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叙事学中的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

《试论叙事学中的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

文学院专业选修课课程论文课程名称:西方叙事文学研究班级:姓名:学号:论文题目:《试论叙事学中的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试论叙事学中的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摘要】:叙述学中的视角问题在叙述过程中占据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是叙述学中比较重要的研究对象。

叙述视角主要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分别以旁观者和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叙述。

它们各有优劣,我将分别来表述和对比,以区别和统筹两种视角的运用,便明确我们对叙述视角的认知。

【关键词】:叙述视角全知视角有限视角对比转换叙事学也叫叙述学,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是关于叙述文本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在传统小说理论注重人物、社会、主题的条件下,叙事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更加关注小说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更关注小说的共性特征。

一、叙述视角视角是指视线与所呈现画面之间的垂直方向所成的角度,在叙事学中指叙述者站在何种角度来进行叙事。

在叙事文学作品中,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是一种最本质的关系,视角往简单的来讲,就是什么样的人从什么角度讲故事,讲故事的人,可以是“他”和“她”,也可以是“我”,目前也就这两种了;而讲故事的角度就是看你所知道故事的情节的比例了,是全知道、还是只知道部分。

当叙事者大于故事中的人物时,我们将其定义为全知性视角,或被称为上帝视角,顾名思义,叙述者就像上帝一样,往往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知晓故事情节所有的发展,比故事中的人物知道得更多、更全,不但知道故事的全部,而且知道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秘,包括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在古典主义的叙述中往往能看到这样的叙述方式。

当叙事者大于或等于故事中的人物时,我们将其定义为有限视角,在这种情况下,叙述者往往是参与者,仅仅知晓单个人物知道的情况,可以向我们描写人物所看到、所听到的东西,这种情形在文学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在现代。

二、全知视角全知视角的特点,就在于“全知”,大都使用第三人称或者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以观众的立场来叙述,最大优点是叙述者能够灵活自如地周游于被叙述对象之间,拥有更大的叙述空间,叙述也更显客观和有序,叙述者知晓所有故事情节的发展以便更好的进行叙述。

《范进中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香菱学诗》等中国古代小说一般都是全知视角的叙述方式,到了近代以后中国作家才有意识地使用了叙事视角的技巧,在小说的艺术形式上产生了重大变革。

三、有限视角有限视角的重点就在于它的“有限”,大都使用第一人称,从故事中一个人物的角度来进行讲述,只限于写一个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是以比全知视角更接近于实际生活;只用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这使作品的感情更加真挚,使故事显得真实,好像某人正在给你讲故事,大大缩短了读者与故事中人物的距离,具有较强的逼真性,剩下的属于他人的所见所闻,也能引起作品很强的悬念感;同时也更连贯、富于条理,因为所有事件的发生,所有的人物都是用一个价值标准去看待、衡量的。

而在有限视角中叙述者的选择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角色选择具有不同的特点:选择主要人物作为叙述视角,能充分表达细腻的感受和丰富的情感,让笔下的“景语”都具有“情语”的色彩。

主要出现在意识流小说或现代小说中,比较注重心理描写的小说,自传体小说是其最典型的形式。

角色选择还可以造成很多特殊的效果。

如日本小说家夏目漱石在小说《我是猫》中,“猫”作为主要人物,以一只猫的视角,“猫眼看世界”,能将一切叙述得更具情感,表达了不一样的心理的变化。

选择次要人物作为叙述视角,往往具有多重功能,能达到不同于主要人物叙述的效果。

次要人物既是事件的参与者,又是观察者,还是思考体验者,有着多重功能,这样小说是比较多的。

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的叔叔于勒无疑是其中的主角,但他仅仅只露了一面,父亲、母亲也都是主要人物,但“我”是一个介乎观察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我”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我”也是有态度的,是小说的参与者。

