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7个企业伦理案例

5~7个企业伦理案例

企业伦理案例分析赵波(081616)08工商四班案例一紫金矿业的污水泄漏与环境污染............................. 2-4案例二平安高管6000万元薪酬引发争议............................. 4-5案例三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公司生产假药无视人命............... 6-7案例四世通公司财务舞弊身败名裂 ........................... 8-9案例五白加黑关注人文关怀重视社会责任............................ 9-10案例一紫金矿业的污水泄漏与环境污染一企业介绍紫金矿业是一家从上杭紫金山金矿开发起步,走向全国、面向全球的,以黄金及其它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为主的大型矿业集团。

2003年12月成功登陆香港股票市场,2008年4月以0.1元人民币面值股票回归A股,开创先河。

2004年12月20日,紫金矿业被列入FTSE矿山指数;2006年3月20日,紫金矿业被纳入道琼斯中国海外50指数。

2006年位居《福布斯》中国顶尖企业排行榜第17位、最具有投资价值的海外上市公司第16位(矿业企业第1位);2007年位居福布斯中国顶尖企业榜第二位。

2007年10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紫金矿业名列2006年“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十强”第7位。

2008年3月,中国黄金协会授予紫金山金铜矿“中国第一大金矿”称号二污染事件事故概况。

时间:2010年7月3日15时50分左右;地点: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金)铜矿;公司: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事故原因:连续降雨造成厂区溶液池区底部黏土层掏空,污水池防渗膜多处开裂,渗漏事故由此发生。

;污染水域:9100立方米的污水顺着排洪涵洞流入汀江,导致汀江部分河段污染及大量网箱养鱼死亡。

事故简介。

福建紫金矿业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发生铜酸水渗漏事故,事故造成汀江部分水域严重污染,紫金矿业直至12日才发布公告,瞒报事故9天。

紫金矿业,当初是靠压低成本提炼“低品位”金矿发家而闻名,然而伴随它一路的却是多次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本次的事故,仅仅是因为“暴雨造成”,还是一个因为压低成本而带来的恶果?不可否认的是,此次污染事件,对当地生态环境、居民的健康来说,都是一场不容忽视的灾难。

氰化钠炼金:一半黄金,一半污水“紫金矿业”是一个传奇。

上世纪90年代,地质工作者陈景河(紫金矿业董事长)冒险用氰化钠溶液提炼黄金,使原先没有开采价值的低品位矿具有了开采价值,庞大的紫金矿业帝国也就此崛起。

紫金矿业的采矿成本低在行业中是出了名的。

2007年,紫金矿业每克矿产金的成本只有57.64元,仅为国内平均水平的45%然而,紫金矿业创造的这一低成本奇迹,却使自己陷入污染的泥潭,不能自拔。

靠低成本开挖金矿发家1993年,地质工作者的陈景河(紫金矿业董事长)下海,试图开发紫金山的金铜矿。

不过当时局面颇为尴尬:在专家可行性论证报告中,紫金山金矿却被给予品位低、投资大、风险高、开发价值极小的结论。

设计部门估算紫金山金矿一期开发投资至少要2900万,但陈景河只争取到了350万银行贷款。

已做过小规模试验的陈景河,开始了平生第一次冒险:将传统上只在北方干旱、平坦地区使用的黄金提炼工艺“堆浸法”引入多雨的紫金山区,用氰化钠溶液喷淋破碎后的金矿石,再收集含金溶液提炼黄金。

