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菁英学校毕业论文从食品安全问题看法治建设姓名:徐琴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专业班级:食品质量与安全1201班指导老师:周俊(食品学院党委书记)2015年05月16日【摘要】近年来,我国进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期。
劣质奶粉、“苏丹红”辣酱、毛发酱油、石蜡火锅底料、瘦肉精、毒大米、地沟油……“问题食品”之多、涉及范围之广、造成恶果之重,已到了令人谈“食”色变的地步。
如果说以前考虑问题的方式是“什么食品是安全的”,现在已经变为“还有什么食品是安全的”。
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不仅仅表现为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而且从一个更深的层面显示了我国食品安全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食品安全、日益严峻、法治建设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 " sauce,Hair soy sauce, wax pot bottom material, clenbuterol, poisonous rice, cooking oil ...... "problem food" as much as it involves a wide range, resulting in of the point. If the former approach is to consider the question, "What food is safe," now becomes "what food is safe." Change this way of thinking, it is not just the Chinese food safety problems of the food safety problems in the rule of law, should pay attention to.Key words food safety,increasingly severe,the rule of law目录第一章食品安全问题概况 (1)1.1原体(微生物)污染问题 (1)1.2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 (1)1.3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 (1)1.4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 (1)1.5食品安全研究发现的新问题 (1)1.6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 (1)1.7检测水平低,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 (1)1.8食品安全保障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2)第二章从食品安全问题看法治建设 (2)第三章加强食品安全法治的措施 (3)3.1修改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加强食品安全法配套法规体系建设 (3)3.2立足国情,加快推进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探索构建相对集中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3)3.3切实推进食品安全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3)3.4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行政执法专业化信息化水平 (4)3.5建立覆盖城乡各地的食品安全法律控制网络 (4)3.6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作用 (4)3.7通过风险信息交流和提前介入生产环节,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等重点领域的监管 (5)3.8大力推进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5)结论 (6)致谢 (6)参考文献 (7)第一章食品安全问题概况1.1原体(微生物)污染问题早些年,食品容易在添加剂、农残和兽残等方面出现问题,但随着我国对食品中农残、兽残和食品添加剂等使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食品中这类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率不断下降。
相反,由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食品生产模式及饮食方式的改变、食品流通的日益广泛、新的病原体的不断出现、细菌耐药性的生产等,,使食品,尤其是动物性食品,被病原体体及其毒素污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一方面传统的食品污染问题继续存在,如沙门菌污染、霉菌毒素污染、农药污染和寄生虫污染等;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食品污染问题在我国同样突出,如大肠埃希菌已在国内多个省发生了严重的爆发流行等。
全国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5年来所获监测数据也表明,食品中农残和兽残的污染及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食品中的病原体污染连年以较快速度上升。
1.2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另一方面,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从业人员甚至未经健康体检,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屡禁不止,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1.3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一是位数众多的食品经营企业小而乱,溯源管理难,分级包装水平低,甚至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
二是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
三是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
还有的在农村市场、城乡结合部及校园周边兜售无厂名厂址、无出厂合格证、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严重危害城乡居民和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
1.4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1.5食品安全研究发现的新问题随着食品安全科技的发展,传统加工工艺的食品也不断被发现具有安全隐患,如油炸淀粉类食品的丙烯酰、油条中的铝残留等安全性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
1.6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我国有国家、行业、地方、企业等不同的食品行业标准等,数量都超过千项;国家标准又分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基本形成了一个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组成的国家食品标准体系。