在小说结尾,“我”因着儿童的纯真感情,承认了“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用“我”纯真的行动,给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是唯一一个见证了父母变化,亲眼看到了落魄的叔叔的人,以这样视角进行叙述,使文章更具讽刺性,“我”的视角比其他任何人具有了更多的功能。

四、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的对比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更有优劣,为了更好的进行比较,我将以“瞎子摸象”的故事为例加以说明。

1、全知视角很久很久以前,印度有一位国王,他心地善良,很乐意帮助别人,对臣民们也是如此。

有一次,几个瞎子相携来到王宫求见国王。

国王问他们说:“有什么事我可以帮你们的吗?”瞎子们答道:“感谢国王陛下的仁慈。

我们天生就什么也看不见,听人家说,大象是一种个头巨大的动物,可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很是好奇,求陛下让我们亲手摸一摸象,也好知道象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国王欣然应允,就命令手下的大臣说:“你去牵一头大象来让这几个瞎子摸一摸,也好了结了他们的心愿。

”大臣遵命去了。

不一会儿,大臣便牵着大象回来了,“象来了,象来了,你们快过来摸吧!”于是,几个盲人高高兴兴地各自向大象走了过去。

大象实在太大了,他们几个人有的摸到了大象的鼻子,有的摸到了大象的耳朵,有的摸到了大象的牙齿,有的碰到了大象的身子,有的触到了大象的腿,还有的抓住了大象的尾巴。

他们都以为自己摸到的就是大象,仔仔细细地摸索和思量起来。

过了好一会儿,他们都摸得差不多了。

国王问道:“现在你们明白大象是什么样子的了吗?”瞎子们齐声回答:“明白了!”国王说:“那你们都说说看。

”摸到象鼻子的人说:“大象又粗又长,就像一根管子。

”摸到象耳朵的人忙说:“不对不对,大象又宽又大又扁,像一把扇子。

”摸到象牙的人驳斥说:“哪里,大象像一根大萝卜!”摸到象身的人也说:“大象明明又厚又大,就像一堵墙一样嘛。

”摸到象腿的人也发表意见道:“我认为大象就像一根柱子。

”最后,抓到象尾巴的人慢条斯理地说:“你们都错了!依我看,大象又细又长,活像一条绳子。

”瞎子们谁也不服谁,都认为自己一定没错,就这样吵个没完。

我们认识事物,一定要从多个角度来多方面去考察,才能得到最全面的了解。

如果只知道个局部就以为自己已经全明白了,从而片面地看待事物,就不免会闹出瞎子摸象这样的笑话。

2、有限视角(1)以主要人物作为叙述视角我是一个印度百姓,家里有五个哥哥,我们的眼睛天生就什么也看不见。

听说有一种动物叫做大象,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大象,也不知道大象长的什么样,我真的很好奇,想去摸一摸大象到底长什么样子。

据说我们的国王很善良,很乐意帮助他的臣民,于是我们就决定去求见国王,希望他能帮助我们。

国王答应了要帮我们满足愿望,他让人去牵了一只大象过来,我真的很高兴,他真是一个仁慈的,善于帮助别人的好国王。

象牵来了,我们高高兴兴的向大象走去。

大哥第一个去摸,他说:“大象又粗又长,就像一根管子。

”我就默默在想,大象到底有多长呢。

二哥第二个摸,他慌忙的说:“不对不对,大象又宽又大又扁,像一把扇。

”三哥又立马驳斥道:“哪里,大象像一根大萝卜!”四哥也很快加入了辩驳中:“大象明明又厚又大,就像一堵墙一样嘛。

”五哥也发表意见道:“我认为大象就像一根柱子。

”到底大象像什么呢,几个哥哥都把我说糊涂了,我决定自己好好的去摸摸。

果然,他们都在乱说嘛,大象明明大象又细又长,活像一条绳子。

他们说的都是错的,我一定要好好的跟他们说说,让他们能真正的认识大象。

(2)次要人物作为第一人称视角我是印度的一位国王,有一天,几个瞎子相携来到王宫求见我,我暗想他们会有什么事儿要求我帮忙呢,带着好奇,我问他们说:“有什么事我可以帮你们的吗?”喔,原来是想摸摸大象的样子啊,这不难。