这一尝试,不仅急剧降低成本,使原先没有开采价值的低品位矿,从石头变成了宝贝,具有了开采价值。

而庞大的紫金矿业帝国也就此崛起。

但使用这一方法,黄金在提炼过程中,会产生含剧毒氰化钠的废水和含金属的毒污水,通常要集中处理,否则就会严重污染环境。

减少环保投入污染事故早有“前科”有相关人士指责紫金矿业在环保方面舍不得投入,尽量压低成本。

最好的例子是2007年,紫金矿业收购湖北鑫丰矿业。

鑫丰矿业主要利用氰化工艺和提纯工艺进行金矿冶炼。

紫金矿业介入之后,很快停掉了上述两个工艺,将其工艺改为浮选,即根据不同的矿物特性加入不同药物,使所需矿物质与其他物质分离开。

这一做法,正是为了减少环保投入。

但是,含有大量残余水分的尾矿渣,却成为新的污染隐患。

事实上在在紫金矿业发家史上,污染事件却也如影随形。

2006年底,位于贵州省贞丰县境内的紫金矿业贞丰水银洞金矿发生溃坝事故。

尾矿库中约20万立方米含有剧毒氰化钾等成分的废渣废水溢出,下游两座水库受到污染。

2008年2月,紫金矿业便因存在不良环境记录而成为首批“绿色证券”政策中10家“未能通过或暂缓通过”的企业之一;2009年4月底,紫金矿业下属的、位于河北张家口崇礼县的东坪旧矿尾矿库回水系统发生泄漏事故,引起部分当地居民呼吁坚决取缔;同年年底,福建龙岩市环保局连收到两封投诉信,称“紫金矿业污染武平下村村矿区水源非常严重,连池塘的鱼都死了”。

今年5月,因为存在严重环保问题尚未按期整改的情况,紫金矿业再次被国家环保部点名批评。

事故背后:排污系统因何失效事故发生后,紫金矿业试图将污水池发生渗漏的直接原因归咎于6月份以来的持续强降雨。

然而近年来的世界气候剧烈变化,“百年一遇”的暴雨洪涝几乎年年都能遇到。

特别是紫金山铜矿所在的福建省,年代并不久远的紫金矿区排污系统建造时理应考虑到这一点一一这不得不让人担忧,企业在设计和施工时是否为了遵循“减少环保成本”而造成某些隐藏的漏洞。

失效的“三大沟”排污系统此前,紫金矿业在矿区通往汀江三大沟(同康沟、二庙沟、下田寮沟)中构筑了防洪体系,使外围汇水不进入排土场、堆浸场、堆碴场等工业场地。

对矿区水污染防治的环保方面,紫金也建立了“三大沟”的环保处理系统:在源头设置污水拦截设施,中端设置废水处理设施,实行工业水闭路循环,在末端设置污染物排放监控设施。

此外,紫金还对排污口设置废水自动化检测监控系统,并与福建省环保自动监控中心联网,实现远程、连续和实时监控。

然而,这一防治监控体系,未能遏止此次污染事故。

一场导致渗漏暴雨据企业公告,经省、市专家初步核查,本次紫金矿业渗漏事故的直接原因,是6月份以来的持续强降雨致使溶液池区域内地下水位迅速抬升,地下水量急剧增大,局部底垫下的黏土垫层被掏空,导致污水池防渗底垫多处开裂,含铜酸水通过污水池下方的排洪洞口流入汀江。

紫金矿业内部负责人也表示,该公司废水处理系统能力为5000立方米/天,不足以处理本次特大暴雨情况下新增的废水量,试图将事件归咎为自然不可抗力。

然而紫金山铜矿所在的福建省,“持续强降雨”年年都有,在年代并不久远的紫金矿区排污系统建造时理应考虑到这一点一一这不得不让人担忧,企业在设计和施工时是否为了遵循“减少环保成本”而造成某些隐藏的漏洞。

被污染的汀江水:“对人无害”?根据有关部门对汀江水的检测结果显示,溃坝的确对河水造成了污染。

相关负责人声称,虽然河水受到污染,但其中不含剧毒物质,“对鱼有毒对人无毒”,不会影响居民健康。

理论上汀江水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后PH值和含铜量基本回复至国川标准以内,然而以往危害环境的事故却一再让人们认识到,事故也许不会直接对人类产生危害,但长期来看,环境的污染最终将会影响人类。