但我国的食品标准,无论与食品安全形势的实际需求、还是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1.7检测水平低,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分布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多部门从事同一种行为的管理,切入点和管理手段基本相仿,使本来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
新的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如基因探针、多聚酶链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应用于食源性病原体检验,但在我国仍主要用于研究单位。
1.8食品安全保障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与管理机构中懂得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极其匮乏,食品生产部门、各类农贸市场、食品市场的管理机构中既懂宏观管理又懂得专业知识、能为消费者把好食品安全卫生关的技术人员也极其匮乏。
社会对食品安全专业的人才需求是很大的,但高校的相关专业却已经萎缩和消亡,缺乏高素质的食品安全研究和检验检测队伍,科技成果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
鉴于此,无法对与食品安全技术有关的法规、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缺乏监测网络和实验室分析手段。
第二章从食品安全问题看法治建设食品安全是当代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
即使在发达国家,食品安全问题也时有曝光。
但我国的现状似乎更为严峻。
虽然我国政府加大了打击力度,但食品不安全的总体趋势仍在发展。
诚然,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
但在我国行政和司法的综合严打之下,食品安全问题不降反升,不能不说与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体制和导向有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法迅速。
尤其是与民生有关的法律法规,已经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
如食品卫生安全方面的立法就达到30多部。
为什么有大量法律的情况下,食品领域的违法犯罪现象仍然日趋严重?政府无疑具有不可推托的职责。
以现代法治政府的理念,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维护和保障法律的实施。
而维护食品安全作为公众衣食住行的最基本的方面,理应成为各级政府的基本职守。
但长期以来,在GDP增长的压力下,我们各级政府都把GDP的增长作为主要指标,大量的行政资源投入到招商引资和经济开发中去,不仅使政府保障食品安全的专业职数欠缺,而且政府的管理责任也大大弱化。
我国的现状是对于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的企业与个人处罚过轻导致违法成本过低,甚至还出现了“养鱼执法”的现象。
这也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直接原因。
根据既有的制度设计,食品监管部门应该充当“安全卫士”的角色,在食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把好关口。
对于可能危及公众健康的生产经营行为,监管部门要依法予以查处,并向消费者及时通报。
然而据媒体报道,某些地方的监管人员与违规企业已经不再是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关系,而在一定程度上结成了隐蔽的“利益共同体”,“执法为民”变成“执法为利”。
执法不严,势必使得大量的问题食品流向百姓餐桌。
不仅如此,政府如果不能保障法律的严格实施,破坏的不仅是政府的公信力,而且是法律的尊严。
由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会使大量原来尊重法律的人也会丧失对法律的尊重,从而使食品安全危机越来越严重。
洛克说过,在一个法治国家,只要有一个人可以不受法律的追究,就无法治可言。
因为不尊重法律的行为有扩散效应。
一个人不守法不受追究往往会带动更多的人不守法,最终导致所有的人都不守法。
而违法行为不受追究,法律就会形同废纸,纵有再多的食品卫生安全法又岂能保障食品安全?第三章加强食品安全法治的措施3.1修改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加强食品安全法配套法规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立法是食品安全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为此建议:一是对《食品安全法》作进一步修改,尤其是完善民事赔偿责任条款。
扩大民事责任主体范围和责任范围,明确检验主体和监督主体的过失赔偿责任。
该法关于食品安全违法者“损一赔十”的规定,实践中由于食品消费一般金额较小,而索赔手续复杂,真正实现并不容易。
即便能够实现,违法者的违法成本与其利益相比,仍然不是同一个档次。
因此在修法时,应加强对食品安全违法者的惩罚力度,增加罚款的数额甚至取消其生产经营资格,使其根本没有再犯的能力。
二是修订《刑法》有关条款,科学界定食品安全犯罪,拓宽处罚范围,加大惩罚力度,加强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刑法规制。
三是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加快补充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配套法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如制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以及禽畜屠宰、保健食品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法规。
特别是在部门职责细化、行业准入标准、诚信体系建设、违法责任追究等方面出台更具操作性的法规政策。
3.2立足国情,加快推进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探索构建相对集中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从国际经验看,全面快速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必须加快建立科学、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对食品安全实行强有力的监管。
建议立足我国的现实国情,参考国外经验,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基础上,将目前分散在卫生、质检、工商、商务等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集中起来,成立类似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委员会或健康产品部这样的机构,对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品、医疗器械等健康产品实行统一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