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学号:学院:管理学院专业:市场营销报告题目: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指导老师:完成时间:2013/1/6摘要:中国的教育起源于商代,但女性的教育却一直严重滞后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制度的不断改善,人们的思想水平不断提升,中国女性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受教育比例、阶层,影响程度及范围都在发展进步,许多人为女性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其发展与国家政治,经济密不可分。
教育是强国之路,女性教育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折射着不同阶段社会的经济,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关键词:女性教育日趋发展学校权利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引言 (4)一中国女性教育的概述 (4)二中国女性教育内容的发展 (4)(一)中国古代女性教育的内容 (4)(二)中国近代女性教育的内容 (4)(三)中国现代女性教育的内容 (5)三中国女性教育形式的发展 (6)(一)中国古代女性形式的发展 (6)(二)中国近代女性形式的发展 (6)(三)中国现代女性形式的发展 (7)四中国女性教育思想的发展 (7)五中国女性教育的比例及阶层 (8)(一)古代女性受教育比例及阶层 (8)(二)近代女性受教育比例及阶层 (8)(三)现代女性受教育比例及阶层 (8)六为中国女性教育做出贡献的人 (9)七中国女性教育发展的原因 (9)八中国女性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10)引言:国远兴衰,系之教育。
女性进步,教育为先。
发展女性教育,提高妇女素质,事关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大计,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必须关注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与前进的方向。
一中国女性教育的概述中国的女性教育一直严重滞后发展,在古代,女子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
至清末及近代,由于社会经由于西方男女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和教会女学的日渐发展以及西方教育制度对人们的启示,女学像一棵破土而出的鲜嫩小草般顽强地生长;此后,随着女子逐渐在小学、师范、中学、实业等学校教育制度方面取得了法定的地位,小学、大学和中学男女同校也相继得以实现。
直至现代,已基本实现了男女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与义务,我国已经制定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推出了“春蕾计划”与“巾帼扫盲行动”等系列旨在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女性素质的活动并取得了较大的实际效果,但是,目前的女性教育还是令人担忧的,女童失学和辍学率高于男童,女性教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落后于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二中国女性教育内容的发展(一)中国古代女性教育的内容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私人讲学,后来又相继出现了官办学堂、私塾等,历朝中大量中产阶级及贵族男性青年接受了教育,然而女性教育史却与悠久的中国教育史不相称。
为了维护男性在社会各项事务中的主宰地位,封建统治阶层倡导“女子无才便是德”,古代女子教育的内容仅限于家庭伦理教育,要求女子“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
妇女教育的内容, 主要是三纲五常, 三从四德,“三从”,女性一生,从幼儿到青年、到老年只能依附三代男性,即父、夫、子,妻子只能在丈夫之下。
东汉《女诫》中对“四德”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此外学习一些织绣祭祝之类的家庭知识。
汉代之后,女子也学习一些诗词歌赋,到了明朝,妇女中以诗词著名的并不鲜见,但封建礼教却认为是为妓的根源,因此禁止女子学诗作词,明朝末年便成了“养女多不教其读书识字的社会”。
(二)中国近代女性教育的内容1844年英国传教士爱尔德赛在宁波建立的女塾,是中国本土上的第一所女校,教会女学开始发展。
教会女校的教学内容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四书、女儿经、圣经、术、地理、历史、生物、生理学等。
但中心科目还是中外两种“圣经”:一是基督教《圣经》,二是中国儒家经典。
宁波长老会女校1849 年课程规定:“凡女生均教以本国之文学。
彼等不习中国经书,惟诵读含有基督教教训之课本及接近之科学书籍而已,复以口头上之问答,彼等熟习圣经中之一部分,而尚有两学生,则并习英语焉”。
另一类型是旨在把学生培养成贤妻良母式,要学会技能,如育儿、厨事和美化家庭,掌握基本的西学知识(如算学、西方史地) 和儒家经典。
这类学校不重视英文课,但要信仰基督教并能履行日常宗教礼仪。
此外还开设唱歌、纺织、园艺、缝纫等课,以配合贤妻良母的培养。
戊戌变法之时,上海成立中国人办第一所女子学校.梁启超为该校撰写的《创设女学堂启》阐明了办学宗旨:"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
妇道既昌,千室良善"。
经正女学的课程设置,规定中西文各半,拟开设中文、西文、算学、医学、法学、女红六门,并附设幼儿师范。
其中法学、医学的设置,显然超越,了相夫教子、宜家善种的范围,显示了与学诸人冲出家庭藩篱,走向社会大天地的潜在愿望。
辛亥革命之后,女性教育的重点转向为独立人格的培养。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女性教育的内容虽有局限但大力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师范、医科类等, 极少涉足工、农、法、商等科类。
(三)现代女性教育的内容建国后, 随着女子在政治上的解放, 女子高等教育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与空间, 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女子不仅获得了与男子完全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而且受教育层次不断提高, 所进入的科类领域也日益广泛。