福建省环保厅发布的《污染事件汀江水质监测结果》,此次事故渗漏废水主要为酸性废水(主要含铜、硫酸根离子),没有剧毒物质。

而外界对水质污染的担忧,亦主要集中在PH值的含铜量两项指标。

PH值依然偏酸不利身体酸碱平衡7月4日,汀江上杭段多处水质监测出现PH值的范围在4.34-6.33 之间,已超过国家地表水川类水质标准限值(6-9 ),不宜饮用。

而在泄漏事故得到控制后,汀江上杭段各断面水质逐步改善,PH 值回升至6.65左右,符合地表水川类水质标准,但属性依然偏向酸性。

然而医学证明人体大多适宜喝弱碱性的水(PH值在7-8之间)。

长期喝酸性水对调节身体酸碱平衡很不利,容易造成胃酸过高引发各种疾病。

美国科学家Burton曾分析美国100个大城市的饮用水,喝偏酸性的水比较容易引起心血管病,癌症死亡率亦明显偏高。

而日本的科学家早在1957年就已证明,中风死亡率与饮用水中的酸度密切相关。

铜具有“累积效应”长期摄入或慢性中毒污水含铜是汀江鱼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

鱼对水中铜含量的要求比较高,当达到0.1mg/L时,鱼就会出现中毒甚至死亡的现象。

而根据《监测结果》数据显示7月12日(事故得到控制后),汀江上杭段各断面铜浓度仍在0.039-0.109mg/L(毫克每升)之间。

而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川类水铜离子含量不得超过 1.0mg/L。

也就是说,汀江经过一定程度的治理后,水质已达到国川类水标准的含铜量要求。

根据《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规定,国川类水是可用为饮用水源的最低标准。

因此,如果福建省环保厅发布的检测结果属实,目前汀江水理论上是“可以饮”的,但仍不能养鱼。

上杭县防疫站副站长傅卫国声称,即便饮水中的铜超过 1.0毫克每升,也仅仅会令水出现一点点颜色,还不会引起人的中毒。

但铜作为一种重金属,在人体内很难代谢,具有很强的“累积效应”,因而长期饮用铜元素超标的水,摄入铜过量,有可能造成中毒,包括急性铜中毒、肝豆状核变性、儿童肝内胆汁淤积等病症。

事实上位于紫金山脚下的武平县中堡镇下村村患癌症的人逐渐增多,便可能与居民长期饮用金属含量偏多的水有关。

三我的思考企业伦理和企业责任中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如今企业是环境污染的最大制造者。

21世纪的人类不应该再像19,18世纪的古老想法一样,眼中只有金钱,而环境、未来在他们心中一文不值,这样只会让人类死无葬身之地。

中国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如果不有效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那么在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无论是效率和前景都不会乐观。

所以企业要重视环境和谐,保护环境,保护企业周围人的生存环境;这也要政府付出努力。

案例二平安高管6000万元薪酬引发争议一事件介绍2008年3月20日,中国平安年报显示,有3名董事及高管2007年的税前薪酬超过了4 000万元: 董事长兼CEO马明哲、集团总经理张子欣、集团?务副总经理兼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梁家驹3人的税前收入分别为4 616.1万元(不包括2 000万元奖金)、4 770.4万元和4 813万元。

其中,董事长马明哲税前报酬一共为6 616.1万元,折合每天收入18.12万元,刷新A股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最高纪录。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7年10月以来中国平安A股价格从最高149.28元暴跌到2008年3月21日周末收盘的56.06元,市值缩水近2/3。

公司高管们的天价薪酬遭到公众越来越多的质疑,问题是:平安高层马明哲拿6 600万元高薪有何根据?薪酬是否与高管们的业绩挂钩?薪酬由谁制定的?制定是否合理?依据是什??二平安回应高管薪酬来源2008年3月25日,中国平安官方网站一篇名为《中国平安长期激励计划首次支付》的新闻稿首次对公司高管薪酬的暴涨作出回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