正反馈
环路中N元
抑制性 负反馈
学习记忆及负反馈的结构基础
N元2先兴奋 N元1轴突末梢膜电位 N元1后兴奋
N元1轴突末梢Ap幅度 释放递质
N元3突触后膜兴奋性突 触后电位(10mV 5mV)
N元2
轴-轴型
N元3不易兴奋 N元1
抑制
味觉区: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投射区下侧
3. 牵张反射
定义: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
能反射性引起同块肌肉发生收缩。
类型:腱反射 肌紧张
抑制区 网状结构腹内侧部分
大脑皮质运动区、纹状体、小脑前叶蚓部
网状结构背外侧部分
易化区 脑桥的被盖
(优势) 中脑的中央灰质及被盖 下丘脑、丘脑的内侧部分
后 N垂体
前 腺垂体
第四节 垂体
一、腺垂体分泌的激素
(一)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GH)
191aa
1. 生物学作用
(1)促进全身的生长发育
促进骨骼生长 促进蛋白质合成,肌肉发达
幼年时GH
侏儒症:身材匀称,智力正常 巨人症
成年后GH 肢端肥大症
分泌
机制:GH 肝C 生长激素介素(SM或IGFs)
cAMP (第二信使)
(第一信使)
(+ or -)
GDP GTP
蛋白激酶
G蛋白
+
GDP GTP
有活性 无活性 (+)
磷酸化酶
Gs Gi
生物效应
一、下丘脑与腺垂体的结构和功能的联系
垂体门脉
视上核 室旁核
(pituitary portal veins)
完成下丘脑-腺垂体 之间激素的运送
促垂体区
垂体门脉 (小V)
软骨C: 蛋白质合成 胶原组织 分裂
入血
生长,骨化 骨
骨骼肌C、肝C、成纤维C生长
(2)参与对中间代谢和能量代谢的调节
蛋白质:促进合成 脂肪:促进分解 供能 糖:生理水平刺激胰岛素分泌,加强糖利用
3、高效能的生物放大作用
4、相互作用
协同作用
拮抗作用
允许作用:有的激素本身不能直接对某些
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生理效应,但有它 的存在,可使另一激素的作用明显加强。
(四)激素的作用机制
1、含氮类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ATP
H + 受体
Mg2+
腺苷酸环化酶
(靶C膜上) (C膜上)
1、大脑皮质运动区-中央前回(主要) 辅助区:皮质内侧面
★ 特点:①倒置的人形,但头部是正的; ②交叉管理;头面部是双侧性 ③各部投影区的大小与体形大小无关,而 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
(3) 交感N系统活动广泛
应急反应:当外界环境急骤变化,机体通过交感 N系统兴奋,动员机体许多器官的潜 在力量,以适应环境的急变,出现一 系列交感-肾上腺髓质亢进的现象。
第十三章 内分泌系统
CNS
支 配
神经内分泌学
内分泌腺
(endocrine
gland)
血液
激素
靶C(远距离分泌)
内分泌细胞
邻近靶C (近距离分泌,旁分泌)
体液调节
3、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生殖功能, 以及性激素的分泌和调节。
4、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的发 育及其活动,与学习、记忆及行为的关 系。
分析、综合
特定的意识感觉
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的研究方法:
皮质诱发电位:机体各种感觉传入冲动在大脑皮 质相应区域引起的电位变化。
1 体表感觉区:中央后回
特点:①交叉性投射,但头面部感觉的投射为双侧性
②倒置的躯体,但头面部是正的 ③各部投影区的大小而取决于该部感觉分辨的精
细度,而与体表面积大小无关,
2 本体感觉区:中央沟前壁 3 内脏感觉区:边缘系统的皮质部位 4 视觉区:枕叶 5 听觉区:颞叶 6 嗅觉区:边缘叶前底部区
效应C 单胺氧化酶(MAO) 儿茶酚氧位甲基移位酶(COMT)
二、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反射中枢
1)反射:机体律性应答。
2)反射弧(结构基础)
兴奋
感受器 传入N N中枢 抑制 传出N
效应器
(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 单线式联系
2. 辐散 传入N元
轴-胞体型
N元3
多见于感觉传入途径中
1 特异投射系统
作用:传导特定的感觉 特点: 1)丘脑感觉接替核将其纤维投射到大脑
皮质的特定感觉区
2)点对点投射
❖ 定位准确、感觉清晰
经典的感觉传导通路: 传导冷 温 痛 触 内脏 本体感觉
特殊的感觉传导通路: 传导听觉及视觉
地位:感觉的高级中枢
过程:特定感觉 大脑皮质特定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