改革开放之后女生的科类分布仍主要集中在语文、医药、师范等传统女性领域, 但闯入理工、农林、政法、财金等传统男性领域的女大学生比例均在不断提高,较之建国前均有相当大的提高, 财金类尤甚, 女生比例已接近一半,似乎很难再将它归为传统男性领域科类了,女生接受理工教育的比例不断攀升。
在义务教育方面,现代的女子中学除开设国家规定的中学必修课程外,还开设了女性修养类课程,比如:女性心理、女性形体、文学、钢琴;充分发挥女性优势的课程,比如:艺术特长班、演讲与口才、健美操;还有一些弥补女生弱点的课程,例如,女子防身术,化学实验、生命科学入门等。
三中国女性教育途径的发展(一)中国古代女性途径的形式先秦:史载,当时的宗法贵族之家,都给自己的女儿从十岁起就请有了傅母、慈、保等所谓的老师。
女师必须具备条件:一是大夫之妾或士之;二是年老无子;三是“明于妇道”。
女性文化教育中,延师教授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延师教授的形式:教师到家中教读;两家共请先生来教其女儿;家中有私塾,与兄弟共学于私塾。
(二)中国近代女性教育的途径(学校)1.教会女学的兴起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进社"派遣女修士在宁波开办了第一所女子学校,就社会结构言,无异给中国注入了一个新的因素,给中国女子展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示范。
女学的开设,可谓石破天惊,空前之举,阻力亦重重,招生极其困难。
她们的存在,打破了传统社会女子无学的旧格局,使中国社会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为中:国创办自己的女子学校做好了师资和办学形式上的某种准备。
教会学校的个别学生甚至开始出国留学。
1844年到20世纪初,教会女学的小学、中学、大学逐步建立,体系日趋完善。
2.国人自创的女子学校1898年4月,由经元善创办的"经正女学"(也称"女学会书塾")在上海城南桂墅里成立。
1901年苏州兰陵女学成立;1902年严复于天津创办严氏女塾,吴怀疚在上海设立务本女塾,蔡元培开办爱国女学。
至20世纪初,中国民间创办女子学堂已形成一股不可扭挡的社会潮流,"女子无学"的旧堤堪已被完全冲决。
清廷在1904年1月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史称"葵卵学制",开始在全国范围推行新教育。
葵卵学制将整个学制系统中的学前阶段"蒙养院"向女子开放,规定:"令女师范生为保姆教之",实行蒙养家教合:一的教育方式,"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
3.民国时期的教育形式的发展(学校)1912年1月19日,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发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
女子高等教育在新文化运动中开始。
1910年,我国自办的第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机构-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高等部成立,1919年4月,正式改组为北京女子面等师范学校,但局限于师范一科。
新文化运动的后期,国民要求高校招收女生,享受与男生平等的权利。
1920年2月,北京大学第一次招收9名女生入文科旁听,开创了中国大学内男女同校的先例。
北大榜样带动了全国,不久,所有大学都开始招收女生。
女子留学教育,也在民国时期发生了较大变化。
民国时期的留学方向,包括美、日、法、英、德、俄、意、比、西、荷、印度、菲律宾等国,但以美、日为主。
风气前期重日,后期多趋向美国。
(三)中国现代女性教育的发展(学校)在现代社会里,女性在法律上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利。
教育形式既包括以女性为专门教育对象的女子院校,也包括普通院校的教育。
其中,女子教育院校包括女子中学,女子职业中学,女子中等职业学校,高等教育层次的女子大学,女子职业学院,面向女性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或文化素质的机构。
尤其是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办学层次和类型更加的丰富,办学指导细想更加的明确,政策实施力度不断加强。
四中国女性教育的思想发展(近现代)伴随着中国革命的近代化历程, 女子教育作为“救亡图存”和“妇女解放”的突破口, 在近代思想文化领域引起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近代思想家和有觉悟的知识女性关于“相夫教子”、“保种强国”、“独立自养”、“伸张女权”、“男女平等”等女子教育思想的提出, 是围绕着女子教育的目的这一基本点而展开的。
一方面从振兴中华的高度正面阐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 另方面针对女性自身的局限从反面说明女子教育的迫切性。
“相夫教子”的女子教育思想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观点。
“相夫教子”的女子教育思想贯穿于近代女子教育的始终, 从当时正反两方面的诸多资料看, 直至五四运动以后依然在就此展开争论。
“保种强国”的女子教育思想以维新派领袖梁启超为代表, 在近代教育史上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这种思想和“相夫教子”的女子教育思想一脉相承, 其目的都是为了治平天下。
但前者侧重于“相夫”,而后者则侧重于“教子”。
“独立自养”的女子教育思想主要是从经济基础的角度展开论述的。
其出发点不仅注意到了女子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而且注意到了女子教育对女性自身解放的意义。
“伸张女权”的女子教育思想以知识女性中的女权主义者为代表, 她们以西方“天赋人权”的理论为基点, 把矛头直接指向压抑中国妇女几千年的男权势力。
“男女平等”的女子教育思想是近代女子教育思想发展的最高阶段,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倡导和推行使之日臻完善和成熟。
这一思想的真正内涵不仅仅指女子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更主要的是指平等的教育是男女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平等的基础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