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
理性爱国
金羊网:《各地反日游行出现打砸抢烧》9月 16日 腾讯新闻:《西安青岛长沙等地反日示威游 行出现打砸抢烧》9月16日 新浪新闻:《多城市出现非理性反日游行 打 砸抢烧焚汽车》9月16日
《人民日报》:在头版“今日谈”表示《用文明法治凝聚爱 国力量》(9月17日) 《环球时报》 :《反对街头暴力中国须坚定不移》(9月 17日) 《新京报》 :A2版 《爱国就应做理性守法的公民》(9 月16日) 《新京报》 : 《爱国就该和“非理性”切割》 (9月17 日) 《中国青年报》:A2版《爱国和害国只有一步之遥》 (9月 17日) 《半岛都市报》:《遵守法律是爱国的基础和底线》(9月 17日) 《三秦都市报》:《保钓爱国,怎样才是正确的表达》 (9 月17日)
而且在这个事件中,我们还发现网络媒介虽然正在快速冲击着出传统媒 介的地位,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发现,网络媒介没有取代传统媒介的作用 。我们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由于网络媒介的信息量巨大,因此,很难形成及时的,带有大量报道 性,以及连续性的报道,所以导致其显著性不明显。而公众就可能会忽 略媒介所设置的议事日程 2,网络信息鱼龙混杂,个别媒介为了追求商业化的效果,往往通过推手 公司制造网络水军操纵网络议题设置和大众舆论走向,企图从中获得所 需话题,从而获得巨额利益。现在某些网络媒体单纯以经济利益来衡量 社会事件的报道价值,一味追求新闻的“可消费性”的做法,导致了媒 体社会责任的错位。所以网络议程设置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给予公众舆 论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引导。 3,还有一个问题是网络语言的文本碎片化。实际上,话语不仅仅是社会 结构的反映,同时也在构建社会结构。而碎片化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消 解了文本本身的这种严肃意义,从而导致网络议程设置往往在没有正确 的引导下不能够真正代表公众议程。因此,我们认为网络媒介目前还不 能取代传统媒介在议程设置理论中的作用。
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行为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处于认知效 果,它就是要告诉人们“想什么”来转移受众的关心与注意力。在这个 事件中通过媒介的不断报道,使受众的注意力开始发生一个转变,即由 关注中日的领土争端而转变到如何理性爱国的层面, 2,“议程设置功能”所考查的,不是某个媒体某次的报道的短期效果。 而是在一系列报道中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效果。从以上的 举例我们就可以很明显的分析出,关于理性爱国这一主题,是从网络媒 介开始,并在经过一定的积累之后,最后由传统媒体进行了大范围的传 播与报道,并且对日后的反日爱国游行示威产生了影响。在游因而产生 了效果行的后期,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各地区关于打砸抢烧之类的事 件减少了很多,特别是比较受关注的“9,18”当天,由于媒介在之前设 置了一系列议程,影响了人们对于自身不合理行为的判断,因而产生了 效果。 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传播媒介从事的是“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 构。也就是说,媒介会在其中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选择出他 们认为的重要部分进行加工与整理。这些观点都会影响对周围环境的认 识与判断。在稍早期的报道中,传统媒介并没有选择对理性爱国加以更 多关注,或者说没有及时报道,但是在几天后,各大传统媒体纷纷转向, 开始抢占舆论高地,从而形成了一个显著性模式,最终引起了公众的重 视,同时,伴随着众多网民的参与,跟帖,回复,转发,签名等活动, 这一议程设置,最终上升成为一个公众议程。
综上,我们认为传统媒介成功的在这个事件中进行 了议事日程功能。他通过报道打砸抢烧时间,通过 对于事件的分析与评论,最终引导大众参与其中, 思考怎样爱国,并最终得出同媒介一致的观点,认 为爱国要理性。而这样的报道,也影响了人们对于 事件,以及自身行为的反思。所以,我们可以很明 确地看到,在9月18日的时候,这种活动就减少了 很多,在这以后,类似时间的发生越来越少。由此 可见,媒介在这一次的议程设置中却是发挥了作用 ,并把它上升到了公众议程,最终引导了公众的观 点。因此,我们认为,这次的媒介报道是成功的。
可是我们通过传统媒体的集中报道时间就可以从中发现,随 着9月15日,16日两天各地大规模的破坏性事件的出现,众 多传统媒体开始反思,开始了大量性的报道文章,并呼吁人 们要做到理性爱国,而不是其他两种之前在网络上流传的观 点,特别是一些主流媒体例如人民日报在头版的显要位置刊 登文章,呼吁理性爱国,而且各地的报纸上都有诸如此类的 报道,而在这个时候,网络媒体爱国的签名活动,一时间,在9月16日,17日这几天的 时间里,舆论关于理性爱国的呼吁达到高潮,正是由于两种 媒介关于这个事件的连续重复性报道,而提高了理性爱国在 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这样大量的宣传报道评论,影响了人 们对于之前行为的反思与思考,所以,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 现,在9月18日以后,特别是9月18日这个敏感的的日子,大 规模暴力事件减少很多。同时,媒体还加大了与游行中善行 行为的报道,例如广州收拾游行现场的学生的照片广为流传。 因此,我们认为在这个阶段媒介议程设置就形成了。
网络媒体:伴随着中日钓鱼岛争端升级,9月8日以来“理性 爱国”话题相关舆情在经过一周左右的发酵之后,自9月11 日起开始逐步升温,在9月12日达到第一个舆情热度高峰 (相关网络新闻1100余篇),随后的数日里虽然总体热度有 所回落,但一直在潜滋暗长,在经过15日蔓延到全国的反日 游行之后于16日再次形起(相关网络新闻2300余篇),并于 9月17日,(相关网络新闻2600余篇)成为当日最热的热点 话题。相关网络新闻的数量也有500余篇。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新闻与网络帖文的数量在这10天来发 生了较大变化,原来处于次要位置的网络新闻于今日正式远 超网络帖文,显示此话题在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上的主 次更替,官方舆论场终于掌握了舆论的主导权。

在这个事件的报道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 个现象,在最早的几天关于理性爱国的报道中,网 络媒介占据了主流,他们利用互联网的特点,通过 社交网站等依托(特别是微博)在早期发挥了重要 的作用,传达了理性爱国这一主题,但是在这一传 播过程中,并没有产生显著性的效果,因为在当时 的网络媒介中,呼吁抵制日货,呼吁出兵钓鱼岛以 及呼吁理性爱国的声音基本上是各占三分之一,所 以并没有产生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也 没有对这三种不同的声音中的某一种赋予显著性, 而传统媒体在前期对理性爱国则基本没有报道,因 此,在这个阶段,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媒介并没 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议程设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