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小学数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石城县第三小学温红玲今年8月10日—11日,我有幸参加三﹑四年级数学新教材培训。
为期两天的培训,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由衷感谢上级领导为我们准备这么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
这两天培训内容主要是专家李燕老师对教材的调整和变化进行解读。
李老师的讲座以鲜活的例子、丰富的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震撼了我,使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对工作也燃起了斗志,实实在在的感到受益匪浅。
新教材主要调整和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三年级上册教材修订前后教材结构对比第一单元时、分、秒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1.增加对“1秒有多长”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1秒钟的时间观念。
2.增加对时间的估计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并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3.将主题图的一个情境改成四个情境,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更丰富的现实背景。
4.将实验教材的例2改成“问题解决”。
由于版面原因,删去了“你知道吗”(刻漏)的版块。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1.将乘船参观“鸟岛”的情境改成乘车去参观“世博会”的情境,增强时代感。
2.由于版面原因,将实验教材例3、例4合并成例3,以两个小题的形式出现。
3.将实验教材例5改成问题解决,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并重点让学生体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估算的重要性。
4.第三单元测量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1.除“毫米”的认识保留实验教材让学生探索发现的形式外,分米、千米和吨的认识均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介绍。
2.增加了用字母表示“毫米、分米、千米和吨”这些计量单位的方法。
只是介绍,让学生知道并不要求学生会用。
3.增加例3,加强了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4.增加了例6和例9两个问题解决。
例6通过估计距离的活动,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估计的意识和策略;例9通过派车问题,教学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列表的方法。
5.删去“你知道吗?”(曹冲称象)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1.加强对计算法则的总结,在学生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以填空的形式给出计算法则的文本。
2.根据实验过程中教师的建议,增加“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三位数加两位数(十位向百位进)、三位数加三位数(百位向千位进)、三位减三位(不退位)”的例题,减少教学的坡度。
3.改变实验教材集中编排“验算”内容的方式,将加减法的验算在教学计算后分散编排。
4.增加例4,教学“问题解决”,重点强调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五单元倍的认识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1.根据实验过程中教师的建议,将实验教材分散编排在二年级表内乘除法中的有关“倍”的知识集中编排。
2.例2和例3都是教学问题解决,在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学画示意图和画线段图的解题策略。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1.根据课标要求,增加“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不进位)”。
2. 将实验教材口算乘法中的例2移到笔算乘法作为例7,教学问题解决。
3. 加强对计算法则的总结,在学生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以填空的形式给出计算法则的文本。
4. 根据实验过程中教师的建议,将实验教材例4“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例题放到“做一做”中,以便学生迁移类推解决问题。
5. 增加说明“在乘法,乘数也叫做因数。
”6. 例2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时,增加了小棒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7. 例7、例8和例9都是教学问题解决。
例7是通过估算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解题策略。
例8和例9是利用画示意图和画线段图的解题策略,解决归一和归总的实际问题。
综合与实践:数字编码由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改编而成。
注意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和交流,在实践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1. 根据《课标(2011年版)》将实验教材第三单元“四边形”中“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内容删去。
2. 根据实验过程中教师的建议,将“四边形的分类”删去。
3. 增加“长、正方形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内容,在一年级认识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正方形,为学习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做准备。
增加例5,教学问题解决,利用画图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1. 在引出分数概念时,加强直观性和操作性。
除保留原来的月饼的21和41外,增加了图形的素材,一个圆的31和一张长方形纸的51。
2. 增加第3小节“分数的简单应用”,通过剪一剪、分一分、涂一涂等多种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物体作为一个整体时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
在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的同时,为五年级正式教学分数作准备。
3. 在第3小节中增加例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问题解决,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数的意义和除法,及画图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不仅培养了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而且沟通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为五年级正式教学“分数的乘法”做了铺垫。
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1.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9单元“数学广角”中的例1“集合思想”单独教学。
2.增加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素材,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第十单元总复习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1.加强总复习的整合性。
例如,第1题通过一个素材将时、分、秒与测量加减法与乘法等知识的复习整合起来,避免分条分块使知识太细太碎。
2.注重问题的综合性。
例如,在解决第2题时,要用到长、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等多个知识。
第3题“分数墙”为整理和复习多个有关分数的知识提供了素材,并具有很大的探究空间。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介绍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变化之处:1.从三年级年级下册移来“面积”单元的“公顷和平方千米”内容,单编为一个单元。
(不讲)2.把原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和三年级下册的“统计”内容按课标要求进行了调整整合,统一安排在本册第七单元。
(不讲)3.原“统计”(复式条形统计图)移到四年级下册。
4. “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数学广角”等单元教学内容发生较大变化。
5.编排了一个“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
主要区别如下: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1.明确给出“数位”的概念2.改写和求近似数分开编排,避免学生混淆。
3.计算工具的认识作为正文教学4.丰富了“你知道吗”的内容。
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1.根据课标要求,从三下移来。
2.借助直观并通过操作,让学生充分体会两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1.增加用符号表示直线、线段和射线。
2.突出测量角的大小需要标准,角的度数表示包含多少个1度角(单位)。
3.量角和画角都结合图示,以填空的方式给出了具体步骤。
4.用射线转动描述平角、周角。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1.口算、估算融入到笔算教学中。
2.增加了一组数量关系3.以填空的形式,给出了积的变化规律文本。
,给出了积的变化规律文本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用符号表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 用不同方式,突出图形的特征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3. 把如何画图与解决问题建立起联系。
例4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1.增加了笔算除法例题的数量,由4个例题变成7个例题。
2、积的变化规律,由1个例题变成3个例。
3.丰富4、增强了对计算方法的总结了试商、调商方法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前面已说)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1.删去“排队问题”。
2.优化了对方法的引导(无论是流程图、图示还是图表不仅展现了操作、探究、思考的过程,而且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一种具体的方法或路径。
)3.增加了练习题。
给我的启示有如下:1.开阔了视野。
平时更多的是关注所在年级的教材解读,对4-6年级全部教材涉猎的少,对教材的编排体系了解不够到位,在因此,视野相对比较狭窄,通过培训对小学阶段的教材有了整体的认识,对各领域教学内容的调整、对教材的编排特点有了鲜明的认识,同时,了解了各册新教材与实验教材相比有哪些变化等。
2.转变了观念。
新教材的出台是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这要求广大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注重体验和感悟、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系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应该承认,过去在教研过程中关注更多的是各章节的重点、难点,以及对教学策略等方面的思考,而对教材本身的编排意图不去思考,不去探究,对问题的呈现方式也不在意,可是这次的培训颠覆了我对教材的理解,现在我体会到了只有读懂教材才能真正上好每一堂课,才能将编者的意图在教学中得到彰显,才能更准确的把握教材,处理教材,才能真正地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同时受到必要的品德教育。
3、明确了方向。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在全县的新教材培训中,要引导广大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要注重综合实践与数学广角的教学,要注重每堂、每单元、每册的回顾与反思,在教学中解决好如何渗透“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在教学中让全县师生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