于是我欣然应允了,就近命令手下的大臣说:“你去牵一头大象来让这几个瞎子摸一摸,也好了结了他们的心愿。

”不一会儿,大臣便牵着大象回来了。

我看到几个盲人高高兴兴地各自向大象走了过去。

大象实在太大了,他们几个人有的摸到了大象的鼻子,有的摸到了大象的耳朵,有的摸到了大象的牙齿,有的碰到了大象的身子,有的触到了大象的腿,还有的抓住了大象的尾巴。

过了好一会儿,我见他们都摸得差不多了。

就问道:“现在你们明白大象是什么样子的了吗?”在他们齐声回答后,我就让他们都说说看自己摸到的大象。

摸到象鼻子的人说:“大象又粗又长,就像一根管子。

”摸到象耳朵的人忙说:“不对不对,大象又宽又大又扁,像一把扇子。

”摸到象牙的人驳斥说:“哪里,大象像一根大萝卜!”摸到象身的人也说:“大象明明又厚又大,就像一堵墙一样嘛。

”摸到象腿的人也发表意见道:“我认为大象就像一根柱子。

”最后,抓到象尾巴的人慢条斯理地说:“你们都错了!依我看,大象又细又长,活像一条绳子。

”瞎子们谁也不服谁,都认为自己一定没错,就这样吵个没完。

这个事情让我感悟了很多,我明白了:我们认识事物,一定要从多个角度来多方面去考察,才能得到最全面的了解。

如果只知道个局部就以为自己已经全明白了,从而片面地看待事物,就不免会闹出瞎子摸象这样的笑话。

以上的例子能比较具体的对比两种叙述视角的区别:首先,全知视角能比较全面的描述这个故事,有所感悟,但感悟不够深,不容易让人记忆深刻。

在有限视角中,以主要人物进行叙述更具主观化,会从自己的主观世界来认知,代入感较强;以次要人物进行叙述,能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看到主角看不到的东西,且感悟较强,较为深刻。

五、叙事视角的转换在一部作品中,单单只是一种叙述方式会比较单调,多种叙事视角的转化,往往是小说故事逻辑的必然结果,能更充分的进行表达。

中国小说主要是从社会学等外围视角切入,这与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即重思想层面的探究而轻艺术层面的审美欣赏,密不可分。

中国小说理论历来注重对文本意义的追问,注重价值判断,缺乏对文本形式的细致把握、精细分析。

当代小说的创作深受叙事理论变化发展的影响,作者比较注重叙述视角的转换了。

我认为王安忆的《长恨歌》算是一部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穿插进行的小说。

以一个女人和多个男人的情感迁移,搭建了故事的结构框架,弄堂、鸽群、闺阁、流言、王琦瑶,起起伏伏,共同组成了上海的全风貌,构建不一样的《长恨歌》。

我们看到了王琦瑶轰轰烈烈的一生,我们知晓她所经历的一切,明白她所有的情感变化。

王琦瑶用极优美和哀伤的身姿,复活了一个逝去时代的城市记忆,装点了我们对一个大都市的印象。

在叙述王琦瑶的时候,王琦瑶只知道她所知道的,可以靠着揣测、想象来推理她所不知道的;在叙述严家表弟时,他也只知道他所经历的,听说的,在……这是一个有限的视角,分别在主要人物和各次要人物之间进行叙述视角的转换。

然而在王琦瑶之外,我们也知道她所不知道的谋害,她预料外的程先生的死……这是一个全知的视角,我们知晓所有的一切,不单单是王琦瑶的开始与结局,还有王琦瑶所不知道的程先生的、蒋丽莉的……所有的开始与结局。

我们在看到老腊克想要谋财害命时,会悄悄的为王琦瑶紧张,想提醒她,却什么也做不到。

相关主题